APP下载

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意涵、原则与着力之处

2024-04-08杨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体系建设

杨莉

[摘           要]  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具体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着力之处应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五个坚持”即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突出学科建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发展需求导向、坚持提升建设质量,推动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科研创新实现新跨越、服务发展彰显新作为,旨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关    键   词]  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着力之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173-04

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构成,又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强国建设为重要使命,有的放矢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推动高校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到“强”。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功能方面

1.更加包容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包容性、补偿性和融通性的特点,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则意味着高校教育体系需更加开放、包容,不仅要具备“英才选拔纵向分层”和“大众升学多元适配”两种功能,做到守护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并培育能够堪当国家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改变教育无序竞争,还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畅通学习渠道,为学习者提供深造、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切实增强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和补偿性。可见,包容性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深挖每个学习者的内在潜能,推动其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1]。

2.更具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大而不强且国际认可度较低,究其原因是缺少一定的科研创新成果。因此,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具备学科交叉融合、基礎研究深厚等优势,要与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主体合作,形成以高校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共享、聚变共赢,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换率。此外,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先进文化、时代精神孕育中心,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应将人文关怀、道德价值等纳入教育体系建设中,教育引导学习者从人文视角来理解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所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能够推动科技水平的发展,又能够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理念。

(二)教育内容方面

1.普职融通

2023年5月,第十三届数智化人才培养暨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200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共话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再加上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使得产业结构得以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急需大量高精尖人才。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多通道发展路径,以最大限度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职业高等教育作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并非排斥关系,而是融合关系,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鉴于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既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又柔化了不同类型教育便捷,尊重了它们的特性,塑造了融合关系。

2.结构优化

加快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可以以合理的教育结构来促进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教育得以均衡发展。从空间布局方面来分析,教育资源分布会更加均衡;从高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方面来看,在国家、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结合社会需求,能够实现办学形式及理念的纵横向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继续教育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群体终身学习的需求[2]。

二、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意涵

(一)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要想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之路,势必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构建战略支撑,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夯实技术支持,真正发挥教育现代化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可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二)促进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向好发展的优势,并取得了些许成就,但基于国情和国际大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就业和失业问题愈发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要求计算机、人工智能、教育等各领域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提高发展成效。其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所谓“欲兴经济,先兴教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3]。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高校应紧跟新时代发展趋势和需求,继续加强基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彰显我国特色大学优势,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创新和科研能力,为社会培育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旨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高校要牢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落实、落细,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改变教育功利化现象,着力于培养具有德艺双馨、坚强担当、高尚情怀的人才;应积极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国家、社会企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学术研究型人才需求,合理完善和健全教育体系,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及课程布局;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有效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大众群体的幸福感、提升人民道德品质。

三、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原则

(一)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高校一要跟党走,保证办学方向不偏移,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二要加强党建,用党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防线,用党的先进理论成果、新思想武装教师与学生的头脑,用科学理论进行人才培养,保证高校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主阵地。三要积极探索高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要在学校重大办学问题上、人才培养上、学术研究上把好政治关,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贯彻执行[4]。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担负起为国、为党培养价值观念正确、道德品质高尚人才的重要责任,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真正做好教育事业。在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理应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将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等各领域;理应用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涵养学生的“四个自信”,用传统文化修身立品,以圣贤经典涵养学生道德情操,旨在加快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全方位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三)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河北、天津等地调研考察,改革均被提及,所以高校要以改革创新为牵引、驱动和导向,适应产业升级转型、高等教育变革等发展新态势,破除传统固化观念的属性桎梏,不断完善改革创新实现机制,着力形成协同发展、引领未来的体系,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观念、模式、方法、体系等方面进行彻底大革新,进一步优化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治校水平;以改革激发创新动能,加强制度建设和科研建设,激发全体师生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使高质量教育体系顺利运行。

四、高校高質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着力之处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

在新时代下,立德树人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到“院校立身之本”再到“检验院校工作的标准”,决定着如何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才俊,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坚持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不仅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还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定盘星”[5]。在坚持政治引领方面,学校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优化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明确党委职责(如加强党建、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做好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工作等)、校长职责(如拟订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素质教育、拟订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方案、负责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还要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教育,引导教师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远大理想。在思想引领方面,学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想信念等新思想来教育和引导学生,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来完善理论学习体系,使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要用好思政课程,加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耦合,学会借助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清明节等时间节点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在价值引领方面,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实践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缅怀英烈先贤·助力强军伟业”爱国活动、“珍爱生命,远离不良诱惑”专题讲座、“学党史·感党恩”理论宣讲活动等,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法治意识、爱国意识。

(二)坚持突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引领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客观需求,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做到强基础、优结构,彰显自身优势特色,对标世界一流,加速建设高质量学科体系。首先,高校应重视一流学科建设,打造高峰高原,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求、社会产业需求、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建设路径,在夯实基础学科建设根基的同时,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发展韧性,着力推动学科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上水平。其次,高校应按照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基本原则,加强学科分类指导,形成梯层建设、竞相比拼新格局,以驱动地区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应支持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学科的建设,加强对中共党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的建设,加快培育国际领军队伍,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加强探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继续努力,促进跨越发展,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最后,高校应重视人才引育培养工作,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所产学研合作,探索构建“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的高端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6]。

(三)重视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科研创新

在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应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首先,加强基础研究。高校应多维度加强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社会、产业需求,聚焦国家战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构建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学科研究中等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应该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打造“医学+X”、国家安全学、绿色双碳等新兴与优势学科集群,促进学科交叉汇聚,从而脚踏实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其次,推进平台建设。高校应该瞄准“智能服装”(人体健康检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世界前沿科技,以及一些优势学科和新兴领域,以建设集中统一着力打造一批科研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平台,为科研提供更好的实验和研究环境。最后,深化科教融汇。高校需要扭转“科研与教学”割裂的局面,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头部企业、其他院校等牵手共建研究院、科技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技术服务等工作,推进科学研究的转换;还要将科技创新融入“双创”教育,实践教育全过程,将科研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以便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水平

1.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高校要与时代同行,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研究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打破区域边界,创建跨地区育人平台,从而协同推动国家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提高服务国家的能力;还要打造国际合作教育园区,以高校自身为主体联动省市区域,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畅通人才输送渠道等手段,提高教育开放合作成效,为促进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以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

近年来,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攀升,而部分高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所以,高校必须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清楚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给学科发展、办学实力提升带来的新机遇,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教育性质、办学特色等情况,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优势学科,夯实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切实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国家应大力推进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指导转型高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建设,保证专业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7]。

3.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从“没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型,教育领域得到高速发展。为更好地满足大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高校应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权责明晰等管理体制,又要建立供需均衡、服务高效的办学体制,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统整,矫正以往依靠政府命令配置资源的方式,从而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无效供给过度、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五)稳步提高建设质量,关注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必须推动师资队伍向专业化发展。在国家层面,教育部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地位,尽快出台教师地位待遇保障机制,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并加强宣传教师中“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重点奖励具有杰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依法保障教师职业尊严,让教师成为受尊重、受羡慕的职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在高校层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表扬和奖励,对存在敬业精神不强、工作作风不踏实、职业使命感薄弱等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予以惩戒,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两手抓;要加强教学规范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廉洁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教育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成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小组,形成党委组织部、校团委等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互评、学校考评为一体的综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质量发展不仅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还意味着社会经济发生转型升级。因此,高校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牢政治方向,注重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分类管理、分类建设推动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学科和专业分类结构优化,最终形成多层次、有特色、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温兴生.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意涵、原则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4):3-8,74.

[2]王洪才.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4):1-9.

[3]周元宽,鲁沛竺.“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问题、机理与建构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2):35-45.

[4]肖美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何、为何与如何[J].高教论坛,2023(2):91-96.

[5]薛二勇,李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涵义、挑战与着力之处[J].教育与经济,2022,38(6):3-11,34.

[6]常飞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未来与发展,2022,46(9):61-64.

[7]蒋华林.关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理论认识: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4):83-94.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系建设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