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交网络圈层化的现象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

2024-04-08郝苗

电脑迷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郝苗

【摘  要】 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大学生渐因兴趣与爱好的相似性,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圈层化的聚集,因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正处于关键时期,圈层化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目前,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呈现出信息相对封闭、兴趣排他性与内部分化性,针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特点,分析社交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意识产生的影响,探索形成网络圈层社交的原因,从家庭、学校与个人的角度分析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对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得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社交媒体中的网络社交圈层现象,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社交认知观念和行为特征都受到了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圈层化”倾向。圈层化导致信息出现了相对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引导不当极易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中极端化、模式化。因此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征,打破其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与社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描述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根据个人的兴趣、背景、价值观等形成不同的社交圈子。这些圈子内部的信息传递、交流互动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与外部圈子存在明显的界限。例如,一些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特定的社交平台上,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与志同道合的人互动,分享相似的观点和兴趣。他们只关注和互动与自己观点一致或兴趣相似的账号,慢慢地这群人在网络中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圈子。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主要特点

信息相对封闭。一个圈层中的成员几乎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与认知背景,因此在社交圈层内部,信息流动性相对封闭,成员主要接收和分享来自同一出处的信息,因为同一圈层中成员只能看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这就会忽视了其他观点,而这种封闭性就极易导致信息偏见,使得大学生对外部的信息和观点缺乏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兴趣排他性。社交圈层往往对外界产生排他性,即圈内成员对外界的信息和观点可能持有一种忽视或排斥的态度。社交圈层中的人更多的是因为同一兴趣聚集在一起,因此他们之间因为兴趣而产生紧密的联系,而对不熟悉的与他们对立的信息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性,这种排他性可能导致思维固化,限制了成员对多元信息的理解和接纳。这可能使得大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产生抵触和排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内部分化性。社交圈层内部可能存在一定的层级分化结构,如活跃分子和普通成员等。这种结构可能会影响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活跃分子作为圈内较为活跃的成员,他们积极参与圈内的讨论和活动,而普通成员则相对较少参与。这可能使得大学生对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产生不同的重视程度,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原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逐渐凸显。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也对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社交需求和认同感是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根本所在;社交媒体的普及为网络社交圈层化提供了条件;算法推荐和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个人兴趣爱好。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是影响其网络社交圈层化的重要因素。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喜好和经验,形成特定的社交圈层,不同的价值观也会产生不同偏好的社交圈层。其次大学生正处于社交需求的旺盛阶段,他们渴望与同龄人交流、互动,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因为大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等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不到亲密社交,而网络社交圈层化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似、互相认同的天地。

社会影响因素。具有相似价值观与行为的人更容易建立联系,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将现实关系得以延续。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为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提供了便利。例如QQ、微信等已经成为日常高频率使用的交流工具,通过这些社交软件,大学生可以轻松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价值观相符的社交圈层,并参与到其中。

技术影响因素。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算法已经能够洞悉用户的需求与偏好,通过算法推荐,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他们。这种推荐机制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社交圈层,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但在享受网络社交带来的便利时,大学生也面临着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网络社交进行欺诈、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发展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在享受网络社交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时,大学生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社交媒体、避免“信息茧房”效应等负面影响,保持健康的网络社交习惯。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正面影响

网络社交圈层化能够提高日常的交流效率,有助于大学生拓展自己的朋友圈,通过加入不同的社交圈层,可以结识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朋友,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脉资源。其次在特定的社交圈层中,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共同成长。同时因为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汇聚在一起的社交圈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信任。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负面影响

由于不同社交圈层的成员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圈层之间产生隔阂和疏离感。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狭窄、缺乏多样性,从而产生社交隔离。其次,在相对封閉的环境中,大家往往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信息,忽略掉其他领域的知识与观点,久而久之会产生信息壁垒,导致大学生视野狭窄,缺乏对不同领域和观点的了解和思考。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情况可能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媒体,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和沟通,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为疏远,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引导策略研究

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信息相对封闭、兴趣排他性与内部分层化的特点分析,为尽可能削弱其对大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可以从家庭、学校及个人角度努力拓宽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其走出虚拟网络,增加现实社交,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一)正确的家庭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引导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环境、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关注其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挑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通过定期的友好交流,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社交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并鼓励他们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锻炼,唱歌比赛、舞蹈比赛、话剧表演等文艺活动培养其更多的兴趣爱好与才能,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帮助他们拓展社交圈层,增强社交能力;其次,家长应承担起监督责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确保其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关注多元化信息,不涉及敏感违法话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对不同领域的了解和思考,帮助其在社交圈层中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价值观。最后,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如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等,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强有力的情感支撑,不需要一味地从网络社交中获取关注。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网络社交圈層化的负面影响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主要教育场所,在引导大学生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以及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等策略,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的挑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应开设相关网络素养课程,在向学生传授网络社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同时加强校园内部的信息圈层监管,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圈层内部,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有潜在的舆情危机,及时出手干预,避免学生因分辨能力不足,被不良舆论带偏。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行业人士,为学生开展网络素养讲座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也可以投其所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线下兴趣圈,如读书、瑜伽、健身、攀岩等兴趣小组,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可以在校园中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也可以组织多学科、跨领域交流分享会,促进不同圈层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与认知,增强他们的校园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影片观摩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也可以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引导和支持;并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网络社交圈层化带来的心理问题。最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构成时期,学校更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做好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的工作,切实保护好学生的网络安全和隐私,搭建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注重自我约束,促进自我成长

大学生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与生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确网络社交的目的和意义,理解网络社交只是一种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能过度依赖,学会对自我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避免沉迷社交网络,保持生活的平衡。其次,大学生在校园期间,应积极参与线下的各项活动,拓展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层,线上与多领域的人交流,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提高信息鉴别和隐私保护能力,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敏感信息进行交流或进行敏感操作。最后,大学生要学会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特点,培养自我情感管理能力,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带来的挑战。

四、结语

社交媒体日常化的发展势必会带来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而社交网络圈层化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分析利弊,探究打破社交网络圈层化的可能策略,帮助大学生打破信息屏障,实现圈层破圈,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链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夏丹. 网络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80-82.

[2] 刘醒. 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2):69-70.

[3] 郑寿.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3):51-55.

[4] 宋阳.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提升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