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新图景

2024-04-08苑大勇聂苏佳惠

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3期
关键词:国际教育基础教育

苑大勇 聂苏佳惠

摘   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建设,2023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召开,年会以“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为主题,对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发展、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特色高品质学校建设、外语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作为直接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主动投身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全面提高,扎实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教育,为着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图景奠定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强国;国际教育;基础教育;国际教育分会;教育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3.001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更好地服务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更加优质、均衡、可持续的教育生态,推动基础教育的互学互鉴,助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引领未来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12月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研讨会”在海南澄迈成功举办。此次会议围绕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发展、中国特色高品质学校建设、外语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胜任力等热点话题开展讨论,基础教育领域的40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为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一、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国际教育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1]这一重要指示为中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发展国际教育、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顯著特征和重要动力,是教育发展、国家建设和新时代的需要,应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建立友谊的桥梁[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提出,做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坚定自信、做强做优,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巩固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胸怀世界、扩大影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纳借鉴国外基础教育领域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培育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品牌项目,积极开辟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新领域和新赛道。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王红结合“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能力学习与交流”项目的相关实践指出,只有在大学、中小学、地方政府和社区深度合作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做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此外,应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和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涂端午副教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涵演变,总结出教育对外开放的先导性、自主性、探索性、原则性、平等性的基本特征,认为教育对外开放具备为深化教育改革聚智汇能、为民族复兴强基固本、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架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为全球治理变革蓄势赋能五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二)助力教育对外开放是国际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新时代中国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新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要研究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际教育,着力构建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应认真研究国际教育的新态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策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助力开拓我国国际教育新局面。国际教育要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整合经济、社会等可持续发展要素,提供广泛的活动和服务,在全球教育枢纽建设中发挥国际教育的优势[4]。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小雨基于中国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重大战略命题,在分析了新加坡、卡塔尔、迪拜、韩国、中国香港等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教育枢纽后指出,打造新时代国际教育枢纽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应然的战略选择,建设高质量国际教育枢纽有利于我国加快建成全球教育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数字化转型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未来机遇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推进教育数字化、提升数字化教育治理能力成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提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加深加广、信息技术加深演变、工业4.0已成现实、人工智能汹涌而来、ChatGPT横空出世,在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构成了严峻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切实担当新时代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育人任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在分析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指出,“互联网+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急速变革,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革命、创新学校的发展、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教育数字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驱动教学形态重塑[5]。在教学中使用新兴技术与数字化教学工具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素养。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祖志系统介绍了荔林小学的“精·智”创新教学模式,分析了这一模式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培养方式的变革,包括基于智能手环的体育精准教学模式,能实时监测课堂上学生的心率、运动强度和密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我能写”语文课堂模式,能为写作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快捷全面的反馈。

二、教育强国背景下国际教育发展的实践维度

当今时代,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化发展是基础教育各类型学校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对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建设、外语教育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等国际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讨论,探究中国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对教育强国建设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系统设计

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是实现教育强国进程的重要路径和有效举措。高品质学校是品位和质量都高的学校,既能找準自身的发展定位,又能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兼顾学生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发展,肩负起历史使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以比较的视角对中外高品质学校的建设进行研究,发现中外高品质学校的建设差异显著,存在交流互鉴的空间,并指出高品质学校建设既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伟大事业,又是一项需要系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动态系统工程。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华琪认为,高品质学校走向现代化,不仅仅是办学条件达到现代化水平,还要在理念、课程、队伍、管理和设施上达到“现代的品性”,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新时代未来人才必备的品质和性格。

高品质学校的建设还要重视生态性原则,发挥校园生态文明的培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正义观[7]。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校长肖远骑在解答如何打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高品质学校这一问题时,介绍了本校将大树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经验,使校园中的树木、鲜花等生态要素的种植均蕴含教育寓意,致力于打造有文化的生态型校园,把文化种在校园里。

高品质学校的建设还应积极落实科学教育的要求。科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具有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8]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刘卫民介绍了本校的科学信息FIND课程体系,包含基础课程(Foundation)、创意发明课程(Innovation)、时事热点课程(News)和探索发现课程(Discover),借此指出科学教育应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要加强学校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以探究实践教育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与态度责任,并指出中小学校要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院校、科技场馆等合作,弘扬科学家精神,协同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二)创新国际教育课程领域的实践路径

发展中国国际教育离不开外语教育教学和外语人才培养。当前,紧跟时代、持续变革、打破常规已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外语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镇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使命在肩,大有可为[9]。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杨柳在讨论面向未来、素养导向的外语教学方式时提出,面向未来的教育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建构、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实践,以问题为牵引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路径转型。

在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时,往往是没有学科边界的,因此跨学科教学对于学生跨界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0]。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在知识融合与思维探索中,以更全面的眼光思考并解决问题。如皋市龙游湖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主任周晓洁提出,应坚持英语教学中的跨学科理念,通过在教材中找出可进行学科融合探究的问题,并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联合备课,以融合学科元素和学科间辅助的路径进行跨学科教学。英语戏剧教学作为英语与艺术学科的跨界领域,其教学活动开展方式既生动有趣,又能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成长和身心发展。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樊波认为,英语课堂戏剧教学具备“激活人生价值、提高真实体验、促成人际互动、加强团队凝聚力、优化师生关系、促进思维创新”六大育人功能,并指出教师实施课堂戏剧教学活动应以具体教学设计为基础,应当把整体思路渗透进每一项具体活动之中,根据课堂戏剧的整体计划分步实施。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开展国际教育的必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要主动宣传祖国发展成就,积极传播中国理念[12]。通过讲中国故事,学生整理并概括故事中的关键信息,理解并推断故事背后的价值内涵,作出价值判断,并以一定逻辑进行表达,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部主任李莎认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是英语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中国故事,更需要以全球视野尊重和认同世界多元文化,鼓励学生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用富含文化内涵的中国故事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文化之桥。

(三)谋划课程与教学建设的改革思路

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事关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创新和实践,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塑造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实效性的教育体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张文超,分享了北外附校建设融通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其融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三阶,在语言表达与文化交流、自信自觉与文明互鉴、社会责任与全球视野、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身心发展与和谐共生五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晓辉详细论述了本校目标明确、结构完整的“一体两翼六领域”的课程体系:“一体”是学校的主体课程,由“基本素质课程”和“核心课程”组成;“两翼”分别是“学术拓展类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六领域”包含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课程处主任李秀芳指出,要“建多维多元的英语课程、设锦上添花的多语课程”,以基于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等进行创新教学,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英语课程标准和高考评标体系的内容,深化英语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三、国际教育的发展重心是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与联系日益紧密。为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新时代,需要以一种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教育模式,让学习者能够为未来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做好准备,为打造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未来做出贡献[13]。基于这一背景,对以国际化人才培養和学生国际素养提高为导向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呼吁愈发强烈。

(一)基础教育要强化国际理解教育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明显特征,其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现象,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着眼于教育领域,国际理解教育是全球化时代对应的产物。“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于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以“人类和平”为终极目标,呼吁世界各国通过教育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理解[14]。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国家级政策文件[15]。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3]。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全认为,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培养懂自己、知世界、走世界的中国人。李全委员还结合成都市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难点在于课程难实施、内容难选择、课时难保证和教师难教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夏谷鸣指出,国际理解教育体现在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文化敏感性、全球视野和国家情怀五个层面上,要培养学生理解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和全球性问题的能力。武汉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调研员胡忠巍从三个方面回顾了武汉市经开区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一是立足学校特色,构建融合课程体系;二是立足课堂教学,适时渗透国际理解;三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并提出,要广泛吸纳国际合作资源,促成学校广泛建设国际联系,将国际理解教育落到实处。

(二)立足本土文化培养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包含辩证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他人观点和世界观、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等要素,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是培养能投身于全球治理人才的新方案。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闫国华认为,全球胜任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综合素养、理想志向和实践技能三个方面以及欣赏、沟通、分析、行动和语言五种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展现并非一个学科所能完成的,而应提倡超越学科层面的大教育,从视野、格局、胸怀各个角度培养学生在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悟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梅德明指出,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要从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两方面着手,致力于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时代新人,并要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调中华文化在全球胜任力培养过程中根与魂的作用。

四、结语

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强调学术立会,本次年会也十分重视科研产出。大会发布了《全球基础教育十大事件》《中国国际教育:观察与研究2023》《国际教育研究与述评》等成果,发布了寻访国际教育名师优课及精品课例征集的评选结果,为国际特色学校搭建了教师教研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特色。如今,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6]。本次年会规模宏大、成果丰硕,学者们对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议题、热点话题、焦点问题进行了理性且透彻的研讨,涌现出丰富的教育实践,体现出多样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可行的策略建议,为我国国际教育的繁荣发展激发了新动力,为中国国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系统性的支持和帮助。国际教育可以为更快更好地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走向中国,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做好国际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4-01-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顾明远,滕珺.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9):3-7+13.

[3]人民日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意见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EB/OL]. (2020-06-23)[2024-01-06].http://wap.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4]徐一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教育枢纽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6):102-112.

[5]刘邦奇.智慧课堂引领教学数字化转型:趋势、特征与实践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8):71-79.

[6]刘涛,崔勇.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样本”[J].人民教育,2020(10):47-50.

[7]盛文楷.“美丽中国”语境下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动力机制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4(27):51-54.

[8]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3-02-22)[2024-01-06].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2/content_5742718.htm.

[9]鲁巧巧,王志强.未来教育之高校高质量英语教学变革与赋能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4):108-11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1,13.

[1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1-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9)[2024-01-07].https://www.gov.cn/xinwen/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t=inxyt.

[13]孙成梦雪.面向未来的全球胜任力教育:回顾与反思[J].重庆高教研究,2021,9(04):118-127.

[14]李桐.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eqid=ccb6e1f80003384e00000002647e7b1d.

[16]彭泽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要点[J].人民论坛,2023(22):58-60.

猜你喜欢

国际教育基础教育
中西教育之鉴:论新东方迈格森全球公民培养模式
论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研究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生留学预科类国际教育课程的互联网及教育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