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理论框架

2024-04-08刘伟华张逸哲袁超伦王迪石晓冉

供应链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创新能力

刘伟华 张逸哲 袁超伦 王迪 石晓冉

关键词: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4)02-0005-18

一、引言

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指物流企业或制造业的物流部门通过物流服务主动介入制造商的采购、生产、订单处理、销售、配送以及逆向物流等环节,达到深度战略合作,并通过供应链创新实现物流运作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2020年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指导。制造业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物流业则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学术视角来看,已有学者针对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相关研究。一些学者从政府管理与政策实施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两业融合政策环境带来的影响。例如,段雅丽(2009)认为缺乏良好的物流政策发展环境,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政府缺乏管理与长远意识等原因均会导致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滞后,不利于两业深度融合发展[1]。另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认知水平较低,未能意识到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影响了两业融合发展。朱萌(2019)指出,部分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虽然有合作,但未能实现信息共享,两业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共享标准,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使制造业能够为物流业提供信息以便实现定制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业为制造业提供物流信息则有助于制造业掌握运输情况[2]。

从实践视角来看,我国的物流市场中已经出现许多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典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施绩效。但是从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一方面,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对于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认识程度较低,许多融合仍只局限在传统的运输业务合作上;另一方面,两业深度融合比例较小,双方难以进行深入交流融合,许多制造企业仍然采取“小而全,大而全”的方式,尚未意识到融合对企业价值所在。许多物流企业由于缺乏对两业融合的理解,难以采取有效的融合措施和手段。因此,基于对两业深度融合行动紧密相关的绩效结果的准确识别,厘清如何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两业企业对两业深度融合的认识程度,扩大两业深度融合范围,构建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理论框架,已经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聚焦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理论框架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两业融合过程受到客户需求、快速响应、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合作主体异质性、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客户需求会对两业融合过程中的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与组织协同产生正向影响,同時,客户需求对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的关系的影响受到快速响应的正向调节影响;合作主体异质性会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两业融合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

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研究假设,第五部分是多案例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和管理学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两业融合的内涵研究、制造企业视角下的两业融合问题研究,以及物流企业视角下的两业融合问题研究,本部分首先对既有文献进行系统综述,进而提出研究局限。

(一)两业融合的内涵研究

近年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创新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之一。弗朗索瓦(Francois)(1990)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生产者服务协调和控制复杂生产的过程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也应当处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中[3]。

埃斯瓦兰(Eswaran)(2002)提出,制造业中的各个环节都与服务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服务业支撑[4]。综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紧密关系。服务业结合制造业需求为制造业提供服务,制造业结合需求带动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国内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理论研究热潮与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高度相关,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实现两业协同。物流业是重要的服务业之一,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既有研究中,一些学者从两业发展的机理切入开展研究,薛辉(2008)提出产业集群对于物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物流业的发展也能反向作用在产业集群上,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产业融合[6]。

唐(Tang)、维伦图尔夫(Veelenturf)(2019)指出,快速发展与不断创新的物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智慧化的方式服务于其他产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促进行业发展起到创新整合的作用[5]。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于两业融合的不同阶段开展研究,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进步以及分工细化的结果,物流业与制造业共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系统协同阶段,

佩利坎(Pelikan)(2003)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系统促进市场中出现更为创新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在这种融合的作用下能够促进整个系统的创新与发展[7]。其次是产业集群阶段,宋斓君(2020)的研究表明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对于制造业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这种促进作用伴随着地区差异[8]。最后是构建产业生态,范荣华(2019)指出通过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体系,实现一体化的运用过程,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为物流业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企业资源,共同满足客户需求[9]。

(二)制造企业视角下的两业融合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未能意识到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业融合的发展。蒋鹏(2011)认为当制造企业都在自营物流业时,物流资源难以进行整合,无法发挥物流的最大效用[10]。同时制造企业自身物流运营能力较差,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物流设备设施,这样也导致了物流业的落后 。曹国安(2013)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对于外包物流服务认识不足,主要依靠自营物流,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对于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物流方面的资产投入极少[11]。马晓倩(2017)通过问卷设计与研究的方式分析得出,影响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因素除了企业自身发展水平限制之外,信息的沟通、方案的联合制定和客户需求的了解也有很大影响[12]。

(三)物流业企业视角下的两业融合问题研究

物流业企业自身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王茂林(2009)认为物流业服务水平能力不足,无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与需求匹配的服务,同时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因此制造业企业只能通过自营物流满足自身需求[13]。彭瑛(2011)认为物流业的利润较低,不利于促进物流业发展,同时物流业还会受到资源、环境及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发展起来不平衡,较为缓慢,只能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14]。任颖洁(2012)指出我国物流业中中小物流企业占据大多数,因此物流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程度较为落后,无法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及时沟通与响应,不利于两业间的信息共享,最终阻碍两业融合进程[15]。张同江(2010)指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偏多,物流技术装备落后,运输能力、运作效率低下,运输方式单一,难以形成多式联运。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最终成为了阻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之一[16]。

纵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既有文献已经对两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多视角解读,然而,针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影响因素,却鲜见学者开展研究,更缺乏一个能够清晰揭示多因素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难以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三、研究方法

(一)多案例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框架。案例研究方法适合回答 “为什么”以及 “怎么样”的问题,研究者通过对某一处于现实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考察以及探索式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复杂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和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构念与命题,并构建新颖的理论框架。多案例研究方法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厘清所选取案例存在的共同点与差异,帮助构建理论 [17]。案例研究是对现实中某一个复杂问题全面而深入的考察研究,该研究方法需要借助一定的经验[18]。与单案例相比,多案例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具体地分析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准确定义出概念,有利于构建理论框架[19]。同时,多案例研究能够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因此所得出的理论更具有普适性和准确性[20]。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理论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需要从整体把握问题。以案例作为切入点,使用案例研究,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或从业人员进行访谈沟通,能够发现更多实质性问题。同时结合二手数据和资料(如企业官方披露的报告、网上相关资料等),能够构建更为准确严谨的理论框架[20]。

(二)研究过程设计

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研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企业选择。

1.确定案例企业选择方案

课题组向熟悉企业运营的经理及基层工作人员了解大致情况,并前往企业开展实地考察及初步访谈,根据考察和访谈结果确定16家案例企业作为访谈备选对象。

2.案例预访谈

在正式访谈之前,浏览企业网站和相关新闻,制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提纲开启第一轮非正式访谈,要求被访者始终围绕着理论框架回答问题;在非正式访谈中,有10家企业考虑到企业现实的业务保密需要,提出了不加入正式访谈的决定,剩余6家企业表示愿意接受正式访谈。

3.案例资料收集

在正式访谈中,对受访者进行开放式半结构化访谈。考虑到研究议题更加贴近战略选择,因此选择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熟悉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员进行访谈。采用相互论证的询问方式,保证证据一致性。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初步构建理论框架,找出需再次确认的访谈问题,采用实地访谈、电话访谈等形式开展补充访谈。

4.报告撰写

首先将每一个案例看成独立个案进行全面分析并分别撰写案例报告,然后进行案例间比较,撰写跨案例分析报告,将报告文稿发给案例企业进行意见反馈,最后对6个案例进行统一归纳分析,得出結论。

在案例企业选择过程中,遵循以下准则。

(1)本文选择的案例企业有着多年的发展经历,近三年来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所选择的企业在业务范围、业务领域及制度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样能够使得结论具有普适性和价值。

(3)从2021年推出的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中筛选得出案例企业,保证可以获得案例企业的完整信息,同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20]。

根据上述标准,选取的6个案例企业均符合上述标准,适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6家企业组织的案例分析,整理出案例企业两业深度融合的具体情境,进而找出影响因素及其对两业融合实施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6家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六家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三)数据收集

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研究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案例企业。本文对案例公司进行全面的数据资料搜集,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查阅公司发布的文件、新闻资讯以及文章等资料,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情况。充分利用企业公开数据,如企业年报、企业领导人的媒体发言、书籍、网址、研究单位报告、期刊或文章等方式,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企业发展最新动态、案例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发展战略。

(2)对案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其企业人员进行访谈交流。访谈旨在了解案例企业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以及企业对两业融合发展战略的认识程度。具体而言,一方面,重点了解案例企业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梳理各因素的相互关联性。另一方面,了解案例企业两业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针对六家案例企业分别设计调研提纲,对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半结构化访谈。

(3)整理访谈资料,对回答不明晰或需要补充的问题进行再次访谈。访谈结束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包括提纲中的问题和现场补充的问题回复。通过资料整理,找出再次梳理回答不明晰的问题进行补充访谈。

(四)信度与效度

为提高研究质量,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构建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以及信度四项作为衡量检测质量的指标,检验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有效,具体的信度效度检验措施如表2所示。

表2 信度与效度检验

(五)数据分析

本文对上述六家企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后,对企业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以及主轴编码,对客户需求、资产投入、流程优化、组织协同、技术升级、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提炼和界定。主轴编码是指在开放式编码之后,针对上一阶段编码所形成的重要范畴,通过往复循环对比,将开放编码所命名的概念予以聚焦,进行再编码的过程。开放式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开放式编码续表

主轴编码旨在对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进一步凝练,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发展出主范畴和对应副范畴的过程。并通过实际资料来研判是否支持这种假设性的关系。本文共形成创新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共享、组织协同以及客户需求5个主范畴,主轴式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主轴式编码

四、研究假设

(一)融合因素间的影响关系

两业深度融合是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双方在价值、创新、信息与资金等全方位全流程的深度结合。关于客户需求与流程优化的关系,张宇(2020)[21]认为业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是缩减等待时间、消除因重复工作引起的浪费、尽力减少非增值活动、最大化增值活动,协调各流程项目间的平衡以达到高效运作的目的,客户需求的准确识别是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通过客户需求抓住市场发展的趋势,开发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优势,因此识别客户需求对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创新有重要的作用。对客户需求的判断与反应对企业创新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关键的影响,客户需求原则需要贯穿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提升客户满意是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必要条件。业务流程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邹映(2020)认为制造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实施业务流程时,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直接或者间接因素,导致整个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需求的不确定性也将致使供应端对需求量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进而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随着供应链层级的逐渐增加,偏差将会被放大,产生牛鞭效应[22]。关于客户需求与技术升级,刘德三(2007)认为随着市场、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顾客的需求变得多样化,要加快技术升级来满足客户需求[23]。技术升级一方面指由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即产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指发达国家之间的产品竞争,不是以工资差别而是以经营管理能力为基础的劳动生产率、质量、设计、服务、创新与销售等方面的竞争。此外,客户需求与组织协同也存在一定联系,张志清(2010)认为需求预测协同能够帮助供应链企业大大降低库存,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24]。何振乾(2018)认为通过服务导向逻辑、协同创新理论和企业管理机制理论的组合应用,可为规避或解决该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25]。

在进行两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离不开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资产投入,所谓资产投入,就是在投入资金后享有获得利益的权利,如现金入股等,结合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资产投入主要体现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针对两业深度融合,投入了多少的资金、设施设备、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资源。戚梦圆(2022)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力加剧,物流企业需要时刻进行转型升级,其中企业的财力资源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生产资源,为企业带来生产动力。资产作为物流企业内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所能带来的产出效应必须引起重视[26]。因此,本文认为,两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客户需求会受到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的影響。

基于以上陈述,得出以下两个假设。

H1:客户需求对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存在正向影响。

H2: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对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

(二)快速响应的调节作用

快速响应这一概念是美国零售商、服装制造商以及纺织品供应商所开发出的业务概念,快速响应的目的在于减少原材料流动的时间、降低供应链库存,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姚巍(2007)[27]、杨长辉(2007)[28]认为快速响应考虑的是企业供应链整体反应速度的提高,通过对供应链的集成,建立和维系制造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靠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当前的市场需求,并共同预测未来的需求且持续监视需求变化,以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许跃松(2019)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产品的生命周期随之变短,因此应当建立一条快速响应的供应链[29]。根据以上内容,提出假设H3。

H3:快速响应强化了客户需求对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的影响。

(三)合作主体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20世纪末期,Parkhe首次提出了合作伙伴异质性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的属性以及差异化程度能够影响主体之间的合作效果,对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主体的差异性强调合作伙伴之间的差异化所带来的互补性资源,包括管理理念、技术能力、组织文化及战略地位等隐性知识资源,也包括技术手册、人才、操作指南等显性知识资源。合作伙伴异质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加入联盟时的战略动机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组织之间的特征存在差异[30]。李雪娇(2019)指出主体异质性对合作绩效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合作主体间在组织、目标、资源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些异质性特征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容易让主体之间产生分歧和冲突。因此,在合作中应该重视主体间的协调和交流,使合作资源共享更加高效[31]。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合作主体异质性弱化了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对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

(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与两业深度融合的关系

服务能力是指在服务系统中,能够为他人提供服务的程度,服务能力是组织的有形设施、知识、技术与资源使用等方面的配置形成的一定水平的组合。在企业中,服务能力体现在企业为客户提供与交易关系相互配套的各项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任颖洁和丁建国(2018)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问题是服务业如何刺激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如何释放非核心业务进行精益化生产,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物流业如何提升物流服务能力,更多服务范围、更高层次地满足制造业的业务需要,成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32]。吴琼(2018)认为物流服务能力对企业顾客绩效、内部运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学习与成长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3]。因此,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物流业中能够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率,优化物流方案,满足客户需求。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推动制造业企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马玲等(2011)指出服务能力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而言,既是竞争力的主要构成,也是开发和提供满足客户期望的服务产品的能力[34]。综上所述,服务能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有助于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創新能力是指技术和各种活动不断产生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蹇令香(2021)认为技术创新在物流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将技术创新作为侧重点,有利于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35]。梁海林等(2011)认为技术进步、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技术进步的作用大于城市化的作用[36]。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根据以上假设(H1-H5),得到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因素与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理论框架

五、多案例分析

(一)两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如表5所示,六家案例企业所面对着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但都对客户需求具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以及详细的具体措施。六家案例企业在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中与客户需求保持紧密联系,客户需求帮助企业在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方面实现服务的改进和创新的突破。在访谈过程中还发现,资产投入能够帮助企业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和利用,充分挖掘企业自身优势,为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流程优化与组织协同是融合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方式。因此实现流程优化和组织协同有利于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同时技术升级作为推动发展动力,六家案例企业都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确保两业融合持续进行,保持行业领先水平。H1和H2得到支持。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六家案例企业所要面临的客户需求有着一定的差异,公司B结合客户需求,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数据信息,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平台,这对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公司D、公司E致力于提高客户需求定制化服务,能够按照客户定制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还能根据自身丰富经验为客户提供合理化建议。同时在访谈中企业快速响应的能力有所差异,但对快速响应都具备足够的重视,通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因此,H3、H4在多案例分析中也得到了支持。

(二)快速响应与合作主体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面临客户需求时,六家案例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但在面对客户需求时其核心仍然是快速响应。对于制造业而言,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物流业而言,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快速获取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公司 D、公司 E致力于提高客户需求定制化服务,能够按照客户定制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还能根据自身丰富经验为客户提供合理化建议。同时在访谈中企业快速响应的能力有所差异,但对快速响应都足够重视,通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因此,H3在多案例分析中也得到了支持。

合作主体异质性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两业融合过程中,由于合作主体之间在技术、管理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合作主体异质性则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帮助合作双方更好地适应彼此的特点和需求,促进两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公司 A在对待合作主体异质性方面保持着积极的看法,其认为两业融合过程中企业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可以促使两业融合发展情况更加全面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在产业中的优势将差异保持在可控范围,既促进了两业融合,又避免了因差异过大而产生负面影响。而公司 C认为这种异质性不利于两业融合的有限发展,应当在融合过程中保持统一,避免因差异影响两业融合进程。综上,H4也得到了支持。 相关内容如表6所示。

表6 六家公司对于快速响应、合作主体异质性与两业融合关系

(三)服务能力与两业深度融合的关系

在访谈过程中,六家案例公司都表现出服务能力的提升在两业深度融合中成为趋势,访谈结果如表7所示。公司A表示在两业深度融合过程中,不断有服务能力的提升,从之前的线下服务到如今线上线下相互结合,使得服务能够在线协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公司 B表示通过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在供应链末端实现服务业务拓展,增强服务水平;公司 C则表示企业从简单的运输服务交付到整个供应链的方案规划、设计,服务能力获得了巨大提升;公司 D认为服务能力要与客户需求相结合以客户目标为导向,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供应链方案设计;公司 E针对物流业务,设计线上小程序App,为客户提供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公司 F表示服务能力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改变的,结合需求对组织内部的分工、经营与合作有着相应的变化。接受访谈的六家企业均表示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支持了H5。

表7 六家公司对服务能力与两业深度融合关系续表

(四)创新能力与两业深度融合的关系

六家案例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如表8所示)。公司 A针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智慧化、数字化与网络化服务,有效增加了供应链柔性,实现降本增效;公司 B通过构建智能云仓平台以及智慧物流信息化平台结合基础的设备设施,实现仓储、干线、配送、送装全流程一体化,实现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公司 C则通过打造智慧公路港物流服务网络以及智慧物流平台,推动了物流发展的质量,促进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公司 D运用自动化、信息化與数字化等科技手段以及智能化设备设施,为客户提供智能物流需求;公司 E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客户需求,基于大数据、数字化技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慧物流监控系统平台;公司 F从规划联动—作业联动—技术联动—信息联动这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减小了两业双方的成本投入,为实现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六家企业的访谈,可以验证创新能力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存在正向影响,H5得到支持。

表8 六家公司对于创新能力与两业深度融合关系描述

(五)讨论

首先,基于多案例研究,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与两个主要的变量直接相关,第一是服务能力,第二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越强,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程度越深(H5)。良好的服务能力能够促进两业深度融合,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实现,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促进服务能力的加强,两者相辅相成。

其次,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这四个因素也会对融合过程中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本文发现,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对于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H2),客户需求在整个两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明确客户的需求,能够进一步推进资产的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的协同,相应地,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也产生显著提升,最终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产生正向影响(H1)。

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研究发现快速响应能够促进客户需求与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及组织协同(H3)。在两业深度融合过程中,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关系会影响到两业深度融合情况,若合作关系紧密,能够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若关系疏遠则不利于两业深度融合(H4)。因此,在两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快速响应要求企业时刻与客户需求紧密相连,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对组织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企业各部门工作流程的无缝衔接,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合作关系的差异化,当企业合作关系较为紧密时,更加有利于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六、结论和管理学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六家案例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得到了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因素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客户需求、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等因素的影响,客户需求、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通过促进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来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第二,客户需求对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的影响会受到快速响应的强化影响,即快速响应对客户需求与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以及组织协同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第三,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与组织协同对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受到合作主体异质性的调节影响,进而会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产生反向作用。

(二)管理学启示

在企业层面,第一,强化服务,注重创新。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应当在融合的过程中对于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客户需求规律,针对性的做出服务优化升级,同时加大创新投入,保持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占据发展先机。第二,企业在把握好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认真分析资产投资情况,如何实现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组织协同,对内外部有着充分的了解与精确的判断,从而更好的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第三,在两业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异质性,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技术实力、市场上与大型企业相比相对落后,中小型企业应当多向示范企业学习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推进两业深度融合。第四,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需要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予以足够关注,了解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动向,保持企业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政策建议

在两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同企业能力水平和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第一,出台针对性政策,提供支持。帮助物流业与制造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出台相关政策,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起到指引和调控的作用,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发展。适当加大针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扶持力度,帮助物流业与制造业平稳快速发展,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两业发展规模。政府应结合地方特点,为企业制定不同的政策给予鼓励或监督,因地制宜,保障政策贴合实际,有效推行。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税收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企业办理手续审批等过程中,简化审批流程,缩短业务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建立信任,实现共享。帮助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政府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提供向成熟大型企业学习的机会,建立沟通渠道,助力加强两业融合交流。

(四)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影响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绩效的理论框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并揭示各因素对于两业融合的作用机理。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如下:首先,本文选取的六家企业,虽然对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描述进行了对比,但是未能构建详细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可以在后续进行深入研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企业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程度。其次,本文在影响因素的选取中只选择了客户需求、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创新、组织协同、快速响应、合作主体异质性、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未能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未来可以对因素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选取。最后,本文的六家案例企业均为国内的企业,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契合国情,未来可以拓展到其他国家的样本企业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段雅丽, 樊锐, 黎忠诚.湖北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 2009, 28(9): 11-14.

[2]朱萌.供需视角下的扬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 22(24): 132-133.

[3]FRANCOISJ F.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109-124.

[4]ESWARAN M, KOTWAL A.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68(2): 401-420.

[5]TANG C S, VEELENTURF L P.The strategic role of logistics in the industry 4.0 era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9, 129: 1-11.

[6]薛辉, 欧国立.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8, (20): 112-114.

[7]PELIKAN P.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other view with links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social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3, 13(3).

[8]宋斓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20.

[9]范荣华,赵小松,马航航,等.产业链视角下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体系构建问题研究[Z].南阳:南阳理工学院,2019-12-01.

[10]蒋鹏, 曾栋平.胶东半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研究 [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33(2):8-10.

[11]曹国安.西部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市场, 2013(2): 25-26.

[12]马晓倩.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物流科技, 2017, 40(8): 18-20.

[13]王茂林, 刘秉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J].现代管理科学, 2009(3): 59-61.

[14]彭瑛, 孙颖.浅析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J].现代商业, 2011(17): 62.

[15]任颖洁.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机制分析与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12, 28(6): 175-211.

[16]张同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32(12): 4-13.

[17]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18]黄河, 吴能全.组织文化形成途径——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案例研究 [J].管理世界, 2009(S1): 56-64,131.

[19] LOUISE B E.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1986, 9(4).

[20]毛基业, 陈诚.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艾森哈特的新洞见——第十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 [J].管理世界, 2017(2): 41-135.

[21]张宇.客户参与情境下的H公司产品服务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D].镇江:江苏大学, 2020.

[22]邹映.需求不确定情况下三迪时空公司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

[23]刘德三.信息技术助进价核算体系升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J].商场现代化, 2007(3): 4-73.

[24]张志清.面向不确定需求的供应链协同需求预测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5]何振乾.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研究 [D].上海:东华大学, 2018.

[26]戚夢圆.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无锡:江南大学, 2022.

[27]姚巍.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8]杨长辉.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理论及应用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 2004.

[29]许跃松.基于“共享物流平台”的多级供应链快速响应策略研究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9.

[30]戴勇, 胡明溥.产学研伙伴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 [J].高教探索, 2016(1): 5-10,26.

[31]李雪娇.产学研合作中主体异质性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 2019.

[32]任颖洁, 丁建国.产业联动视角的制造业物流服务能力提升研究——以陕南为例 [J].铸造技术, 2018, 39(12): 2891.

[33]吴琼.快递业物流服务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7.

[34]马玲, 陈智高, 郝福刚.企业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构成建模与实证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4): 98-105.

[35]蹇令香, 曹珊珊, 尹晓彤.技术创新对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 [J].公路交通科技, 2021, 38(5): 43-58,138.

[36]梁海林, 万丽华, 何永达.浙江省技术进步、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J].价格月刊, 2011(8): 4,57-60.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A Multi-Case Study from China

LIU Wei-hua1, ZHANG Yi-zhe1, YUAN Chao-lun1, WANG Di2, SHI Xiao-ran3

(1.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2.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Shanxi 030006;

3.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s of both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t present,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in China.Considering six selected case enterprises from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dopts a multi-case study method to investigat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single-case analysis and multi-case comparative study,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nterprise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Results have shown that, firstly, serv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the two cor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Secondly, customer dem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asset invest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upgrading and organizational synergy, while rapid response has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ustomer demand.Moreover, asset invest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and organizational synerg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erv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cooperation subjects will weaken the aforementioned influencing mechanisms.Thirdly, servic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play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mpacts of asset invest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upgrading and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fills the gap of extant research, providing a new insight for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Furthermore, research findings can also help enterprises to better carry out in-depth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Keywords:deep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service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multi-case study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与路径研究”(22&ZD139)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型仪器共享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