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
2024-04-07屈广清黄向文
●屈广清 陈 欣 黄向文
师范生培养质量决定着师范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立德树人是师范生培养的根本任务,教学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确保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育合格教师,多维度提升服务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质量改进与提升方面。
迈入新时代,各地师范院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师范生培养的中心工作,通过推进课程教学、教育评估改革,引导育人方式变革,完善教育治理架构,并增强教育治理水平,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本文基于泉州师范学院的探索实践,从新时代师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构建、实施与成效四个方面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这为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工作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立德树人”的“德”,指政治维度的“大德”,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核心要义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立德树人的“人”,指政治维度的“人”,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2019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2020年,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2023年,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这些重要论述为建构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指明了工作方向。
(二)师德养成与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点
就师范生培养而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从师范生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形成两个方面推进,即从“德”与“术”两个维度加以实施。为师之道,品德为先,爱生为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有教育情怀。[5]教育是一门技术,是技术,就必然追求技艺、技能的不断长进。从这个角度看,德术双馨无疑是师范生培养的应然追求。具体而言,从“德”来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师德养成是必须重视和努力培养的核心素质。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首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基石。其次,师德是教师形象的体现。最后,师德的养成也是师范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从“术”来看,教育作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对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学能力是师范生成功起步的关键。其次,具备教学能力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最后,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师范生教学能力对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养成与教学能力因此成为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
(三)PDCA是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
Plan-do-check-act(PDCA)循环,也被称为“质量循环”,是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管理领域的通用模型。沃尔特·A·修哈特(Walter A.Shewhart)提出了“plan-do-see”(PDS)的概念,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W·爱德华·戴明(W.Edwards Deming)进一步发展成“plan-do-see-check-act”循环,也称为“戴明环”。戴明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引入日本,晚期引入中国。它最初用于全面质量管理,即全过程、整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以及多重管理手段并行。这一理论并在众多行业的各个工作领域逐渐推广应用。在教学领域中应用戴明环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PDCA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的执行涉及整个管理体系在各级别和环节都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四阶段循环,反映了系统运行的内在逻辑。整个组织的管理体系构成了一个大循环,而PDCA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小循环,共同形成一个大规模、小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科学循环系统。PDCA质量循环因此成为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流程。
二、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缘起于新时代新命题,其设计思路和框架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翼”。
(一)构建缘由
在从去师范化向再师范化的历史转型中,师范院校面临发展转型定位、教师发展、学生生源与就业和社会认可等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6]为提高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以监控和评估为保障,制定和完善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标准,以及完善培养监测和保障体系,显得势在必行。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处在探索阶段,面临以下问题:第一,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立德树人方面当仁不让,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势在必行,但过去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缺乏有效抓手。随着课程思政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新课题。第二,当前,我国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师德师风师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先后涌现出大批优秀师德典范榜样。但是,我国教师师德现状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第三,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但在德育施行能力、综合育人能力等方面仍有短板,且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等素养与基础教育的要求并未完全吻合。
(二)设计思路
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与师范院校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师范院校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评估架构。师范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师范生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培养为两翼,形成全方位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形成是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师范院校以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为契机,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生根,从聚焦教学工作转向聚焦教学基础的大教育格局,把立德树人“软目标”变成评估“硬指标”,全面加强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评价,更加重视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文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必然要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形成多元结构的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关注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多样性以及评价过程的发展性,注重对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和智能评价,动态监督和控制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提升。
从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应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新机制,确保师范生教学能力形成的同一性。一是围绕师范生终生发展需要,创设师范生教学能力养成抗逆长效机制,专业实践中内化固化教学能力养成。二是构建学校、政府、中小学联动共赢的协同培养新机制,改松散合作为同频共振,改单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考核,形成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责任共同体。三是选派名师赴中小学担任教学、科技和体育校长,共建“优师计划”实践基地。
根据以上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师范生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培养为两翼的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基于PDCA的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
三、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
泉州师范学院师范生培养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师范生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培养为两翼,基于PDCA循环图,从目标研制系统、教学运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反馈改进系统四个维度推动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落地生根。
其次,电气自动化发展使得生产和生活用电设备使得城市电网系统不断进行扩充,也出现了电能消耗等问题。以谐波为例,谐波是电力系统传输时的一种副产品,主要在电源、输送电力过程以及使用电力驱动的设备时产生,谐波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受到干扰,出现误判情况,尤其是类似继电器等敏感电器元件,这种干扰尤为突出。谐波还会对电网的电压产生消耗作用,降低电网电力传输能力,并在传输电力过程中消耗资源,造成浪费。另外谐波还会加速电力设备老化,增加通路的物理消耗,严重时会降低各类用电设备的参数和测量精确度。总而言之,谐波这类信号干扰问题影响电能质量,消耗电能,是不利于资源节约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研制系统(P)
运用PDCA循环原理,优化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第一步是建构实施教学质量目标研制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如下: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使师范生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民教师。泉州师范学院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一,凝练师德养成“一核心”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引,把“善学如泉,正心至大”的校训精神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素养结合起来,把传承“爱拼敢赢、乐善好施”闽南文化与“扎根基层、感恩奉献”的教育情怀结合起来,凝练出“善学、正心、爱生、乐教”的师德内涵,并融入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其二,加强师范生职业能力建设,彰显泉师教师教育特色,规范师范类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师范生职业能力考核制度,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好教师资格入口关,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后备军,努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教学运行系统(D)
PDCA循环流程的第二阶段为教学运行阶段,把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两大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协同培养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第一,泉州师范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师德养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模块,将师德养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二,筑牢第一课堂主阵地。思政课程实行“一专业类一教案”,开设师德教育专题课;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建设,要求思政元素列入每门课程教学大纲,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强化专业思政,把“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融入见习、实习和研习的专业实践全过程。
第三,唱响第二课堂协奏曲。年年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学科专业赛事,将师范技能训练与师德养成教育相结合;拓展公益支教、服务特需等师范生社会实践形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涵养师德养成。做实以学科赛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成绩单”。
第四,创新探索“管理-导师-教研-评价”四个协同,构建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培养实践体系。一是管理协同,与当地政府共建附中附小,为附属学校选派教学校长,协同管理教育实践基地。二是导师协同,与中小学双向互聘教师,推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三是教研协同,设立基础教育研究专项,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师范生与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同堂展示”“同课异构”的形式,培养“爱生乐教”的教育情怀。四是评价协同,建立由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实习小组同伴、自我评价等构成的师范生实习协同评价体系。
(三)质量监控系统(C)
PDCA循环流程的第三阶段为质量监控体系,由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组成。内部监控系统由校院两级督导、学生信息员、日常检查、听课检查构成。一是形成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体系。学校教学督导组负责全校的教学督查工作,主要包括日常教学监控、专项评估检查、决策咨询服务等;学院教学督导组由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员组成,负责所在学院的日常教学督查等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以朋辈教育视角,引导督促学生正视评学、重视评学、参与评学。三是加强日常检查。四是听课检查成常态,严把教学质量关。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等深入课堂一线,针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行多侧面、多环节、多形式的督导,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
外部监控体系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开展OBE专业评估,对接审核评估、一流专业、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及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要求,做到每年常态监测,以毕业学习成果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二是用人单位评价。开展“访校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校院两级领导带队深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把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与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相结合,通过“访校拓岗”校正教学质量指标、赋能师范生高质量就业。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与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晋江市、台商投资区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附小、附中,共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定期到教育主管部门调研,召开毕业生满意度评价座谈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师范生培养的意见建议。
(四)反馈改进系统(A)
PDCA循环流程的第三阶段为反馈改进系统,主要由信息反馈、激励约束和持续改进构成。
反馈方面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发布师范生培养工作情况报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完善“学校、学院双循环”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师范类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开展以自我评估为基础的师范生培养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第二,发布美育年度工作报告。重点总结音乐、美术、书法、特殊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建设成果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与对策;成立特殊教育学院,围绕特殊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三,发布校地协同育人工作报告。成立发展与规划处,常态化监测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的共建情况,重点征集共建学校对师范生师德养成以及教学能力的反馈。
激励约束方面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设置教学优秀奖。健全教学新秀奖、教学名师奖、教学优秀奖等教学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潜心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教学奖励力度,提高教学改革各项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上的比重,健全教学激励制度。第二,设置教学成果奖。重点开展师范类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坚持师德养成与教学能力相统一,引导二级学院发掘南音、书法、继续教育等师范生培养的经验与模式,持续推进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第三,建立教学事故处理机制。规范教育管理,提升培养质量,严格教学约束制度。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加强师德考核力度,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持续改进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召开教学工作例会。督促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引导相关二级学院和教师要根据教学质量信息反映的问题,认真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不断改进和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第二,开展教学专项检查。在教学评估、督导、日常检查等过程中强化跟进监督,对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持续监控,对相关整改落实工作保持跟踪督导,保证师范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第三,健全管理制度。出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办法,将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融入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面向产出的闭环持续改进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常态化的师范类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相互促进的机制。
四、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成效
(一)专业建设
泉州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新时代高教40条”“双万计划”等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以学生成才与发展为中心,谋划设计一流专业建设规划,分层分类推进实施,落细落实各项举措,突出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获批师范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12个师范类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
(二)课程建设
始终狠抓课程建设,积极落实教育部、教育厅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智慧教学硬件建设,切实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课程建设,师范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57门。
(三)学科赛事
以权威赛事为抓手,优化学科竞赛管理机制、奖励机制,发挥各类竞赛在参与提升、获奖激励、榜样示范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激发师范类学生从教爱教情感,实现“以赛促练、以练促学、以学促能”的良好局面,培育卓越教师人才。2018年以来,泉州师范学院学子获得 “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技能赛等省级以上师范生技能竞赛两百余项,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学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7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近100%。300多名优秀师范毕业生被国家汉办、国家侨办选派赴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新加坡等国支教。毕业生志愿长期扎根一线基础教育,迅速成为骨干教师。如,福建省73所特殊教育学校近50%的师资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4所市直小学校长均为泉州师范学院培养。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张裕民、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颜丽娜、福建省首届最美教师付心知、省助残先进个人黄捷洪等优秀校友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一线师德标兵。
(五)教学成果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卓越师范生培养、特色办学方面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高度重视高层次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凝练,提前筹划部署成果奖工作,积极动员和精心组织,认真总结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成效,梳理凝练教育教学成果。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六)辐射推广
泉州师范学院的师范生培养质量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牵头成立福建省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联盟,在全省率先开展特殊教育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委托泉州师范学院组建华南地区教师发展研究院。洛阳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数十所高校来校调研交流,借鉴学校师范生培养立德树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