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写作思维“可见”
——“学会记事”写作专题指导

2024-04-07师延峰

作文新天地 2024年8期
关键词:所记可见波澜

◎师延峰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陈寿《三国志》中的“三顾茅庐”很简单,简单到只有12 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不过这已经具备了记事“六要素”中的三个:人物(先主、亮)、经过(三往)、结果(见)。其实,“由是”也暗含了事情的起因(徐庶力荐)和发生的时间(“徐庶力荐”之后)两个要素,只缺地点。

然而,这样极度概括的表述,只能算是对事件有所交代,而记事并未真正发生。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用差不多两回的内容加以演绎,详述了起因和结果,明确了时间和地点,增加了人物,丰富了经过。小说家通过情节的反复和环境的渲染,使得所记之事的精彩度和可读性倍增。

虽然统编语文教材在“学会记事”部分鼓励学生“重点写下生活中那些打动你的人和事”,但作为“交流与表达”意义层面的“学会记事”,一定是少不了文学笔法的。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中“背起母亲”的情形就是作者移花接木来的,而非那次散步中真实发生。

那么,同学们在进行“记事”时需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的“记事”更能触动人心呢?

(注:文中习作均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2023 级24 班)

一 关注事之“要素”

记事的本质是记叙,而记叙是所有写作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要记叙清楚一件事,一般需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是撬动文章的有力支点。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所记之事即母亲央求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和母亲去世都发生在秋季,所以“我”的怀念也只能与秋天有关;虽说散步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寻常时日,但莫怀戚《散步》中的情形只能发生在春季,因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是作者思考“生命”的最好底色。

而有些记事中的某些要素,虽然文中有所提及,但不会对理解文本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样以“时间”为例,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都是真实的地点和时间,但对行文的逻辑和主题的表达而言,换成另一座城市和另一个季节,影响不会太大。可见,写作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淡化甚至略去某些对事件影响甚小的因素。

二 写出事之“波澜”

好的记事,一般不会平铺直叙,而是有情节的起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记事中的“波澜”(这里的“波澜”包括意外、分歧、误会、冲突等)。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实发生的“起伏”。如:《秋天的怀念》中,“我”难得答应了母亲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央求,结果“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发生了“意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被困悬崖,上不去下不来,这是遭遇“险情”。另一种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特意制造出合理的“冲突”,让所记之事出现“波澜”。如莫怀戚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写道:“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 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蹚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蹚。”显然,文中的“分歧”就是作者移花接木制造出来的,非但不影响事件逻辑的真实性,而且对深化文章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请看下面习作。

漫漫练习路

◎姚汝墨

“快点!快点!下楼啦!”

体育节临近,我们练习排球双人对垫的次数也越发频繁起来,就连午休时都想着在楼下找个地方好好练习。

今早我因为出门太赶而忘了带球,我和搭档只能寄希望于学校的体育器材室了。可当我们满怀期待来到器材室门口时,却发现午休时不能借球。眼看着跟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同学一个个都回教室了,我还是不甘心地站在那儿,望着锁在笼中的排球出神。我和搭档约好每人带一天,可偏偏我今天忘了带,说再多的“抱歉”也无济于事,毕竟这是我们进初中后第一次为班级争光的机会,谁都想做好充分的准备。

搭档对我说:“没关系的,明天我们多练一会儿,就可以把今天的量补上了。”我知道她是在安慰我,可我还是有点难以原谅自己,我小学时都没犯过这样低级的错误啊!

我对搭档说:“要不我们沿跑道走一圈吧,万一有老师来开门呢?”其实,我真实的想法是:看看有没有人把排球落在操场上或周围的矮树丛中。我们边走边说着话,我的眼睛像警察似的把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搜寻”了一遍又一遍。不打球时总能在操场边看到被主人遗忘的各种球,可今天它们像故意躲着我似的,哪里都没有排球的踪影。搭档早已明白我这个平时最不愿意散步的人今天非要在操场上走一圈的用意,她也在“眼观六路”寻觅排球的影子。

就在我们还想绕过春草池到那几棵大榕树下茂盛的草丛边碰碰运气时,远远看见戴着袖章的值日老师朝我们这边走来。我心想,该不会是催我们回教室的吧?我们还没听见铃声呢!可是,怎么看不见一个同学的身影了呢?难道已经开始静校了?我赶紧拉了拉搭档的衣角,暗示她回教室,如果被扣分就糟了。

走近了才发现值日老师原来是隔壁班教数学的张老师,她办公室的座位在我们数学老师的后边,前几天我还帮她叫过课代表,她似乎也认出我了。当得知我们想练球时,她说她办公室刚好有一个,是她儿子偶尔来学校时玩的。我试探着问:“老师,能不能借我们练习一小会儿?”她似乎从我的语气中读出了担心,果断地回答说:“明天就要比赛了,当然借啊,你们到体育馆多练一会儿,操场太热。对了,我再帮你们向班主任打个招呼。”

张老师简直太神了,既乐于助人,又善解人意!我们喜出望外,赶忙道谢。是哪位学长说值日老师从来都是与练习体育的学生势不两立的?

“快,我们去张老师办公室拿球呀!”我对搭档说。

记事因“波澜”而生动。本文所记之事至少有三处波澜,分别是“我”忘记带球、器材室不能借球、值日老师的出现。为了凸显这些波澜,作者非常注重描写心理活动,不论是对忘记带球的自责,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在操场上寻球时的期待与困惑,其背后体现的都是责任与担当,也是对自己一时大意的积极补救。在与作者交流如何创作时,得知为了让读者较好感受到这一点,他特意虚构了“操场找球”这一情节。在操场上捡到别人遗忘或故意藏起来的排球、篮球等,是最正常不过的校园生活之一幕,因此读来毫无违和感,并且与文章的逻辑非常契合。

三 凸显事之“力量”

很多时候,记事是为了分享,分享的对象是他人或日后的自己,而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往往在于所记之事的思想或情感。只有能引起他人共鸣的思想或触动读者心弦的情感,才能让所记之事产生“力量”。因此,在记事中要通过多种手法或方式渗透思想或表达情感。如《散步》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这个对称的句子,显然不仅仅是在交代母亲和儿子的体重,而是在表达“我”在“分歧”消除后内心的轻松与释然,同时也是对一家人终能在初春的田野上悠然散步的自得与满足。这样看似很口语的句子,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对称句如同蝴蝶的两只翅膀,很好地表达出母亲和儿子在“我”生命的两端得到了平衡,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对事之“力量”的凸显。

事之“力量”还有一种是对当事人即作者而言的。或许在事件发生时,作者并没有产生触及内心深处的领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如陈酿愈来愈浓,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无形力量。这类文章的写作时间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三五年、数十年,我们从《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的“又是秋天”、杨绛《老王》最后一段“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等表述中即可感知。不过,这些效果并非只能是单向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可能是交错的。

请看下文习作。

那个老人

◎周祉沐

小区里有很多流浪猫,尤其我们十五号楼附近。

每天清晨,流浪猫们聚在楼前,唱起歌来,有的低沉,有的高亢,有的雄浑,有的激越,成了我们十五号楼独特的晨曲。

它们在呼唤一个人,一个老人。

老人个子不高,头发宛如秋霜,慈祥的脸上满布深深的皱纹。她的身体十分瘦弱,走路缓慢,仿佛风一吹就会倒下。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她都会准点出门喂猫。

有几次我出门早,看到了老人费力搬椅子的身影。她像是用尽了全部的力量才把椅子从二楼搬下来。那些流浪猫潜伏在楼前的绿化带里,一看到老人蹒跚的身影,便都窜出来,“喵呜,喵呜”地向老人讨要吃的。

小区群里有人不高兴了,说老人多管闲事,招来这么多流浪猫,害他早上睡不好觉。老人不停地回复:“对不起,我跟它们说,跟它们说。”像个因孩子犯了错被老师训斥的家长。

我见过她喂猫的情景,她把猫粮放在手心逐个喂食。流浪猫们也乖,不抢夺,挨个来舔食,很有秩序。老人能叫出每一只猫的名字,并且像疼爱孩子般抚摸它们。这些平日里见到人就如贼一样飞快逃走的流浪猫竟然会乖乖趴在老人身边,有的用脑袋蹭她的脚,有的用舌头舔她的鞋。其中一只小黑猫最大胆,索性跳进老人怀里蹲着。我看到他们对视着,眼里淌出浓浓的爱,看得我眼眶都快湿润了。

妈妈说,老人有三个子女,都在国外,很少回来。我想她是把流浪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了吧。

这种温馨持续了很久,虽还是被一些人嫌弃,但温暖了更多的人。晨曲依旧,邻居们已习以为常。一天半夜,小区里突然响起了救护车的声音,十五号楼的人差不多都被惊醒了,因为这辆救护车就停在楼前老人喂猫的地方。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后,救护车开走了,刺耳急促的声音响彻整个小区,回荡在邻居们的心中。

那天早晨,流浪猫格外吵闹,叫声凄厉悠长,如一帮孩子在哀号。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老人——那个仿佛风一吹就要倒、脸上充满慈爱、视猫如子的老人,也再没有听到过流浪猫的“合唱”了。

现在,小区里没有流浪猫了,那独特的晨曲也成了绝响。

说实话,笔者是坚决反对业主投喂出没在小区里的流浪猫的。可读了这篇文章,有点动摇了,不是为猫着想,而是为投喂猫的人着想。投喂猫的方式差不多,可理由或许就千差万别了:有单纯喜欢猫的,有可怜猫之流浪的,有寄托情感打发孤独时光的,不一而足。促使笔者态度发生转变的,就是该文作者有力量的叙述,这也是写作本身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所记可见波澜
抱朴子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bökli čö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称新释
王仁裕《玉堂闲话》佚文三则所记契丹史料考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让“数学思想”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惜别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神经网络的土壤类型鉴别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
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