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的研究方法看待明清儒学的发展

2024-04-07冯浩頔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经世致用实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引入了重要的“实践”范畴,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所说:“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明清之际,当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开始兴起的时候,以宋明理学主流的传统儒学体系产生了新的发展和转变,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思想家在“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下,对于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明清儒学或称实学,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今天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并批判地继承明清儒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明清之际;实学;经世致用;实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09-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19

一、实学的含义及其形成

实学,顾名思义,就是“实体达用”或者说“经世致用”之学。当前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学的基本特征应当概括为“崇实黜虚”,展开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点:分别是对理学的反思,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对社会时政的关切以及资产阶级萌芽之下市民阶层的启蒙意识。应该说,明清实学在整个中国思想史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阶段和重要部分。

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明清实学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宋明时代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下接清代中晚期开始兴起的新学,是明代中期之后,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学术思想革新的需要而诞生的进步了的儒家学问。从理论的内容上来看,明清实学是在对宋明理学继承基础上的反思成果,毫无疑问是儒家哲学思想在借鉴、吸收佛道乃至西学的内容之后产生的更注重实践、世俗化的儒学,从这一点上来说,明清实学在儒家思想的近代化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更加值得肯定的。

明代中后期,社会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专制封建皇权在发展到顶点之后开始暴露出方方面面的致命缺陷,政治腐坏对民生问题的严重影响,高度中央集权对文化的钳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等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在党争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之下,被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送进了历史。当然,如果把明朝的灭亡完全归咎于思想层面,例如一味地指责作为统治者执政纲领的封建伦理思想来源的宋明理学或传统儒学,那么显然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的灭亡的的确确地成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反思旧儒学的出发点,促成了以實学为代表的新儒学的诞生。

这一时期,思想上西方的文化思潮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随着最早的来华传教士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形成冲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开始出现,新兴的经济要素和市民阶层渴望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与建立在相对保守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封建伦理体系发生冲突。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加之传统理学注重“天理”“格物致知”和空谈“心性”的做法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存在的短处,让一批善于反思的思想家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开始进行哲学层面的思索,并审视传统思想。他们最终不约而同地将问题归结于传统理学在“实行”活动上的缺失,提出要在重新讨论传统的“理气”关系、“心性”问题等的基础上,给予诸如自然科学、文学、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一直以来不被官方和传统儒家所重视的具体学科以重视,同时这些思想家也在各自的具体学科领域提出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可以说为晚清之后兴起的新学之先驱。

二、实学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简述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青年时参加“复社”,和东林子弟一同参与对宦官的斗争。清军入关后,又联络抗清志士,组织武装抵抗运动。明亡之后,隐居不出,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从事著述和讲学。其思想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首先,黄宗羲有感于明末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明代灭亡的现实,在《明夷待访录》一著中,对于封建专制政体和封建君权做了激烈的批判,并就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进行了探索,他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①这无疑是一种对于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现实的一种激烈反抗,在黄宗羲看来,天下之所以有动乱,完完全全是因为君民关系被本末倒置了,天下成了一姓一族的私产,而置生民百姓于不顾。至于解决的办法,在黄宗羲看来就应当将君权予以限制,成立具有参政议政职能的学校,而且学校的学官应当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层层推举,这显然又体现出了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思想色彩。

此外,黄宗羲还提出了他的学术史观。其一,他要求在进行学史料和学案整理时,要尊重事实,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全从思想家的实际出发,准确概括各个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其二,在学术客观的基础上,黄宗羲提出要把握宗旨,理清学脉,而完成这些工作来编写学术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在继承前人思想之后提出创新之学。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早年积极参与“复社”活动,崇祯时期他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编修,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他随南明朝廷流亡,后为清兵所捕,死于押解途中。方以智作为最早一批接触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的一批儒家学者,他主张把整个人类学术研究工作按照研究对象或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了“质测”“宰理”和“通几”三大类:“质测”即实证自然科学,“宰理”则是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学的学问,而“通几”就是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在方以智看来,“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哲学应当立足于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经验性认识而展开,而不应该脱离自然科学空谈哲学,看上去高深,事实上不过是空谈罢了,而相较于门类繁多的自然科学,通几之学更能用于把握不同学科背后的学理和规律,因此“质测”和“通几”在方以智看来不可有所偏废,而应该并举并重。

此外他的辩证法思想也相当重要,方以智从自然界和历史变迁中总结认识到,事物都有统一于其中而又相互对立的两方构成,而且他敏锐地意识到矛盾双方的关系变化,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源,同时,方以智还尝试着将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去。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故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早年因才情誉满天下,中年投身抗清斗争,一生坚持做明朝遗臣。在学术上以六经为华夏文化之根,以张载哲学为“正学”,批评程朱及陆王后学,对于佛道思想更是予以尖锐批判。他强调万物自然、社会历史等的客观实在性,并且肯定具体的、形而下的现象,才是形而上者的“道”的本源,从而形成了以器为本的“气学”观点。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夫之主张把“知”和“行”在概念上予以区分,批判所谓“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二者的混淆,认为实践、实行才是核心,但“知”与“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应当共同发挥作用,即所谓的“知行相资以为用”。

在历史观上,王夫之持进步论思想,认为“今胜于古”,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同时主张从历史本身出发,肯定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排斥所谓“天理”“道统”或“神意”主宰历史的观点,提出要通过研究社会历史的具体现象来总结得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此外,王夫之还提出了一些类似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事物无论巨细无不处于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并且事物运动变化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不同;他还认为事物变化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端”,“两端”同时产生并相互对立统一,彼此又向着对方转化,所以在他看来,事物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之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承认事物处于无尽的变化中的前提下,王夫之还主张事物变化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同时这些规律也是可以为人的认识能力所把握的。

此外还有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他对于宋明理学进行激烈批判,“前有数十圣贤,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才……多圣多贤之世,而乃如此乎!” ②他直言程朱陆王的学问都自认为能比肩古圣先贤,但实际上对于现实的社会民生和国家稳定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甚至在他们的后学之人的发展之下,渐渐沦为了只关注所谓“理气”“心性”之辩的“空谈”之学。

戴震主张自然人性论的观点,肯定人的自然欲望、情感与求知的合理性,所谓的“欲、情、知”皆是人的本性,只是感性欲求是需要有所限制的,通过理性思维的统摄,人的欲求就是正当的,而不是理学家口中需要被消灭的“邪恶”。同时,戴震指出“理存于欲”,理就在于感性欲望的适当满足,而理学家割裂理欲的做法是出于个人的“意见”,却在实际上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工具,导致“理欲之辩”不过“适成忍而残杀之具”。

三、概述实学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于实学学派哲学家们思想的简要了解,不难看出他们对理学整体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但又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批判地继承,因此实学相较于理学是一种发展了的新儒学,其特点如下。

其一,实学的核心特点在于一个“实”字,“实”可以理解为注重实效。

明清之际,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改变,社会矛盾一度尖锐,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让空谈“天理”“心性”“理欲”等的哲学对于解决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甚至军事问题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哲学应该转向讨论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应该指导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科学的应对各种类型的问题,就像颜元认为的那样:“子知读书,未知为学。夫读书,非学也。今之读书者,止以明虚理、记空言为尚,精神因之而亏耗,岁月因之以消磨,至持身世则盲然。曾古圣之學而若此!古人之学,礼、乐、兵、农,可以修身,可以致用,经世济民,皆在于斯,是所谓学也。书,取以考究乎此而已,专以诵读为务者,非学也,且以害学。” 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应该被认为是“为学”,只能说是“诵读”经典罢了。

从实学思想家的角度来看,学以致用,于大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于小可帮助后来者获得真知。可以说,实学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十分强烈的目的性和问题指向性,是社会历史发展到那个时期必然的产物,而且,就儒家哲学的初衷而言,实学的“经世致用”之理相较于理学“格物穷理”的追求,应该更接近于儒家最初“内圣而外王”的理念,从这一点上来说,好像更应该把实学认为是儒家哲学的复归运动。

其二,实学的另一大特点在于批判精神,实学学派可以说就是诞生于批判的一股时代思潮。

明清时代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社会矛盾激化,各类社会问题不断浮现,当此时,无论出身于哪个阶层代表哪个阶级利益发言的思想家,无不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从君主专制到封建土地制度,从科举的僵化到封建伦理等级制,在这个社会寻求变革的特定时期,封建制度的一切都在一场批判的浪潮中首当其冲。而实学思想家们一方面在思想文化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佛道思想展开全面的批判,特别强调要摒弃理学末流只顾空谈的错误为学理念;另一方面,他们从社会现实出发,毫不避讳地指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的根源就在于封建统治的弊病。于是,他们一边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揭露传统伦理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一边尝试着从往圣先贤和西方启蒙思想那里寻找各处社会弊病的方法,涌现出不少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色彩的思想主张。

其三,实学相较于以理学为代表的“旧”儒学而言,一改以往儒家“重道义,而轻技艺”的思想传统,逐渐重视以实测方式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领域,同时形成了“实测而知”的近现代科学精神。

在明清以前,儒家对于自然科学的具体问题往往采取轻视甚至鄙弃的态度,自先秦建立的传统儒家思想无不是要求人们向内自省,重视道德修养,把个体的主观世界内容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明清时代,随着“西学东渐”的思潮,中国同时涌现出一批自然科学领域的伟大学者,如徐光启、李时珍、徐霞客等等,用实际行动向整个儒家文化圈证明了,近代科学的力量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受此影响,一大批进步思想家开始把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融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当中,并赋予其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涉及各个学科的近现代研究方法在实学家们的为学实践中形成,并影响至今。并且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之下,实学家的思想展现出了更为重视实践的“知行观”以及前所未有广大的研究领域,跳出了传统儒家的课题,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四,实学还具有肯定自然人性和欲望、批判封建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实学思想家们的“理欲观”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有根本的不同,这是因为作为二者论证其哲学起点的本体论或宇宙论上存在不同。故而可以说,实学思想从完全不同的方向论证了人性或者人的自然欲望的正当性,打破了封建主义赖以统治的教条式的伦理道德对社会个体的牢牢束缚,戴震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其“以理杀人”的血腥本质。

注释:

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②颜元:《存学篇·卷二》。

③颜元:《存学篇·卷一》。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明)黄宗羲著,段志强译注.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明)黄宗羲著,张谷若译注.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清)颜元著,陈居渊译注.习斋四存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7]步近智,张安奇.概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J].开封大学学报,1998,(04):18-23+31.

[8]黄德昌,唐积柏.理学知行观与明清实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44-51.

[9]力涛.论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J].船山学报,1986,

(02):90-95.

作者简介:

冯浩頔,男,汉族,浙江宁波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经世致用实学
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左宗棠“经世致用”思想述评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
乾嘉考据学成因新探
经世致用思想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新实学”刍议
关于新实学构建的一点设想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