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亮生诗词文化校园传播初探

2024-04-07徐挺张红刘梓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校园

徐挺,张红,刘梓萌

(1.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雅安 625000;2.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四小学,四川雅安 625000)

“诗言志”,诗词除有情感真切、品德善良的特点外,兼有文辞与声律之美,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一以贯之,是传统文学中的精粹形式,尤能展现中华文化之载体。陶亮生(1900—1984 年)是现代蜀中古代文学学者的代表,兴趣广泛、著述丰富。陶亮生诗才敏捷,精通古典文学,常以诗文言志、抒情、育才。他的诗词大多为心系祖国、情关时代之作,与现实紧密联系,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拳拳爱国之心。

陶亮生诗词具有情真、格高、语美、律严的特点,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且题材广泛、涵盖面广、直抒胸臆,品评家事、国事、天下事[1],充满对传统文化始终不渝的挚爱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陶亮生生平著述甚丰,早年坚持写日记,凡数十册,诗文著作,亦数十卷[2]。因其真实记录并反映了现实生活,保留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面,而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探索历史、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源,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文化传承资源。品读其诗词,从文字中可知他作为学者所具备的造诣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作为诗人所具有的精湛文采和斐然风度,更能感受到陶亮生诗中蕴含的情真意切与深邃思想。

诗词历来属于文学正宗,文化精粹。陶亮生的诗词作品,凝聚了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文字美和韵律美,具备传播的有利条件,因此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广受推崇,激荡着活跃的生命力。但随着时间流逝,观念转变,当代大学生对陶亮生的作品知之甚少,更别说有意识地去接受推广。诗词的传播,需要载体,同时需要回归到诗词本身。陶亮生的诗词作品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值得我们广泛学习和传播。而其蕴含在诗词中的崇高品格、美德、精神更是具有经久不衰的力量,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因此,通过系统全面地整理分析陶亮生诗词,探寻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契合点,使其成为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资源。传播的实质是跨越时空的信息共享,站在新时代回顾陶亮生创作时的艰难和生活的不得已,将他诗词所传达的信息再一次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其与陶亮生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陶亮生诗词的浸润,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国际传播中华文明。

1 陶亮生诗词文化校园传播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学校人文教育承载了很多的现实功能,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审美塑造等方面意义重大,其中诗词作为文化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承载了传统文化中所继承的符号价值,这种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凸显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文学的传播过程,是不同文化之间信息流动、交换、共享的过程,其中固然有偶然性因素的存在,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动人力量则是其最终得以传播、接受的根本原因。诗词的传播使得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形式得以广泛流传。陶亮生的诗词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具有鼓舞精神力量、凝聚价值认同的作用。将其诗词中的真善美价值植根于学校学生的内心深处,其大量爱国诗词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又兼备德育、智育、美育。

2 陶亮生诗词文化校园传播的困境

在陶亮生诗词文化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读者难以理解其中意味而浅尝辄止的情况,读者与作者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继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陶亮生校园传播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陶亮生诗词文化的校园读者群比较狭小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 “重技能、轻人文”,以及电子化、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对于传统文化普遍不关注,更别提对于本土诗词文化的学习。对陶亮生诗词文化的了解与传播仅限于部分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社成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诗词歌赋这些风花雪月的东西不切实际、不务实,只能当作夸夸其谈的谈资,别无其他用处。其在多媒体及社交平台的应用及传播力度也不够,不适应现在大学生以电子阅读为主的倾向,因此导致其接受度低,受众范围狭小。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大学生,每天都面临着 “快” 节奏的短视频、网络游戏的冲击,对他们来说,阅读成为一件重要而费时的事情。读 “诗” 更是一件 “慢” 事,真正要沉下来认真读 “诗” 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训练。诗歌之 “慢” 亦是对迅猛、易消逝的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抵抗,能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焦虑。

2.2 陶亮生诗词文化的校园传播渠道非常有限

现代性之下,对物质的崇拜、对现实生活的无比贴近,导致诗歌的没落,甚至有诗人说出 “诗歌已死”的决断。相较于影视类文学,诗歌在大众眼中已经日益被边缘化。在现当代诗词之中,陶亮生诗词文化在高职院校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没有像现代诗歌那样受到学生追捧,其传播途径多以传统的纸质书刊为主,主要依靠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的口述、朗诵、书本赏析、名句摘抄等固有形式在小范围内被鉴赏,加之文字内容艰涩,拗口,初次阅读障碍大,相较于其他作品的文字流畅度而言,传播不畅,体验不佳,使其在校园文化中处于边缘状态而鲜有人问津。

3 陶亮生诗词文化校园传播的路径

3.1 把握陶亮生诗词文化的内涵体系

陶亮生文学功底深厚,诗词格调高,声律严,遣词雅丽[4],且语言精巧,既有一种含蓄的美,也透着诸多晦涩的况味,对于后世学子而言,无疑值得学习。陶亮生不仅诗文并茂,而且德高望重[5]。他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为动乱的社会、被侵略的国家,面对国家民族危情,他立志做一个有血性的文人,痛惜国家时局的变化,悲悯国民生存之艰难,爱国忧时之心,常常形于诗词著作,并时时对学生晓以民族大义[6]。这是当前大学教育中重要的课程思政元素和重要的教育方法。陶亮生诗词多为感时之作,充分体现知识分子的担当和爱国情怀。因此,讲解诵读陶亮生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实践。

陶亮生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优秀作品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陶亮生善承传统而融化新知,诗歌充满对传统文化始终不渝的挚爱,要充分挖掘其诗词中的仁、勇、礼,唤起在 “公天下” 理念下一个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7]。陶亮生治学严谨,即使身处困境,仍坚持创作,其一丝不苟的精神、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问功底让他的诗词中透露着旷达和乐观向上的韵味,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由自身向外散发的人格之美亦能对广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传播其诗词文化有助于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陶亮生的诗词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事物的本质,文质而情深,言近而旨远。因此,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法体验传承其诗词文化。

3.2 陶亮生诗词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

学校是传播陶亮生诗词文化的主要阵地,让课程成为传承以陶亮生诗词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陶亮生精通诗赋词章,对学生循循善诱[8],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可以说陶亮生的诗词与学生的教育实践紧密相连。他常常以诗词来教育引导学生,这种教育形式,至今仍值得借鉴。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旨思想,把道德性和人文个性摆在了首要位置,通过环境教育、文化熏陶,追求文化认同和自信,从传统教育和社会主流价值中汲取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引导人发展,以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为例,其开辟陶亮生诗词专题,将传统文化寓于教学中。在艺术类课程中融入陶亮生诗词文化,利用歌曲传唱、书法、雕刻等形式对其诗词作品进行再加工,创造出易于当代大学生接受的诗词表现形式,激发大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在诗歌鉴赏中传达其意境,辅以时代背景,提高大学生的感受性,使其随诗歌内容获得文化归属,提高文化认同,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坚定文化自信。学校教师要深入挖掘陶亮生诗词文化,进行鞭辟入里的讲解,通过陶亮生诗词中的意境及感发力,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得学生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学生要从句读开始,去深入探寻、感悟陶亮生诗词中蕴藏的家国及个人情怀,将其诗词读懂、弄通、学会并践行。

3.3 陶亮生诗词文化与传媒融合发展

采用现代融媒体形式,着力于陶亮生诗词的多形态转化、多领域互动、跨媒介传播。在快节奏时代,融媒体传播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碎片时间的利用,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之内,完成自身的起承转合、意义架设。利用科技手段,模拟再造场景,体验式感受增强认知。借助微信、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从深度与乐见两个角度将陶亮生的诗词作品推送给高职院校学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听得见。在视觉、听觉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手段,深入浅出地对陶亮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丰富高职院校学生对陶亮生诗词文化的体验,并将陶亮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树牢报国之志。

3.4 陶亮生诗词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充分利用陶亮生诗词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创设和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氛围,形塑和转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形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 “软实力” 和内在精神动力[9]。通过社团活动,搭建校园交流机制和推广平台。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陶亮生诗词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与现实社会相关联,寻找陶亮生诗词文化的现代注释和新意。并通过清晰地察觉受众对于信息的关注点,在多次信息互动过程中使诗词内容从艰涩难懂转变为平易近人,进面把握诗词的语言张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通过读书分享会、诗词主题类的文化沙龙、诗词小组分享会等组织和讲座,定期举办陶亮生诗词、楹联书法展,以典型人物的事迹和故事发挥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陶亮生诗词中所蕴含的美,是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的资源,通过文化墙、图书馆等形式的展示,浸润学生。

3.5 陶亮生诗词与戏剧的跨界传播

搭建校园诗歌传播平台,将陶亮生诗词与戏剧表演等形式相结合。通过人物扮演,重现诗歌场景,在评论家的唱诗、演诗、读诗、评诗等环节,拓展当代诗歌的时代性、开放性,强化诗歌视听感受。经典传唱将诗歌和音乐结合,用旋律感和节奏感让公众在参与和互动中全方位领略当代诗歌的审美妙义。采用谱曲演唱、情景剧、配乐朗诵等多种方式,来丰富乃至转换诗词文本的最终呈现形态,实现对传统 “书写文本” 的一次 “视听转化”。

3.6 陶亮生诗词的跨文化传播

诗歌可以进行跨文化分析透视,通过文化对比,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凸显诗歌的独特性和意境性,以及诗歌传播的特殊效应,为陶亮生诗词的传播与接受寻找到更加理想的契机。通过留学生教育、语言译介和跨国别的文化交流,实现陶亮生诗词的交流转换、美感认同。明确传播诗词文化与诗歌审美鉴赏的旨趣,努力探寻出诗词文化传播与接受的策略及运作方式。通过 “语言+技能” 的形式,促进陶亮生诗词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与国际交流能力,让置身于不同文化中的阅读者在跨文化交流的语言深处,找到人类在差异中共享的精神品质和不同语言感性的审美体验。

4 陶亮生诗词文化校园传播的展望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读诗即品史,陶亮生诗词文化校园传播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陶亮生将其对生活的感悟、对民族兴亡的忧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全部写进诗词里。通过校园传承以陶亮生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命历程与诗艺探索过程的同构,实现地理空间与知识流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容与形式并举、传统与时尚兼容的整体文化环境创建,寻找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10]。让陶亮生的诗词作品以 “为你读诗” 的形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信息技术赋能阅读的形式,让学校学生沉浸在陶亮生身处逆境不屈不挠抗争的精神、痛伤中华文化分崩离析不吐不快的踌躇,以及为创作传播诗词文化的呕心沥血。通过举行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人士、陶亮生诗词爱好者到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

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习陶亮生诗词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创作实践加深对其诗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化作为一种有形的内容和无形的文化符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环境给不同人群不同的感受,作为学生应通过引导和教育,突破认知和文化的障碍,在共同价值追求中提高文化的亲和力,在校园传播过程中,预防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过时无用论的抨击。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让陶亮生诗词文化走出校园,通过国际教育和国际传播,以诗词译介、交流互鉴等形式拓宽受众范围,提升影响力及文化软实力。

5 结束语

陶亮生诗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隅,其传播不仅关系到巴蜀文化的传承,更是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创新蜀学文化思想的必然选择。通过浸润式校园诗词文化学习体验,在校园传播过程中体验陶亮生诗词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精神追求、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发挥地域文化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中的独特育人价值,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媒体传播中焕发活力,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校园
诗歌不除外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诗词之页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