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点拨”手段的运用研究

2024-04-06

学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点拨中学数学手段

张 杨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手段,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指点、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帮助他们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达到发展智力和能力等目的。富有艺术性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有益于催生学生的自主求知动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加强引入点拨手段,抓住适宜的点拨时机,采用多元化点拨方法,引领学生渐入自主学习的“佳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点拨”手段的运用重要性

(一)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和探究的学科,被称为“思维的体操”,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他们的综合思维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担心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往往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把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完全依靠模仿和记忆得来,而非通过独立思考而生成,以致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这里的“因势利导和适时调控”,指的就是点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点拨手段,能够强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知识讲授模式,给学生开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的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信息反馈情况,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够,抑或对问题的解决感到束手无策时,顺势点拨和指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从而尽力保留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归谬正误

数学课程知识具有系统性,知识点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关系,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且没有得到及时的校正,就会形成一步错、步步错的不良局面,影响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点拨手段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扭转学生的错误认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点拨手段,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归谬正误。比如当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理解出现偏差时,或者对某个问题持有错误的观点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学生并不能明晰其中的关键和缘由,很难发自内心地信服,还容易遗留知识死角,导致错误的持续,后期修补起来会十分困难。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点拨的手段,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原因,明确错误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和思维上的漏洞,形成更深刻的印象,真正地化解学生的错误症结,并能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规避,从而达到归谬正误的教学目标。

(三)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品质

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点十分庞杂,教师想要面面俱到地讲解并不现实。以数学解题为例,题目的条件和数值千变万化,如果对每道题的解法都进行精讲,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条件都难以满足。教育的真谛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渗透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得心应手地解决。点拨手段侧重于思路的引导、方法的传授,强调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规律,逐步内化成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点拨手段,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品质。对于存在共同点和规律性的数学课程内容,教师不必讲解得太细、太透,而要抓住思路和方法上的精要之处,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引导学生摸索其中潜藏的规律,再开展相应的变式练习,夯实学生的经验认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深度转变,凸显教学点拨的重要性。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点拨”手段的运用策略

(一)把握合适的点拨时机,促进思维深入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点拨是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点拨的关键在于对时机的把握。点拨得过早,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点拨得过晚,就会削弱指点和启发的效用。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里的“相机诱导”,实际就是指点拨要适时。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点拨手段时,教师应该坚持“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的基本原则,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合适的点拨时机,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深入,从而使点拨运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更好地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1]。

1.在学生萌发兴趣时点拨。兴趣是学生探究数学的动力源泉,通常学生在处于求知欲旺盛的状态下,教师只需稍加启发,就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学习;反之,假若学生兴味不足、心不在焉,那么再细致的点拨也未必奏效。所以,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是教师实施点拨的最有利时机。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应该密切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状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亢奋点。学生兴趣产生的常见表现,主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抑或是对数学学习内容展开不自觉的讨论等。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示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目标,在点拨中指引后续的学习思路,从而充分地开发利用学生自有的求知欲,真正实现适时点拨的目的[2]。

2.在学生产生质疑时点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不仅是极为优质的生成资源,也是学生启动思维、沉浸学习的主要表现。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质疑,大多是经过独立思考后发现了新的问题,或者是对某个数学知识点难以消化,内心形成难解的“疙瘩”,由此时机入手进行点拨,往往能起到拓展思维、推波助澜的效用。在学生阐述质疑时,教师应该先分析反馈信息,明确导致学生形成认知困惑的关键节点,围绕学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排除的障碍等,精讲疑难中包含的疑难点和易混点,点拨的语言和内容必须精练、准确,切忌出现与质疑问题关联性不强的内容,确保学生听得懂,并直击他们的矛盾和疑惑。待点拨完毕之后,教师尽量让发表质疑的学生自主、合作地解决先前的问题,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点拨恰逢其时,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锦上添花[3]。

(二)采用多样化点拨艺术,巧妙化解迷津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点拨手段,对点拨艺术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点拨主张的是依情因时,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同,当下的思维状态不同,相对应的点拨艺术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沿用同一套点拨模式,可能难以起到很好的促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问题的思考深度,研判学生面临的认知困境,科学地采用多样化点拨艺术,助力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巧妙地化解迷津,从而点石成金、拨疑为悟,发挥点拨手段的课堂指挥棒作用。

1.直接点拨。直接点拨是一种开门见山、一语道破的点拨艺术,采用直接点拨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已经确立了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但是由于表述水平有限,无法把内心所想恰当地表达出来。比方说当学生阐述数学解题过程时,知识点运用正确,步骤也书写无误,尽管心中清楚,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易出现“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直接点拨的方式,给予学生语言和用词上的提示,助其顺利地跨过语言障碍,把解题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露出来。

2.迂回点拨。迂回点拨也称曲点、侧点,主要是指教师不直接言明该怎样思考,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暗示,抑或迂回曲折的诱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进而受到启发,自主探索解题的最佳路径。比如当学生在解题时缺乏思路时,教师不直接分析题意,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做过的相似题型,想一想当时运用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令学生茅塞顿开,进而快速地找到解题思路;再如,学生在审题时,经常被复杂的题设所迷惑,教师可以暗示学生,题设中存在隐含条件,让学生去自主挖掘、梳理数量关系,通过间接、迂回的点拨,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独立思考能力也获得有效的锻炼[4]。

3.发散点拨。这种点拨艺术,主要是针对某一数学问题,诱导学生灵活地变换角度和侧面,去观察、思考和想象,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意在使学生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敏性,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反馈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想法;或者是应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找准思维的发散点,诱导学生改变单向思考,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这样通过发散点拨,学生往往会另辟蹊径,发现更多新颖、独特的解题办法,从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三)关注差异化学习需求,实施分层点拨

点拨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要面向全体,还要重视个别,由于学生在数学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于教师点拨的需求、接受程度也是有区别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高效的点拨主张的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契合学生的实际。为此,教师在运用点拨手段的过程中,必须紧密地联系学情,秉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生差异化的数学学习需求,科学地实施分层点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身的指点,从而在原有能力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升和发展。

首先,对于数学功底扎实、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具有强烈的深入探究意愿,需要的是线索、灵感的刺激,通常是一点即透。教师在对这层学生实施点拨时,切忌点之过度、越俎代庖,而要做到点到即止,针对学生思维的卡壳点,进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启发,或者在问题的转折处巧设标志,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认知方向,进而抽丝剥茧,产生解决问题的灵感。其次,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简明易懂的点拨。教师在启发这层学生时,应该有更多的耐心,还要更细心。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采用凝练、言简意赅的点拨用语,让学生听得懂,避免产生额外的认知压力;另一方面要意识到学生抽象思维偏弱的情况,针对具体的问题引入一些辅助性的点拨工具,比如画图线、实物演示等,帮助学生从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其认知逐渐明朗,从而借助分层点拨,缩短各层学生之间的距离[5]。

(四)加强方法归纳的点拨,实现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数学问题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点拨强调的是点在精要之处,所谓精要,就是指方法。学生一旦得法,就意味着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钥匙”,懂得融会贯通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不再畏惧题型变换的挑战。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点拨手段时,教师应该立足“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重点加强方法归纳的点拨,使学生探知规律、研习方法,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方法归纳的点拨,应该依托于数学典型例题的教学。学生做完例题后,教师需要指点学生分析例题的特点,结合解题步骤去理解同类题的做法,诱导学生说出解题的依据和原理,使其明确解题方法并归纳、上升为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另外,在点拨解题方法时,教师还要把题设和解题过程放在一起,启发学生提炼出易错点和难点,拓展到题目的其他变式形式,总结题设中经常出现的“陷阱”,进一步研讨规避易错点的方法。通过正反两面的方法归纳点拨,学生积累有价值的解题经验,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避错,从而使点拨手段运用到数学教学的重点上,提高学生对方法和技能的习得效率[6]。

三、结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点拨手段,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归谬正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点拨的重要作用,把握合适的点拨时机,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深入,采用直接点拨、迂回点拨、发散点拨等艺术手段,巧妙地化解学生的认知困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点拨,同时加强方法归纳的点拨,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增强点拨手段的运用实效。

猜你喜欢

点拨中学数学手段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阅读教学中“点拨”的技巧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