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为鉴 立德树人
——基于“敦睦德育”的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2024-04-06顾婷婷

学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张謇德育理念

顾婷婷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念[1]。在这样的背景下,“敦睦德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张謇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风貌,而“敦睦德育”则是对张謇精神的一种深入挖掘和实践。

一、张謇精神与“敦睦德育”关联研究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和政治家,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张謇精神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强盛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的教育领域,借鉴张謇精神,结合“敦睦德育”理念,可以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敦睦德育”是一种德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价值观念,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张謇精神的追求相类似,“敦睦德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和困难[2]。因此,探究张謇精神与“敦睦德育”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并将其融入高中历史教育中,推动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将以此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张謇精神与“敦睦德育”的关联,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的内涵分析

“敦睦德育”是一种强调“德”的教育理念,而张謇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张謇精神强调爱国、救国、报国,倡导爱人、爱家、爱国、爱天下,反对奴性、卑躬、怯弱、麻木等消极品质,提倡奋斗、拼搏、自强、自立等积极品质。这与“敦睦德育”所强调的“德育为先、以德立人、以德治校”的理念密切相关。“敦睦德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品德修养上得到提高。张謇精神提供了很好的道德标准,对于教育者而言,通过传授张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敦睦德育”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与张謇精神相互关联。首先,“敦睦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而张謇精神强调爱国、救国、报国等理念,强调个人应当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教育实践,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张謇精神的爱国情怀,认识到个人行为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其次,“敦睦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而张謇精神倡导爱人、爱家、爱天下等价值观。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解张謇精神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培养友爱、互助、关心他人的品质,进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外,“敦睦德育”强调学生的自律和自立,而张謇精神强调奋斗、拼搏、自强等积极品质。通过教育实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需要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展现张謇精神所崇尚的积极向上的品质。

综上所述,“敦睦德育”与张謇精神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种完善的教育理念。“敦睦德育”以张謇精神为指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此为基础,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二)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的时代价值分析

张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社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张謇精神所强调的爱国、救国、报国、爱人、爱家、爱天下等理念,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敦睦德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张謇精神的理念相契合。通过引入张謇精神,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塑造积极向上、道德品质高尚的形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张謇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引导和激励人们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敦睦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张謇精神的价值观相辅相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敦睦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借助张謇精神的光辉,“敦睦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救国、报国等理念,培养热爱祖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敦睦德育”所倡导的爱人、爱家、爱天下等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家庭观,促使他们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敦睦德育”的实施,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自律、诚信、友爱、关心弱势群体等优秀品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张謇精神和“敦睦德育”的结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明确的道德引领,帮助人们抵御诱惑、传承传统美德,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张謇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引领人们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而“敦睦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张謇精神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结合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在张謇精神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深入贯彻“敦睦德育”理念,进一步拓展德育的领域和深度[4]。因此,学校应该开发一系列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校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一)拓展学校德育品格提升工程

在课程中引入张謇精神等德育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敬业、诚信等品格,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推广优秀校友事迹、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在拓展学校德育品格提升工程中,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充分挖掘历史人物和事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述张謇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张謇爱国、救国、报国的追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德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德育沙龙、德育讲座等形式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或优秀校友来校讲座,分享德育经验和成功故事。通过与成功人士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受到榜样的引领,激发起追求卓越、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发掘潜能、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历史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建设学校的物形课程

建设学校的物形课程是“敦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历史文化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底蕴和历史魅力。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了解历史和文化,深刻感悟道德教育的内涵,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在课程中,可以引入张謇精神等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汲取道德教育的营养,从而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5]。

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主题展览和文化艺术活动,展示历史文物、艺术品和传统工艺,让学生近距离欣赏和体验。通过观摩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妙和独特之处,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展品进行品味和解读,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

在建设学校的物形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通过与历史文化的亲密接触,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身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者,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践行张謇精神中的爱国、救国、报国等价值观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创新学校的活动体验课程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环保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和意义,增强对德育的认知和体验。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来制订活动计划,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活动的安全和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6]。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德育实践氛围。

此外,在活动体验课程中,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担任导师或者指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社会团体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专业的体验。

通过开展创新活动体验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与张謇精神的结合,学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建构“三全育人”的教育范式

“三全育人”的教育范式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敦睦德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将张謇精神等德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打造符合“三全育人”理念的德育体系。在这种教育范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感受德育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德育素养[7]。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发现和激励学生的优点与潜能。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评选先进、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德育的关注,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建构“三全育人”的教育范式,学校可以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有德、有才、有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结语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内容,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敦睦德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以史为鉴、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敦睦德育”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进行探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该理念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建议,并针对个案进行了评析。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张謇精神及其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张謇德育理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论张謇的日本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