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提问 优化物理课堂
2024-04-06闫成龙
闫成龙
(甘肃省民勤实验中学,甘肃民勤 733399)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师生之间互动频率、互动深度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方式,可以掌握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及学习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计划,可以为后续更深层次的物理课程教学活动指明发展方向,也能令学生通过有效的提问,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秉承查缺补漏的原则,开展针对性强的有效性学习,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得到稳固提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环节有效提问的基本内容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提问,是指初中物理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核心教学内容,与学生展开深入互动与深度交流,掌握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提出具备启发性功能与针对性特征的问题,从而显著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内容,显著提升备课质量,对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基本预测。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核心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确保课堂提问与学生能力发展需求高度契合,难度适中,并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1]。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探究等方式得出问题答案,有助于培养自身的思维发展能力,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其次,有效提问的基本宗旨是结合教学主题引入探究性内容,不向学生提出最基础的记忆性内容,避免占用课堂时间;课堂提问不仅需要确保内容适宜,还需要选择简洁明了的语言,精准传递核心内容;课堂提问不仅要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与认知程度,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自主思考状态[2]。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构建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构建有效提问,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掌握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共性问题,针对重点教学内容与难点教学内容开展系统性讲解。秉承统筹兼顾的原则,初中物理教师在问题设计环节不仅需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共性需求,也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满足部分特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
(二)启迪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做到进一步回归教学主题,从课堂教学活动入手,精心打磨、设计课堂问题,确保课堂提问具备启发性功能与启迪性功能。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探索性功能与拓展性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现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精准把控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有效问题,需要精准把控提问过程以及提问时间,同时还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与自主探究空间,确保在学生陷入问题瓶颈后,教师再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时机对学生展开科学的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4]。
(四)高效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构建有效提问需要秉承突出教学目标这一原则,任何问题设计都需要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基础,不能脱离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坚持高效性原则,精心设定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问题,同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再结合教学评价结果对上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做出有针对性的优化与方向性调整,确保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能够实现与时俱进。还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转变,以及初中课程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
三、在初中物理课堂构建有效提问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层次性问题
初中时期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生以鲜活的个体形式存在,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而言,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信息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不同,在学习成绩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真实发展需求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5]。
例如,针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主要提出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问题;针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要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设定一些差异化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可以结合现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使每一位学生能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教师需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元素,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向他们提出有效问题[6],使学生在后续更深层次、更高难度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表现。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环节,初中物理教师可通过阶段性测试、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的评价结果,掌握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并向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确保每个类型的学生至少回答一至两个问题。如:“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吗?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为什么在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前倾斜?”其中前两个问题为基础性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合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方可找到答案,做到检验自身学习成果,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二)构建递进性问题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具备系统性特征,学生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新旧知识的潜在联系,有效降低自己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确保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学习环节[7]。
例如,在教学“串联电路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建立联系,通过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顺利完成新课导入任务。比如:“请问同学们,电灯的亮度调节与什么有关?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有效改变电流的大小?通过哪种方式可以改变电阻?有效调节电流的仪器是什么?怎样在电路当中连接滑动变阻器?将电阻器连接到串联电路当中后变阻器电阻发生变化时,电路当中的电流与电压如何变化?”通过向学生提出一连串递进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环节,起到有效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复习、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趣味性问题
兴趣对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初中时期学生年龄较小,所以他们对于一些新颖性事物与直观性事物更感兴趣。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具备趣味性的教学问题。因为如果问题枯燥乏味,会导致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产生疲倦感与厌烦感,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构建趣味性问题本身就具备趣味性特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确保学生对问题本身保持密切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8]。
例如,在设计初中物理课程“串联电路的特点”问题的环节,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语言展开深度分析。因为若是教师始终以不变的语气与语调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展现语言艺术,要选择幽默风趣的用语,并尝试调节语调,选择更加舒缓的语气,向学生提出具备趣味性特征的问题。其次,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借助多媒体,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性的文本内容及实验效果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确保提问具备趣味性特征与吸引力,满足初中时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次,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类学科,实验在课程当中占据较大比重。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开展实验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实验活动的探索欲望,保持对物理实验的密切关注。
(四)构建生活性问题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与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存在密切的关联。物理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借助一系列真实案例,显著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熟悉感与可信度。为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在物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当中探索恰当的结合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以及真实场景开展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良好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要确保问题具备针对性特征和有效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备课期间深度研读教材,确保问题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向学生提出联系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通过生活化问题开展深度探索和研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相关的知识点环节,需要深度分析本课核心教学内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与教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环节,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流程。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后,可以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请问同学们,最为常见的噪声控制方法是什么?噪声会对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和影响呢?”以此为基础顺利引出本课的核心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噪声的危害及来源,并且对噪声的防治具备足够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同学们,优美的音乐、翻书声、教师讲课的声音以及工地上大型机械设备操作所发出的声响中,哪些是噪声?”多数学生认为工地上施工的声音是噪声,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既然教师讲课的声音不是噪声,为什么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呢?既然音乐不是噪声,为什么广场上大妈们跳广场舞播放音乐会激发市民的反感呢?”通过设置此类问题,不仅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欲望。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从物理学科这一角度出发,针对生活当中的现象展开深度思考,鼓励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入新的问题探究环节,使他们在后续更深层次的物理课堂学习中,能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出色表现。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一门极为有效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技术,是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制的重要体现形式。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层次性问题、趣味性问题、递进性问题、生活性问题等进行有效提问,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与完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需求,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