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国产文博类纪录片创作策略研究

2024-04-06甄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构图文博短视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新媒体异军突起,短视频凭借较强的娱乐性和社交性,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文博类纪录片作为记录历史事件、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亟需创新创作策略,以适应时代变化。2023年11月,由抖音自制的文博类纪录片《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一上线就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该片以五种中国传统颜色为线索,通过讲述不同颜色的起源和传承,展现中国传统色的魅力,继而深入传达中国传统色背后的文化价值。文章以《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为研究案例,剖析其具体的创新实践。研究发现,该片通过创造性呈现“搬运”、合理化运用中视频、创新选题方向,成功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关于纪实性的边界原则,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新媒体式的纪录片模式。研究认为,利用创新手法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能为同类别的纪录片打开全新的叙事角度,还能有效拓展文博类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与功能,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

关键词:文博;纪录片;新媒体;短视频;构图;微纪实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249-03

一、引言

纪录片因与现实世界之间直接的索引性关系而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享有“人类生存之镜”“国家相册”“时代镜像”等美誉。并且,其与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快消式文化产品相比,具有“长尾效应”[1]。

随著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文博类纪录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形式,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本体意识越来越强。在传播活动中,受众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2]。信息传播呈现出的碎片化特征,使文化传播的整体性被消解,文化形象的权威性被解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的观念以及分众化传播的模式成为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3]。在此背景下,文博类纪录片必须创新创作策略,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2023年11月,由抖音自制的文博类纪录片《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在字节跳动旗下视频平台投放(见图1)。该片利用独特的创作手法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使历史、时代精神与文物有机结合,在短视频盛行的新媒体时代,以中长视频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受众,上线不到一个月,仅在抖音平台就收获了2.5亿播放量。本文以其为例,深入剖析其创新实践,旨在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产文博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二、创新创作手法:创造性呈现“搬演”

20世纪20年代,弗拉哈迪创作《北方的纳努克》时使用“搬演”手法再现了因纽特人最原始的生活、打猎场景,此举引发较大争议,但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事实上,只要合理把握“搬演”的尺度,将纪录片中需要虚构的要素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为营造真实情景提供支撑,那运用“搬演”手法就具备合理性[4]。

纪录片的虚构就是创作主体在“事实核心”的基础上借助具有升华形象的影像进行“搬演”、再现与建构,以超越历史事件、显示空间、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心理情绪等存在的限制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重构[5]。文博类微纪录片以文物、古迹为切入点,这些空间性物件具有鲜活、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其真实的记录也必定保留着空间叙事的特征[6]。

在《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中,每一种颜色都与一个历史人物相关,每一集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人物如何创造出这种颜色进行了影视手法的再创造。相较传统文博类纪录片单纯地依靠专家讲述、文献展示、影视节目片段或少量“搬演”的方式再现历史,该片以故事片的叙事方式展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以剧情式的方式呈现枯燥的历史,已然超越了对“搬演”的界定,打破了大众对传统纪录片的认知,让纪录与剧情在新媒体语境下相遇,剥离了两者之间原有的对立感,通过对历史的虚构式重构,实现了人文价值和娱乐属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如此,《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在叙事上更加契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文本叙事节奏相较传统剧情片更加明快,加入了诸多游戏性、碎片化、个性化的表达,削弱了历史叙事中的沉重感,更加契合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审美喜好。

三、创新展示方式:合理化运用中视频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凭借简短、个性、感染力强、直击受众心理等特点从众多短视频类型中脱颖而出。传统的纪录片对于人物、环境、背景、事件等叙事元素需要通过长期的拍摄和精心设计后,再将大量素材有机组合起来。而微纪录片仅需对海量素材进行筛选。在众多素材中如何选择、编辑时按照什么样的结构和顺序进行组接,决定了微纪录片的真实是建构在选择基础上的生活真实[7]。

利用微纪录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内容碎片化的弊病。纵使微纪录片能够引起受众一时的新鲜,却很难帮助受众对文化和历史的整体性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文博类纪录片独有的文化、历史、内涵的多层面架构,让中视频成为最匹配的展示方式。

“中视频”提法最早出现于2019年。中信证券在当年的行业报告中提到,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将对视频内容提出更高要求,视频产业有望产生“中视频”赛道[8]。2020年,西瓜视频总裁提出“中视频”概念,即时长为1—30分钟的视频内容。由此,中视频有了其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合法身份,各平台纷纷开始试水中视频。

中视频发展至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内容生态,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和重构了短视频领域已经形成的内容生态[9]。对于文博类纪录片而言,中视频无疑能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厚重感,恰到好处的时长不仅能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力,还能实现内容的精致化呈现。

其实,早在《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以前,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就以超高的话题度和点阅量,让受众看到了文博类纪录片在中视频领域的强大生命力。在《了不起的匠人》中,“时空交织的场景叙事与虚实结合的场景再现,后现代化的叙事语境,网络空间的位置叙事,将叙事的符号与场景进行多元搭配,采取色彩鲜明的色彩符号融入具有传人文气息的丰富场景、将林志玲具有柔和舒缓的声音符号融入古香古色的技艺制作中、把吸引受众的消费符号融入工艺品营销的产业链中。”[10]

而《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在前人的基础上保持了历史与现代在叙事场景中完成对话的大结构,在横屏构图中强化了画面的色彩感,全景与中近景相结合的拍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并且,横屏构图也更加契合受众长时间观看视频时的审美习惯。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中“虚构”与“现实”时空的跨越,让受众看到了纪录片中“搬演”历史的完整性以及其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感受到传统审美体验的强势回归。

综上,中视频虽然存在一定的数据引流风险,但相较短视频的娱乐片面和长视频的冗长沉闷,其更具恰到好处地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

四、创新选题方向:另辟蹊径的选题角度

文博类纪录片往往承载着文物或文化遗产的具象文化价值,所传达的主题通常具有极强的哲学意味,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如何创新选题方向,并以当下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选题,让历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文博类纪录片亟需深入探究的议题。换言之,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的叙事主题需更加多元、个性、日常,透过小主题映射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1]。

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通过每集5分钟的创新表达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语言风趣幽默,精致的影视画面和动人的故事线索相结合,加深了观众对文物国宝的理解与认识,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切口,打破了传统文博类纪录片讲述国宝方式的单一性,同时避免了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12](见图2)。但是,这样的文博类纪录片不断被复制后引发了新的问题,即对历史的片面性解读。文博类纪录片亟须探索新的选题方向。

《了不起的中国顏色》的选题体现出明显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颜色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既不是某件特殊的文物,也不是某种实体性的文化遗产,但中国颜色深深烙印在文物、文化遗产中,彰显着其千百年来的重大影响力。片中提到的“胭脂红”“月白”“石青”等,尤为迎合当下年轻人的时尚审美偏好。

《了不起的中国颜色》通过呈现颜色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来展现文化的传承,弱化了传统文博类纪录片中人物的重要性。这种以元素入手,将文博本身设为主体的方式,为文博类纪录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审美追求。受众在接收影像信息时,通过全方位地体验不同时空,产生更为具象的信息对比。当古今距离被无形拉近,受众的深层情感便在“仪式”中形成和爆发,从而对共有文化产生认同与归属之感。

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创作者应立足当下社会中的人文情感,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文化价值。通过信息、历史、审美和文化四个层次的知识生产,以文物和博物馆为载体,向受众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化传播,展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的时间范畴、华夏多民族区域的空间范畴之内的文明成果。

当文博类纪录片通过新颖的创作手法、另辟蹊径的选题角度在短视频平台中以中视频的形式与受众见面时,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将深入到现实之中,给纷繁复杂的纪录片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牛光夏.论中国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使命与担当[J].当代电视,2023(12):19-23.

[2] 李依凡.浅析文博类电视节目的走红及传播意义[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108,110.

[3] 何帅森.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J].出版广角,2020(24):74-76.

[4] 王莹.关于纪录片“搬演”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6):128-130.

[5]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6] 何春耕,杨佳玥.论文博类微纪录片的空间叙事转向与价值呈现[J].电影文学,2022(10):41-45.

[7] 董从斌,赵鑫.微电影创作[M]. 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179.

[8] 徐锦玮.从短视频到中视频: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创新路径初探[J].新闻世界,2023(9):30-32.

[9] 刘芳,李秋华,刘春红.多屏共生时代中视频的效能重构:以西瓜视频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3(6):91-94.

[10] 陈燕玲.融符于景:新媒体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场景化叙事与符号化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6(12):97-98.

[11] 陆田田.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与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9):147-150.

[12] 代佳鑫.新媒体语境下文博纪录片的创新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113-115.

作者简介 甄明,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构图文博短视频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谈构图法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