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法建交六十载,共创多个“第一”

2024-04-06陈锴

百科知识 2024年6期
关键词:戴高乐第一法国

陈锴

时光荏苒,中法建交已走过60个年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法關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面对新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法应当秉持建交初心、积极面向未来、敢于有所作为。双方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回溯历史,作为东西方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中法两国建交打开了中西方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大门。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中法关系的发展已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标志性、突破性成就,创造了多项“第一”。

中法建交的有利条件

长久以来,尽管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中法两国之间不存在重大且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地缘上的直接利益冲突。

早在1734年,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节选内容就被法国久负盛名的文学刊物《法兰西信使》刊载。次年,《赵氏孤儿》的全译本被收录于法国神父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中。可以说,《赵氏孤儿》是首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其后,基于马若瑟的译本,法国文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五幕剧本《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8月20日在巴黎的法兰西剧院首次公演,还曾在路易十五的宫廷里演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必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曾经两度出任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总理的埃德加·富尔。1956年9月,在法国抵抗运动领导人雷蒙德·奥布拉克的引荐下,富尔向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出访华要求。中国政府以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的名义邀请其于次年5月访华。1957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待富尔夫妇,并与他们共进午餐,谈话重点是中法外交关系。同年5月30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富尔。值得一提的是,富尔是最早被毛主席接见的法国政界人士。与中国领导人的会面,使富尔对法中关系与中国的对外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促使其在回国后进一步推进两国建交的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国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1959年1月8日,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他一如既往且旗帜鲜明地强调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并从本国利益出发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反对搞阵营对抗。对于法国而言,一旦与中国建交,将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与美国、苏联和中国都有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无疑会提升法国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考虑到当时的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处于低谷,中国需要改善与其他西方大国的关系,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正是上佳之选。上述变化为中法两国建交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为了打开外交新局面,1963年8月20日,戴高乐委托富尔通过法国驻瑞士使馆约见时任中国驻瑞士大使的李清泉,并提出访华要求。戴高乐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同法国谈判建交,法国将不受他国的影响,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同年10月,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的邀请,带着戴高乐亲笔信的富尔偕夫人访华,代表戴高乐同中国领导人讨论两国关系,中国政府给予富尔最高规格的礼遇。10月23日至25日,周恩来总理及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六次会见富尔,就中法建交问题进行会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富尔提出“直接建交方案”,该方案的要点如下:

1.法国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建议立即建交,互换大使。

2.中国政府复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国政府来照,愿意立即建立中法之间的外交关系。

3.中法双方相约同时发表上述照会,并且立即建立使馆,互派大使。

对于“直接建交方案”,富尔没有提出异议,并于1963年11月2日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1月10日,富尔回到法国,向戴高乐汇报谈判情况。戴高乐认为两国建交的时机已成熟,委派法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雅克·德·博马舍于12月12日到瑞士与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进行具体的建交谈判。经过三次谈判协商,双方决定以发表中法联合公报的形式宣布两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1月28日,根据双方事先达成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1月31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举行有千余人参加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详尽说明法国此举的种种理由和法中建交的重大意义。可以说,中法建交不仅冲击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也对日后的中美建交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中法建交后,两国就领导人互访事宜进行过多次协商。1969年4月28日,戴高乐辞去法国总统一职。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80岁。法国政府向全球各国通告了这一消息,中国政府闻讯在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戴高乐是首位享受中国降半旗致哀的外国元首。

对于中国的认知,戴高乐明显不同于当时其他西方大国的元首。他曾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道:“说不定在下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生前还曾向亲人提及自己访华的夙愿。不久之后,他的政治盟友和继任者乔治·蓬皮杜为他实现了这一夙愿。二战后,蓬皮杜曾就职于戴高乐领导的临时政府;1948年,蓬皮杜兼任戴高乐的私人办公室主任;1958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蓬皮杜任总理办公厅主任,参加制定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并担任过戴高乐的谈判密使。1969年6月,蓬皮杜当选法国总统。1973年9月11日至17日,蓬皮杜以法国总统的身份应邀访华,成为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在任元首。鲜为人知的是,蓬皮杜总统当时已罹患白血病,他撑着病体实现了访华的夙愿。访问结束时,两国政府发表公报,表达了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共同愿望。蓬皮杜去世后,其子阿兰·蓬皮杜一直致力于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1979年秋天,法国雕塑家保尔·贝尔蒙多受巴黎市政府委托,为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创作正面半身浮雕像。这座雕像被镶嵌在一块青铜纪念牌上,这块纪念牌被安放在巴黎十三区戈德弗鲁瓦街“海王星”旅馆临街的墙上。1922—1924年,周恩来留法期间就住在这家旅馆。1979年10月16日,法国政府为周总理的纪念牌举行了揭幕仪式,并由时任巴黎市长雅克·勒内·希拉克主持。

中法建交后的合作

法国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看法,对加强双边关系有着共同期待。

战略合作

1997年5月15日至18日,时任法国总统的雅克·勒内·希拉克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希拉克总统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该声明对两国在各个领域的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共同做出了当今世界正向多极化过渡的战略判断,决定进一步密切合作,推动多极化进程,反对任何支配国际事务的企图,以实现世界的更加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2004年,正值中法建交40周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同希拉克总统签署了旨在加强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19年,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中法两国领导人实现年度互访。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同年11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应邀访华。近年来,两国通过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3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围绕双边和全球问题开展了高质量的沟通和协商。

2023年4月5日至7日,应习近平主席的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共设51项条款,几乎涵盖了中法两国合作的所有领域,其中包括延续两国元首年度会晤机制,继续在中法战略对话机制下保持沟通。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作为负有重要国际责任的国家,中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双边关系,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繁荣、和谐与团结的世界。

经贸合作

自1964年正式建交以来,中法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目前,法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具体而言,共有约2100家法国企业在华投资,法国银行、保险、证券业的多家机构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

中国是法国在全球的第六大、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第一季度,中法雙边贸易额达1319.6亿元,同比增长2.9%,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法国对华出口的奢侈品在过去三年里翻了一番;法国已连续两年保持中国进口葡萄酒和烈酒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中国市场近30%的进口葡萄酒来自法国。此外,自2021年以来,中国已成为法国化妆品全球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在中法建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国是唯一向中国转让技术的西方大国。1982年,两国签署首个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此后,两国合作建成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等标志性项目。其中,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岭澳核电站至今保持着中国核电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最高纪录。

不仅如此,法国还是率先与中国签订航空运输协定的西方大国。196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航空交通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西方国家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航空运输协定。此后,两国在航空运输方面的合作持续至今。

1985年,法国空中客车公司向中国交付了一架A310型客机。之后,中国逐渐成为空中客车公司非常重要且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截至2023年6月底,法国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在中国内地在役机队规模达到2175架,占据市场份额的54%。2023年,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160架空客飞机的“批量采购协议”。

在航空运输人才培养方面,中法两国已经开展了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例如,2007年,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法国国立高等机械与航空技术大学合作创办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202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办学总规模为1260人,从2023年9月开始招生。

中法建交后的文化交流

中法关系已经成为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中法两国建交后,中国引进了许多法国优秀影片,并进行译制配音,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佐罗》《黑郁金香》《基督山伯爵》《虎口脱险》《老枪》《巴黎圣母院》《苔丝》《铁面人》《初吻》《天使爱美丽》。以阿兰·德龙、苏菲·玛索和奥黛丽·塔图为代表的法国影星及其扮演的经典角色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2014年,苏菲·玛索与中国歌手刘欢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共同演唱了法国歌手伊迪丝·皮雅芙的经典名曲《玫瑰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法两国合作拍摄了一系列颇具创新性、感染力的纪实影像作品,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生动、鲜活。2023年,《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神奇的真菌世界》《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熊猫月亮》五部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在北京举行发布会。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互设文化中心的国家。2002年11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互设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定。同月,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牌,这是中国在西方国家中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2004年10月,法国文化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家外国在华文化中心。该中心设有多媒体图书馆及多功能厅等不同活动空间,定期放映不同题材和风格的电影。此外,法国文化中心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沈阳均设有机构。

2018年,在法国文化中心等机构的支持下,法国驻华使馆发起“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旨在促进更多中国青年(特别是学法语的学生)与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龚古尔文学奖进行对话和互动。“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由中国学法语的学生担任评审,每年参与这一奖项评审工作的中国学生都在增加。“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获奖作品依次为达维德·迪奥普的小说《灵魂兄弟》、穆罕默德·姆博加·萨尔的小说《人类最秘密的记忆》及布里吉特·吉罗的小说《活得太快》。

2003年10月6日,中国文化年在法国拉开帷幕。2004年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启动。中法互办文化年共举办各类活动700多場,观众达600多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推进中法文化交流的常态化,两国于2006年创立了标志性文化交流项目—“中法文化之春”,旨在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对话,增进两国民众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知。2023年,两国举办了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20多个城市展开了200多场交流活动,涵盖音乐、戏剧、电影及沉浸式数字创作等领域。同时,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还举办了中法艺术家联合演出、中法文化论坛、中法电影周及中法青年交流等活动。可以说,“中法文化之春”已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中法建交,硕果累累。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不仅会共同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还将联合举办涵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领域的数百项精彩纷呈的活动。2024年1月2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了经典歌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拉开帷幕。2024年4月1日至6月30日,中法两国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届时会展出凡尔赛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精品180余件。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中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会得到新的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发表视频致辞时所说:“面向下一个60年,中法携手合作,必将再创辉煌。”(作者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戴高乐第一法国
戴高乐为何选择中国
法国(三)
法国(一)
名言趣画
从社会文化角度谈中法汽车广告的对比
协商民主语境下中法立法协商比较分析
中国与法国石油天然气合作的特点和趋势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我喜欢“第一”这个词
律师王工创造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