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承续视域下传统文化多元传播路径探索
2024-04-06李紫如
李紫如
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由彭翠所著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一书,以诗词类公众号、文化类节目、红色文献纪录片、扶贫题材电视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为研究对象,深挖现象级个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十分全面细致的探讨,并从中探索出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播与传承的有效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书中指出: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其外延一定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表征着中华文明的具体形态,承载着炎黄子孙的集体信仰,延续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其内涵一定离不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思想精华、精神观念等,是一系列抽象思维的总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经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时期,尧、舜、禹等时代,直至夏、商、周,尔后绵延至今,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都对这一文化贡献了独特的元素。从核心思想的维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为儒、释、道三种思想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融合与创新。作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为世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和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与法则,也为人们提供了最终的精神归宿和身份归属。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也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特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念和精神情操。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还有助于人民精神世界的富足和民族信仰的巩固。本书认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首先就要从传播理念上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时代价值。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是激励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更要对传播内容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对此,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下,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杜绝照单全收或甄别不严的把关失误。最后,从传播渠道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当前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大力借助融媒体等传播渠道和“文化+戏曲+影视+古今对话”的文艺创新可视化模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最有效的传播與传承。
文化承续视域下传统文化多元传播的实践路径。通过本书内容可知,如今想要让传统文化获得更好发展,就要用全新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实现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首先,应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产业链,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IP。一方面,打破传统思维,采用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开发衍生文化产品将优秀内容传播出去,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内容质量,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构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创造更加广泛的生态效益。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因此,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时,应遵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数字化呈现使传统文化变得可听、可观、可感,以提供更加具有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最后,重视意见领袖的传播价值。意见领袖是指在特定领域或社会群体中被广泛认可的个体或机构,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是信息传播和影响力塑造的重要力量。因此,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信息内容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政府、文化机构和企业应积极与意见领袖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