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解析
——基于济南市槐荫区新庞村的实践及探索
2024-04-06王建坤武俊臣黄显婷
向 羽,王建坤,武俊臣,黄显婷,王 琴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50358,山东济南)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槐荫区新庞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发展,聚焦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群众富的目标,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庞模式”。通过对济南市槐荫区新庞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旨在为充盈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具体可循思路。
1 新庞村概况
新庞村地处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玉清湖街道,20世纪末,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集体经济一无所有,年轻人大量外流;全村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也缺乏致富引路的领头人,渐而落后于周边发展进程,成为一个“问题村”“落后村”。近年来,围绕乡村五大振兴,新庞村连续实施全产业融合、连片整治、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等建设项目,对绿化、产业项目进行提升打造,村内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2017 年,新庞村获得“省级卫生村”和“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2018年被列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2 新庞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
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重整旗鼓,恢复党组织旺盛战斗力。新庞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建立“家”字型平安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营造和谐氛围,凝聚干事合力。从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制度抓起,每月15 日固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签到制度严格规范,确保每名党员不缺席、认真学。新庞村的党员活动室有一块展板,全村每个党员的名字、要发挥的作用都标注在展板上,向村民公开,哪个党员工作不出力、不带好头,就让群众“戳戳脊梁骨”。同时,坚持多年开展“党旗飘飘映四邻、四邻联动党放心”和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等工作,创造性地实行“捆绑式、积分制”考评办法,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党支部的组织力大幅提升。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 “牛鼻子”,只有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新庞村特别重视人才的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好基层年轻干部的作用,不断扩大两委班子中年轻人比例,使整个干部团队更有活力、更有创新意识。新庞村优先发展35 岁以下党员,确保党员队伍中既有“老马”把握方向不出错,又有“新人”不断创新促发展,以此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
2.2 转换产业发展方式,打造新庞特色产业
(1)改变过去简单粗放单一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农业道路。一是创新提出并实施“一分田”特色农业。新庞村将2 hm2多地划分为210 块,每一块60 m2左右,并通过微信小程序将这些土地租给喜好体验农家生活的市民。很多租地的市民每逢节假日便驱车前来耕种自己的土地,体验耕耘的喜悦与快感,对新庞村而言,既实现土地额外创收,又增加村子人气,带动村中相关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二是立足区位优势和土壤养分特点,大力发展艾草产业,创建“新庞艾上乐园”,促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打造艾草生产、加工、销售的济南名片。三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有机种植,打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重点修建现代化草莓大棚,深耕高品质草莓“试验田”,补强做优草莓产业。四是集中打造全智慧农业,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实现智慧农业灌溉、农作物生长实时监测预警。
(2)构建金融平台,解决融资难题。借助核心龙头企业“头雁”效应,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设立联合发展基金,帮助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小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生产、种植、农资采购等提供资金便利服务。二是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机制,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小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等服务,实施开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提高成员单位的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三是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有效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现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
2.3 全面推进民生建设,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1)实施普惠民生项目,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齐、净、绿、美、亮”是新庞村乡村振兴的五大“生态底色”。为打好“齐”的底色,村里加快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庄内路面硬化率达100%,天然气入户率达到100%,网络覆盖率达100%,弱电入地工作也正加紧实施;同时,村里新建成老年幸福院和文化大院,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为打好“净”的底色,村里引入第三方服务队伍进行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并作为街道的先行试点村之一率先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引导村民养成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的好习惯;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新庞村注重压实村民主体责任,形成“两委”干部带头干、党员率先干、村民加油干、网格全包干的全覆盖工作体系;村内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已经实现,污水管网覆盖率达100%,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好“绿”的底色,村里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新环线建设,新增绿化面积6 300 m2,栽种石榴、百日红、雪松等植物,与沿街户达成管理养护协议,按照“谁管理、谁收益”原则,提高村民养绿护绿的积极性。为打好“美”的底色,村内沿街墙体重新进行翻新、喷绘,通过墙体彩绘和粉刷,使村内整体环境得到美化。为打好“亮”的底色,村里更换、安装新路灯,实现主街和村内胡同路灯覆盖率100%,极大方便村民夜间出行。
(2)调动社会资源,有意识地造福弱势群体。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庞村在村委的牵头下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成立“孝心工程·幸福食堂”公益项目。“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孝心工程·幸福食堂”公益项目秉承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的“三好”理念,不断改善设施,提高服务标准,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幸福食堂建立助餐送餐体系和爱心窗口,严把食品安全关,成为老年人的暖心、舒心、放心“服务站”。同时,定期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广大老年人参与其中,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让老年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丰富精神食粮。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新庞村联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村中建立孔子学堂,特聘教师承担起学生课后督学工作,有效提高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2.4 夯实乡村治理,涵养文明乡风
(1)加强社会治理,全面夯实基层平安根基。新庞村为提高乡村治理实效,一是创新“五社联动”治理方式,以“德润”保障服务空间,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耳熟能详的百姓方言,让群众意识到遵守法律法规与文明公德的重要性;以“群星”保障人才发展空间,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安排补助资金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新庞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以“睦邻”拓宽治理参与空间,持续打造“村民说事”品牌,迭代升级“线上说事”建设,推进睦邻文化建设,激发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热情。二是创新“三项清单”,建设村民“需求清单”、村“资源清单”和治理队伍“服务清单”,聚集群众“急难愁盼”,科学分类、对症下药,推进“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乡村“智治”。
(2)分享家风故事,涵养良好风气。新庞村通过编撰村规民约、征集村歌、续修家谱,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庭院绿化、卫生保洁、创业致富“示范户”系列评议活动,努力实现村庄的“人和、心齐、风正、气顺”。从“衣、食、住、行”到“乐、净、富、美”,村民有了更高的追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有了更坚实的基础。通过村口宣传栏公告、大喇叭广播、上善行功德榜、好媳妇榜等形式,对“德善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举办重要节庆活动时,邀请德善典型当嘉宾,颁发荣誉证书,让他们受到尊重、感到光荣。经常开展“道德大讲堂”,让德善典型与村民面对面分享照顾老人的技巧、邻里互助的体会、美化庭院的方法等,让更多村民感到好人好事就在身边,自己努力也可以做到。
3 以党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就在于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归根到底看基层党组织能否有效发挥统筹领导、协调各方的组织和带头作用。通过对济南市槐荫区新庞村的调查并结合理论分析得出,要想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正向效应,就必须在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3.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组织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其组织能力发挥越好,村子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各个方面就越会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凡是村民富裕、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子,一定要有带头的“能人”,即具备出色领导能力、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层干部。当前“能人”主要源自上级政府指派,如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虽具备较多的社会资源,但是人员稳定性较差,难以在农村长久驻留,势必对工作开展的连续性产生不利影响。对此,要积极吸引外出经商、务工年轻人返乡创业、任职,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为人才返乡提供充足保障,同时在村内积极培育和任用德才兼备、敢拼敢干的年轻干部,坚持引进吸收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着力打造斗志昂扬、认真负责的年轻干部队伍,使之成为强村富民的核心力量。
(2)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针对基层党组织成员老龄化的问题,要加大后备人才的培育力度,以防后继无人。启动村级人才培养工程,从农村的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并从中挑选德才兼备的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通过加强农村党员和后备干部建设为农村党组织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尤其重视35 岁以下且学历较高的民众,帮助其在思想上、组织上尽快向党组织靠拢,并通过点对点帮助的方式,让后备干部尽快熟悉村级工作。完善用人激励机制,针对年轻人外流、不愿意做基层农村工作的问题,要不断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待遇,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把村干部的考核情况与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待遇等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3.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兴旺
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生产附加值低等问题始终是限制农村发展的桎梏,需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党建+金融”等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1)着力创新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传统的单一产业供给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致富之路。完善农业经营、宅基地管理、集体产权等各项制度的设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集中使用土地,鼓励村民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运用土地资源,如发展大棚种植、种植经济作物等,充分调动农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奋发向上、奔赴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2)坚持党领创办,创新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兼具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对增加农民财产收益、提升乡村公共福祉至关重要,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产业振兴、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作用,统筹兼顾,在产业发展上做好长期规划。从实际出发,认真排查可利用资源、资产,通过发包、租赁等方式为集体经济创造利益,积极盘活现有资源,转变农民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现状;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企业入驻,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增值产业链;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乡党委政府+村党支部+企业”的创新合作模式,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3)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推进乡村稳步发展。全面推进“三变”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在注册、经营、分红等环节务必保持科学规范、有章可循,党组织要严格把关,尽力规避因权责不明确而出现推诿卸责的问题,确保集体和农民受益;加大对村中贫、残、老、幼群体的扶持帮助,贯彻落实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原则。
3.3 优化村民居住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项工作领导者角色,必须将美丽宜居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村党组织要加强环保宣传,树立典型,重点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带头落实好农村旱厕整改、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制定村规民约,以各种制度性措施来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性,能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自觉共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发展生态产业,守牢生态红线。推动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守住生态红线。通过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转化成绿色产业发展优势。务必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地方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产业有机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释放全新动能。
3.4 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打造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塑形”在经济,“踌魂”在乡风。优良的乡风呈现的是乡村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基层党组织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乡风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3]《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也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4]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引领乡风建设是今后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1)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乡风建设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基层党组织在优化组织建设、促进产业振兴、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晓人民所想,知人民所需,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乡村好风尚。同时,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法治思维和形成法治意识,在农村地区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环境。
(2)“四治”融合发展,打造高效乡村治理体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协同发力,制定村民共治监督规范条例,构建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治理模式[5];围绕乡村治理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合理设置激励措施,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公众参事议事的积极性,提高民众参与村庄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让村民自治行为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推着干”向“比着干”“争着干”转变,从而更好地解决基层工作负担重、治理效能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