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推进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以湖南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为例
2024-04-06季凡琳
谭 朋,季凡琳,王 鸿
(1 西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850000,西藏拉萨;2 新疆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830017,新疆乌鲁木齐;3 西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850000,西藏拉萨)
1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农立国,为此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处理好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关系,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同步小康[1]。牢牢把握同步小康的基本保障,实施完善好差别化支持政策。把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如《“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社会、环境、人才、帮扶等9 大支持政策。2016 年12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2]2021 年4 月25 日至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发表讲话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492021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3]。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将“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引导传统乡村产业突破原有产业边界及束缚,形成优势资源相互结合、功能相互补充、效益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新业态[4]。同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农为农、市场导向、融合发展、绿色引领和创新驱动,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汇聚,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5]。在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之下,加快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带动农村资源、要素、技术、市场的整合集成和一二三产业的优化重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扩展产业发展的空间,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解决“三农”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学术界很早就聚焦于“农旅”“文旅”发展模式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研究,而聚焦于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所见较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通过高级检索,输入检索主题“农文旅融合”检索到的期刊论文共有67 篇,与“农旅融合”1 127 篇、“文旅融合”4 521 篇比起来相差较大。在检索到的研究农文旅融合的文献中,综述以下具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如徐辉认为,乡村三产融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引擎[6];杨奎等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传统农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提速的全新命题,依托高职院校的科技、人才及智慧优势,建设产业学院,共同服务乡村产业及集群发展,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7];邱洪斌等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赫哲族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8];罗先菊认为,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9];雷明等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呈现出多产业融合、多主体共生的形态,产业发展需遵循效率原则,合理统筹规划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共创[10];安庆云等认为,在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根据地域特色,打造让农民长期持续参与的艺术活动,以农为本发展稳定农村业态,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宜居农村,多元联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农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1]。通过以上数据及文献得出结论:目前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尚未成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需要国家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更深入研究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文章以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为实地调研点,收集相关资料,总结该村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同时分析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索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为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寨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2 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概况
军功嘴村,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鲊埠回族乡北部,与常德毗邻,S225 与S319 省道交会处,全村共有村民小组3 个,农户256 户,总人口1 318,总面积为1 km2,其中农田59.1 hm2,林地45.3 hm2,为纯少数民族回族村寨。据史书和桃江县志记载,自明成化十三年(1477 年),回族武将宗燕公后裔李朝柏率所属从常德迁入鲊埠,其子孙为纪念始祖骁勇善战、军功受禄,将其村取名为“军功嘴”。2013 年11 月,鲊埠民族同心工业园在军功嘴村挂牌成立,2013 年该村被评为益阳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17 年被湖南省民宗委授予“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 年被湖南省委统战部授予“省级同心乡村”,2020 年3 月被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同年7 月被湖南省民宗委授予“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同年12 月又被湖南省民宗委命名为第八批“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3 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
第一,实施民族同心产业引领,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动力。近年来,军功嘴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产业兴旺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线,大力挖掘与推广民族文化,以“鲊埠民族同心工业园”为依托,着重发展民族产业,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依托基本农田实施“稻油轮作”生产方式,精心打造20 hm2油菜基地,凸显产业经济效益。目前,军功嘴村第三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多家综合型超市、旅馆、餐馆等相继出现,有效提升了军功嘴村接待服务能力与水平。乡村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竹木胶板主导产业为龙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遍地开花的新局面,充分带动乡村种植养殖业、休闲工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制定产业促乡村振兴规划,建立村企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不出村就能稳定就业,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群众共同走上生活富裕道路。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军功嘴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随着民族特色文化、非遗文化、鲊埠牛肉的宣传推广,军功嘴村文化生态旅游业也将呈现发展态势。
第二,加强生态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守住乡村振兴环境基础硬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实现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也是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军功嘴村不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引导,鼓励和引导群众在农业生产中增施农家肥、有机肥,减少农药使用频率,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打造“绿色庄园”,生产“绿色农产品”。同时,军功嘴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保洁机制,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桶,配备专职保洁员3 名、兼职卫生辅导员15 名,建立5 处垃圾处理点,以“垃圾分类减量”为抓手,采取“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按照一天一清洁、三天一清运的清理举措,确保日产日清、拉光扫净。对以往陈年沟渠垃圾淤泥进行疏浚,常态化开展垃圾清理、街道清扫、河道清洁活动,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以空心房整治为切入点,对废弃、闲置房屋进行拆除作统一规划,复耕复绿,共整合土地5.3 hm2,在村级公路沿线砍青除障,对菜地围栏统一编织安装,形成整洁、美丽的乡村特色,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公德爱心积分制”管理模式,使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不断高涨。
第三,强化文化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凝聚乡村振兴众人心。军功嘴村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线,大力挖掘、推广民族文化,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大力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投入资金60 多万元对村民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投入近500 多万元打造1 500 m 集生产、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军水港风光带。培育一批文化工作者,扶持组建回民武术、非遗文化、回民三鼓棒等表演队伍。特别是军功嘴女子(回族)武术舞龙队曾多次代表益阳市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金奖及银奖,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健全村级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为群众提供价廉、方便、安全、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打造农家书屋,开展“一创多评”活动,表彰“五好家庭”“清廉家庭”“优秀志愿者”等一批批模范对象,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同时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乡风、淳朴乡风。
第四,坚持组织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乡村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乡村振兴和谐社会环境,军功嘴村坚持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统一。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和志愿服务”,全体村民共同协商制定村规民约,以“新三字经”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将禁放烟花爆竹、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刹人情歪风”整治行动,通过移风易俗实现风气向好。通过“积分制”管理模式开设“公德爱心积分超市”,引导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村级治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4 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制约,还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瓶颈问题[12]。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配套健全,军功嘴村基础设施虽然相比脱贫攻坚时期要完善得多,但经实地走访发现,该村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农文旅三产融合的需求。首先,农文旅三产融合需要大量资金投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吃、住、行、娱、游、购、停等公共服务体系,但目前面临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要想发展与致富,必须扩道与通车两步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乡村道路较为狭窄,且县域通乡及通村客运交通较少,城乡客运、乡村客运线路不通以及交通堵车、停车难等问题势必会影响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客观上会丧失一部分潜在性客源,这对该村进一步拓展市场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再次,村级医疗、消防等软硬件方面的配套不够健全,难以应对出现伤患、险情等突发事件。最后,农文旅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该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生活垃圾及废水处理、矛盾纠纷调处、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问题。因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完善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为推进三产融合后的村级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发挥支撑作用。
4.2 农文旅融合的理念认识不深和发展层次较低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维护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13]。因此,农文旅融合是集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于一体所形成的多种组合新发展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高质增效、人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该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认识尚浅,虽有挖掘与探索“农业+旅游+生态”发展模式,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的初步想法,但该村依旧是以大力发展农业“稻油轮作”生产方式来凸显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该村在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农业、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同,三产融合程度不高,政策解读不够具体,贯彻执行不够到位,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品牌打造意识不强,宣传方式较为单一。
4.3 农文旅融合发展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1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关键在于人,尤其是懂技术、懂政策、懂发展、懂创新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才匮乏、青年主体不留村、大学生不返村等现象。该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大多学历、文化程度较低,以中老年人为主,缺乏对该村整体发展和创新的思维,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按照上级指示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国家相关扶持少数民族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民族政策、惠农助农政策大多数不太知晓,难以做到与时代同步、与政策同行。
5 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5.1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和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产业发展
2017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中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2]261。首先,聚焦“党建+组织引领”,让党员带头、群众配合。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还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地方党组织和政府既要学会“放手”,发挥群众自主创造性,又要充当“推手”,健全最严的责任体系、最强的推动机制,调度最好的资源、整合最多的资金。其次,聚焦“党建+示范带动”促发展。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市场化参与“三方协同”,以“支部引领、头雁领飞”工程为抓手,实行“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模式,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窗口,为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再次,聚焦“党建+产业链条”促融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严控耕地红线,坚持生态保护理念,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基于此,抓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谋产业项目就是谋未来。走好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发挥少数民族村寨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民俗、民宿、美食、特产、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特色产业基础上,着力构建产业、空间、市场及区域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农文旅产业,创作一批展示农村形象的农文旅精品,着眼民族文化和田园风光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推动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打造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形成“繁星满天、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使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国外双循环。最后,聚焦“党建+文创产品”树品牌。以“农业+文化+非遗+创意+民族工业”为核心,注重挖掘乡村历史积淀与现有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结合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节事活动就地开发产品,设计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运用产品故事讲解、旅游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把农特产品培育成有设计感、有情怀的品牌文创产品,不断增加消费者在乡村农文旅中的“沉浸感”“认同感”“获得感”,努力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愿望。
5.2 内育外引筑牢人才基础和建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15]。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各地政府部门应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必须重视人才发展战略,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引进和本地培育人才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程和年度考核,制定相应人才引进、本地培育、示范引领等引才育才实施方案、人才激励政策、返乡创业政策和保障措施,深入推进外部引才和本地育才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施其长。其次,创新乡村人才发展模式。将退役士兵、返乡大学生等有志青年群体纳入村支两委储备干部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再次,大力发展本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别强调,“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16],“要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做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爱才引才工作……以及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工作”[12]195-196。因此,人才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最具价值的资源,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动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最后,探索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发展模式。各地政府部门加强与开设农学类、经管类等专业的中职院校、高职院校、高校,以及农业类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建立长期输才输技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专业型、科技型及复合型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及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3 学思践悟用好党和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和涉农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激发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党中央为发展民族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民族地区财政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对口帮扶政策、扶持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政策、扶贫开发政策,以及农机购置、农业补贴、土地流转等涉农惠农政策。然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17]。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8]。各地基层政府应当坚持学好、用好、落实好党和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扶持政策与涉农政策,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文件学、网上学、集中学、专题学等形式,将学习所思、所想、所得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和推进产业振兴的思路办法、政策举措和制度机制。
5.4 加强少数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新态势,但是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甚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仍存在很大缺口。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16]97。首先,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方资源投入保障。地方政府按照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强化督促检查[19],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地方政府及其交通运输部门加快改善农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的交通条件,开通城乡客运、乡村旅游客运线路,进一步提升乡村交通旅游服务保障能力。再次,持续推动在原有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洗手间、道路指示牌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引擎。地方政府应构建财政资金为主导、社会资本为中坚、村集体资产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20],
5.5 做好少数民族村寨品牌打造和创新多样化宣传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而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寨等区域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缺乏、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例如2017 年湘西十八洞村被外界频频抢注商标,以致十八洞村无法注册品牌商标,最后以维权途径追回所属商标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响民族地区优质产品品牌”[12]122。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品牌能让好东西走出去,也能使当地的名声向外辐射传播。做好少数民族村寨品牌打造,首先要树立商标意识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少数民族村寨、村民的商标意识和商标法律意识,引导与鼓励村民、涉农企业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懂得重视和保护属于本村有形及无形的资产。其次,树立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品牌打造,需要自上而下通过政策、资金、宣传、人力等多方扶持,建立健全品牌打造、商标设计、品牌评估考核、品牌价值反馈等方案,让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村寨品牌打造。最后,创新品牌宣传形式,采用“传统+新媒体+互联网”宣传方式开展宣传工作,积极打造与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邀请知名新闻媒体、旅游公司及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其他企业单位出席,提升当地知名度、曝光度以及同有关单位的合作力度,让少数民族村寨品牌走出当地、辐射全国。
6 结语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度挖掘当地更多资源和增收点。在用好党和国家相关少数民族扶持政策以及富农惠农助农等政策的前提下,做好产业融合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品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