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下慈溪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4-04-06虞雯锃
虞雯锃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321004,浙江金华)
乡村振兴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但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仍有部分乡村地区产业并未得到良好的融合。鉴于此,本文基于数字乡村这一背景,对慈溪市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以期为周边乡村地区提供借鉴。
1 数字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1 数字乡村的内涵
“数字乡村”这一概念最早是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及的。2019 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的内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即数字乡村是伴随着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升而形成的一种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转型进程[1]。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
1.2 数字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大命题和大趋势,更是实现我国乡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化过程[2]。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在更新迭代的同时,也会引起乡村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以及社会观念、产业组织制度等相应的变化。因此,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二,数字乡村是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乡村产业的智能化程度,使乡村产业经营管理更加精准化。农民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对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并对市场行情及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
第三,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高效、智慧的内融状态[3]。数字乡村的建设,已经将数字技术应用渗透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如农业种植方面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农业,在加工环节可以进行智能化管理,在销售环节则形成以“互联网+”为主要模式的农村服务体系。数字乡村的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提升价值链。
2 数字乡村背景下慈溪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1 慈溪市概况
慈溪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西临余姚市,东南接镇海区,是上海市、杭州市、宁波市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慈溪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战略格局,即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
近年来,慈溪市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5G 规模化应用布局、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等项目均蓬勃发展。2020 年,慈溪市更是成功被列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系宁波大市唯一被列入的县市。
2.2 慈溪市产业融合现状
2.2.1 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助推智慧农业构建
慈溪从2019 年开始实施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从一开始的多点式数字化场景打造,到多元化场景整合,已形成了金字塔式管理模式。2021 年底开始搭建统领“三农”工作的应用平台——“慈溪数字乡村”,整合了农业农村业务各项数据和信息资源。从打造“1”个数字乡村数据平台、绘制“1”张农业农村地图、搭建“1”个数字乡村“驾驶舱”的总框架入手,不断精耕细作,在乡村数字化赋能之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方面,数字乡村智慧平台通过在慈溪市现有的农场安装大量传感器、农业视频系统,对受强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大的低洼地实施远程监测,以便提供更完善的农业生产指导服务。例如,慈溪市正大无人智慧农场作为华东地区首个万亩无人智慧农场,其综合效益与传统农业相比可提高40%以上,对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在农场安装摄像头、运输秸秆的货车安装导航定位器、秸秆信息入库报备等措施,为秸秆回收、冷库共享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将农业惠民服务落到实处。
2.2.2 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链升级
慈溪市按照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以“三农”领域实际需求为导向、跨部门业务协同为手段,着力打造“慈溪智农”品牌。慈溪市重点围绕育苗、食用菌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大力发展数字化、工厂化农业,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工厂5 家,改造数字化基地30 个,先后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省首批农业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的称号。
在农产品电商发展方面,慈溪市作为全国第五的农村电商产业集群,着力发挥其优势,加快建设慈溪市农产品电商孵化园、产业带直播基地、线上慈溪农产品特产馆三大农产品电商平台,鼓励以直播带货、网红营销等形式,推进慈溪杨梅、慈溪葡萄、鸣鹤年糕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打响农产品公共品牌,搭建数字化全产业链,不断优化服务链,提升价值链。
2.2.3 数字经济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方面,以“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加快对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的数字化改造,重点培育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培育“慈溪杨梅”“旺圣鹅肝”“半岛玫瑰”“卡依之”等一批农产品电商品牌[4]。另一方面,慈溪市开展“杨梅音乐节”等活动,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进行推广,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术培训,形成了“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模式,使乡村智慧化旅游的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此外,为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慈溪市投入6 000 万元打造大学生农创园,并搭建园区管理平台,为园区大学生提供数字化服务。目前,园区年产值超7 000 万元,单位面积平均效益在30 万元/hm2以上。
3 数字乡村背景下慈溪市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
3.1 数字乡村统筹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慈溪市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但由于农业农村要素众多、产业门类丰富、主体构成复杂,数字乡村统筹建设力度仍然有待加大。一方面,乡村产业间分割严重,上下游产业间的衔接不紧密,且数字技术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衡现象。数字技术在不同农业产业的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设施栽培、畜禽养殖等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生产效益较好,而水产养殖等则数字化应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政策没有理解到位,只是机械地照搬经验。村村大屏、镇镇平台的现象表明农民并未享受到数字化治理带来的便利,极易造成资源错配、重复建设、效能低下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数字化在乡村产业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3.2 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在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慈溪市数字乡村建设和发展整体处于较好的状态,然而,相较城镇地区而言,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通信、公路、电力、冷链物流、生产加工等方面。此外,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难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仍面临经济短板、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参差不齐。
3.3 数字乡村建设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社会,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农民对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认知程度较低,数字经济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难以规避的瓶颈。此外,数字乡村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产业发展不均衡,且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少相关培训。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导致数字技术应用面不广,好用管用的数字应用场景十分有限[5]。
4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4.1 提升统筹规划能力,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规划体系统一”“发展模式协同”“区域联动”的发展新机制。同时,结合慈溪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下游产业衔接不畅问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价值,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打造“跟着二十四节气游乡村”等电子地图应用场景,创建乡村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并积极引进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兴的市场化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由一产向二三产的延伸与升级[6]。同时,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小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直播销售中去,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新的增长点,从而达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高效衔接。
4.2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共享共建机制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通过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促进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能够有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8]。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速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布局、建设与应用;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动乡村供水用电、水利灌溉等传统基础设施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各地都应发挥好各类主体的作用,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力度,合力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同时,协同相关机构,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基础设施(PPP)模式,优先扶持农业农村领域公益性项目设施建设,实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4.3 完善培养体系,保障数字人才供给
完善培养体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培训特色,优化培训内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数字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数字技术竞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利用农村以“熟人”为特征的网络化社会,通过宣传报道,发挥好数字化应用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数字技术人才回流,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9]。
同时,重视本土数字人才队伍的培养[10]。联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及平台企业,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的作用,组建数字乡村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乡村产业数字化技术联盟,开展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下乡活动,通过讲座、网络培训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相关知识培训,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技术和农业数字化技术,提升农民的数字技术水平,提高其生产技能。
5 结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1]。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乡村现代化步伐,其必要条件是依靠数字化转变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农村的生产效率。当前,数字经济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新兴业态的出现,都为乡村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乡村新基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新业态、新模式的潜力,全面推进乡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