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
2024-04-06杨军
杨 军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甘肃民乐 734500)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学政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维度,以往以章节为基础的碎片化教学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用相对分散,引入大单元教学,能够重构符合政治教改实际的新知识系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该把握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学情,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层次,对大单元教学计划进行统筹设计,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点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政治核心素养的最主要内容,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不仅是政治大单元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政治认同还可以细化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要素,简而言之,就是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支持和拥护我国的基本治国方针,增强对国家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在依托政治大单元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要点,深入挖掘课程和教材资源,把生活化、具有说服力的真实事例纳入大单元教学方案,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事例资料,客观、全面地理解和看待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凸显政治大单元教学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作用[1]。
(二)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主要指学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关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等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该聚焦理性精神的培养要点来制订大单元教学计划,根据单元课程内容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挖掘和设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议题,带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思考和研讨活动,通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对议题所涉及的事件和现象,进行理性解释、判断和选择。教师在开展教学指导时不能只是简单说教,而是要结合课题和具体事例,点拨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入面地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应用能力,提升政治大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政治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主要包括学生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意识,以及法律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使学生养成守法用法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逐步形成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关系到法治建设。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必须立足法治意识的培养要点,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教育,结合单元课程内容,应用具有警示意义和时代特征的法治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研究,理解法律法规,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这部分的教学方式仍然以学生的自主分析为主,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模仿意识,适时修正学生的认知偏差,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方法,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从而实现政治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衔接。
(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在政治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担当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履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概括来说,包括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有序参与三个方面。中学政治大单元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内容,公共参与不仅是其他素养具体的行为表现,也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能力品格基础,教师应该抓住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要点,在大单元教学计划阶段,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身为主导的理念,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探究活动,驱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引入反映社会公共生活的学习资料,拉近学生与公共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和辨析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懂得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等。对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单凭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还应该增设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从而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体系。
二、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
(一)做好大单元备课,奠定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
要想借助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做好大单元备课至关重要。政治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四个素质维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篇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课程内容系统化、结构化的特点。在实施政治大单元备课工作时,教师应该从“大处”着眼,把单元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中进行解读,结合实际学情,跳出章节教学的束缚,构建系统的授课内容,重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从而实现大单元课程的整合、迁移和贯通,破除学科知识碎片化的弊端,奠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
1.备教材,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整合,如此才能形成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在备教材阶段,教师应该对大单元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梳理,分析教材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明确每部分所对应的核心素养,理顺整个学期大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确定每个大单元的教学主题,根据单元教材的内容和特性,抓住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对教学主题进行命名,同时设置大单元主题的教学课时,在教学计划中,详细规划每个大单元主要培养的政治核心素养,及其标准和要求,从而确保政治教材、大单元主题与核心素养的充分衔接[2]。
2.备学情,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学生是政治大单元教学中的主体,所有教学策划都需要以实际学情为基准,明确学情,是科学确定教学内容、提升核心素养发展效率的前提条件。在备学情时,教师应该通过课堂观察和沟通交流等渠道,全面了解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构建情况,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生活实际和兴趣愿望等,把教学内容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根据先前确定的大单元教学主题,以及核心素养的养育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合理调整课时顺序,比方说把集中培养某一项素养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起,从而保障政治大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情、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3]。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优化核心素养的认知条件
中学政治大单元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庞杂,且跨度大,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通过大单元教学引领核心素养的发展,增进学生的理论认知是第一位的。案例是政治教学中的常用材料,能够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四项核心素养的锻炼和提高离不开案例的支持。为此,在政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把大单元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遴选优质案例,加强实施案例教学法,从而优化核心素养的认知条件。
首先,从案例的遴选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紧扣政治大单元的主题,另一方面要对标核心素养,案例内容必须体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公共参与,教师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在报刊、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收集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民生新闻、网络舆情等,整理成符合大单元教学需要的案例素材,在这一步,教师应该多准备正面案例,少用、慎用反面案例,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善,过多的反面案例容易给他们造成消极影响,比如针对政治认同的培养,教师可以优选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的案例,促使学生树立政治信仰,坚持党的领导。再者,从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来说,教师应该善于用案例构建情境课堂,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案例,组织学生结合案例,对大单元课程的理论知识展开合作自学,通过思考和讨论,挖掘案例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带着这些感悟去认识、解读课本内容,从而实现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推动政治理论认知与核心素养的发展[4]。
(三)开展任务型探究,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依托政治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宗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灌输、堆砌、说教式的教学手段,立足系统化、条理化的单元知识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任务型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开展议题式任务探究。教师应该结合大单元主题,在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拟设具有思辨性、争议性的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的任务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大单元课程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联系社会生活,对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剖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性化观点,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进一步研讨,甚至是争论,直到得出结论,圆满地解决议题矛盾,从而达到以“例”析“理”、用“理”解“疑”的目的,引领学生政治探究和理性精神的发展[5]。
2.开展扮演式任务探究。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基于真实、有趣的课堂情境,角色扮演是情境创设的一种,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应该根据大单元课程的具体板块,设计扮演式的任务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法治新闻、法庭实录等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再现、模拟法庭等扮演活动,通过精彩的互动和演绎,深化学生对大单元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素养。
(四)开展社会性实践,拓宽核心素养的发展空间
中学政治大单元课程的知识系统非常庞大,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要想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不仅要使其对理论知识内化于心,还要使其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就意味着大单元教学要从课堂走向生活。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点,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历练能力,从而拓宽核心素养的发展空间。
适用于政治大单元教学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题访谈、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类型,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和课堂教学情况,对标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开发本土社会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开展生活调查、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公共问题的改进,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调查、撰写活动报告等过程,增强学生关注和服务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理解社会矛盾的长期性和现实性,自觉自愿地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从而提高政治大单元的实践教学力度,助推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6]。
综上所述,实施中学政治大单元教学,是培育和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基于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点,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备教材、备学情,做好政治大单元的备课工作,实施案例教学法和探究活动,优化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条件和培养方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大单元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