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究

2024-04-06王建荣

学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错题公式解题

王建荣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贵州六盘水 553000)

解题能力是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解题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反复训练,并借用多种练习方式不断强化。故而,教师需要借助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完成解题训练。下面从四个角度,进一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一、从激活学习兴趣的角度,培养物理解题能力

兴趣是学生深入探索学科知识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高效学习,并实现对自身能力的锻炼[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入手,充分运用情境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进步。

(一)以打造情境激活兴趣,实现有效解题

情境教学法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根据设计的情境,教师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认知与理解知识的效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核心,并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物理问题。同时,根据“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理论可知,学生的兴趣能在情境中被最大化激发,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故而,教师需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确保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完整性。然后,再结合学生的个性、喜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情境,发现物理知识的趣味。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做到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情境对学生做出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跟随情境理解知识、认知知识、应用知识。对学生而言,情境是激发自身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跟随情境的引导,学生可以将知识与问题进行有效关联,抽丝剥茧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以实践经验激活兴趣,实现有效解题

实践经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物理教材可知,许多物理知识与现象都源自生活,经验便是对生活的体会。故而,在物理课堂上引入实践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教师的存在便是帮助学生连接实践经验与物理问题。基于此,在开展物理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实践经验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经验感知—兴趣激活—提炼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如骑单车时速度有快有慢的现象、乘坐高铁时的速度情况等。其次,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骑单车或乘高铁的亲身经历,思考教师提出的生活现象。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便经过了“生活现象—物理知识”的过程,使得思考的知识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内容,而是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解题。所以,教师需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会借助实践经验解题。

二、从巩固公式掌握的角度,培养物理解题能力

掌握公式是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只有做到扎实地掌握物理公式,才能在解题时灵活运用、有效解题。因此,学生应重视对物理公式的理解与应用。下面分别从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的角度阐述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公式,锻炼解题能力。

(一)借助问题引导掌握公式,锻炼解题能力

设置具体物理问题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系统、逻辑的思考,实现对物理公式的扎实掌握。对学生而言,应注意区分思考类问题与解决类问题的区别,前者需要学生多思考,尝试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后者则需要学生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2]。故而,在学习物理公式时,学生对公式的认知需要经历“思考—解决”的过程,从而实现对物理公式的灵活运用。对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先认知、理解公式,再运用、实践公式。具体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设置不同形式的思考问题,以此锻炼学生对公式的思考。如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设置难度较低的启发性问题,先引导学生知晓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将知识与公式做到有效连接。而后,在正式讲解知识时,教师便可以结合教材、习题等设置难度较高的思考类问题,让学生做到对公式的充分认知与理解,知晓公式的形成过程,为后续灵活应用公式打好基础。最后,教师可以设置解决类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对公式的掌握便经历了由认知到应用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二)借助合作探究掌握公式,锻炼解题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降低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让学生自主理解公式、分析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物理问题,进而提升解题能力。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其中的公式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而这些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验。换言之,高中生需要具备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实现自主理解、自主应用、自主解题,从而取得解题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能够碰撞思维,有效解题,提升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之间能够针对某一问题知无不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这是确保合作探究有效性的基础。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科学地设置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完成对物理公式的分析,学会推导公式。这样,学生才能实现有效探究,做到对公式的完全掌握。如教师可以设置阅读型任务、解题型任务、实践型任务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中做到有效合作、精诚合作,进而达到充分掌握公式、充分锻炼解题能力的目的。

三、从加强错题整理的角度,培养物理解题能力

物理题目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维性,因而学生需要借助错题整理理清逻辑,为提升解题能力做好准备。每一个物理问题都是物理知识的具象呈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是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具象理解[3],通过解决物理题目可以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加强错题整理,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再分析、再整理,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一)通过正确归类,提炼解题思路

正确归类是整理错题的第一步。在系统化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曾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对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并能够具体确定是哪些知识掌握得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降低错题的出现频率,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对错题的正确归类,学生还可以对同类型的物理问题进行解题思路的整理,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具体而言,学生可以按照物理知识内容的分类来整理错题,即根据力学、电学、磁学、光学等内容,先对错题进行宏观层面的分类,而后根据错题中涉及的具体知识点,完成微观分类。比如说,力学又可以分为静力、运动学、动力学,电学又可以分为电场、电路等。而后,学生再分析这一类错题的解题思路,找到错题的共性。这样,学生便可将单一的错题整理成有逻辑、有系统的错题集,这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此外,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将错题的整理范围扩展至自己曾经做过的所有题目,从而做到错题梳理全覆盖、知识认知全覆盖。基于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对错题的整理与分类,让学生在梳理物理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二)通过反复思考,加深解题认知

通过整理错题学生可以发现,每一道物理错题都是自己的思维症结,只有做到疏通症结,才能进一步灵活运用知识,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应根据整理的错题,对曾经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反复思考、多次演练,进而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对主要知识点的完全掌握,才能让自己的解题能力迈向新台阶。此外,反复思考错题的过程是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重塑思维模式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能力进步的关键。比如整理“共力点的平衡”这部分错题,首先,学生应先分析问题,知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合成法,还是正交分解法;其次,学生需要将运用同种方法的错题做好归类;再次,学生应对采用某一类方法的错题进行反复思考、多次分析。经上述过程后,学生能够准确知晓合成法对应三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对应多力平衡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错题的认知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反复思考错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抽丝剥茧地分析错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从独立自主学习的角度,培养物理解题能力

对高中生而言,独立自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是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解题,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技术辅助工具与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借助技术辅助,强化解题知识学习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工具已经被教师与学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讲解物理、数学、化学等理科知识时,信息技术工具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标配。对高中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是必备素养,信息技术工具便是学生实现高效自主学习的重要帮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在众多信息技术手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题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基础不牢固无法有效解题,可以选择微课视频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集中突破,巩固基础后再解题,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因为没有解题思路而无法有效解题,可以选择具体的解题App 或者进行网络搜索,找到相应的题目,再进行解题思路的学习。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过程中,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将技术工具作为辅助自己获取解题思路的手段,避免出现滥用的情况。在获取解题思路后,学生应做到先理解、再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完物理题目后,检验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理解。对学生而言,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获得解题思路不是最终目的,内化解题思路并能有效输出才是最终目的。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才能进一步提升解题能力。

(二)借助思维导图,强化解题知识关联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取得解题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思维导图作为一个以具体知识点入手,将零散知识整理成具备结构性、系统性内容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对学生而言,要想不依靠外力有效解决物理问题,需要依靠自己扎实地掌握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清楚知识间的横向关联,还需要知晓知识间的纵向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合不同模块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应用[4]。比如,在整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系统化梳理“功”“势能”“动能”等知识,最终呈现一个具体的思维结构图。在梳理过程中,学生应清晰记录定义、公式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知识关联的目的,进而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对知识的系统性运用。通过上述阐述可知,建立知识结构图是学生实现对知识点游刃有余运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提升解题能力的必要过程。所以,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及时梳理、及时构建思维导图,强化对知识的结构性掌握,进而在解题时做到对知识举一反三、以点窥面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提高物理解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堂教学,充分锻炼解题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进步。

猜你喜欢

错题公式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压强』易错题练习
用“同样多”解题
笑笑的错题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圆”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