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04-06冯娟
冯 娟
(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甘肃酒泉 735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开展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就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一、思维能力的内涵
思维能力是个体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指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通过思考、推理、分析等多种方式,将信息转换成知识,消除矛盾、把握趋势、预测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也是个体智慧的核心,主要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的思维能力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在认知表现上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则表现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思考并敢于探索创新,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契合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因为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发展会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和审美创造素养也有很大帮助。
二、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这已经点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似乎一直存在短板,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是知识和方法,教学目的是应对考试的要求,并未站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中心工作之一,语文教师对其重视程度有较大提升,但是从具体落实情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提问环节存在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堂提问与教学目标不太一致。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被称为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规定了每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不仅影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还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一般来说,课堂提问应该从教学重点和难点着手来进行设计和开展,但部分教师在此环节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也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刻认识,提问的方向和重点往往出现偏差,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
2.课堂提问缺乏层次性设计。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它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过程。但部分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缺乏层次性,经常设置低层次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易地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所以无法引发学生思考;有些问题则是缺乏过渡和必要的指向性,导致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参与其中。
(二)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缺乏全面性
思维品质也被称为智慧品质,它是指个体思维能力的特点和具体表现,个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品质,其思维能力才能获得有效提升。从内容上说,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深刻性等方面。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针对性培养;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培养时只关注部分内容,如独立性思维、深度思维和敏捷性思维,而对于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在解决语文问题时往往缺乏逻辑性,很多语文教师更关注学生如何准确地掌握知识、如何作答才能够提升分数,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也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
思维方法是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学习中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分析比较法、联想想象法、审美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能实现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但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这也成了制约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因素。例如,我们在教学时经常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有“跑题”和“写流水账”的现象,这与学生观察能力不足有密切的联系,需要语文教师强化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四)课堂互动存在局限性
课堂互动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环节之一。而在互动环节部分,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教师缺乏“等”的意识,给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这会制约学生深度思维发展;其次,互动形式单一,一般以教师为主,教师经常“垄断”课堂问题,学生的话语权难以体现,学生的思维也会陷入被动状态;再次,低思维量的问题过多,即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的互动性问题,开放性和探讨性问题不足,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紧密结合的课程,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最关键的时期,根据新课标中关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往往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开始,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环节存在的不足,语文教师需要重视提问,并且要精心设计提问,以问导学、以问导思,通过提问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思维培养纳入其中。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思维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培养,需要教师做好计划,把思维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特别注重确立在阅读与赏析、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提问的层次性。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进行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有效思维。为了使提问更具实效性,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也能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教师设计问题时也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使全体学生在思维能力上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有所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语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学生意识到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针对多数学生在思维品质上存在的不足,语文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和提醒学生之外,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通过先学后教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思维上的“偷懒”,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改变教学策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多说、多做,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而使学生理解如何去独立思考。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主动开拓视野,并及时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
2.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有广度,也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浅表思维层面。对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发现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对所学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扩写或者续写,让学生突破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教师常给学生强调的在学习中要学会活学活用,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知识和技能。对此,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者辩证地看待问题,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变式训练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尤其是融入生活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改变教条式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其思维灵活性。
4.在鼓励和包容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有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这样才会有所创新和提升。对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百家争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三)教授学生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在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获得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日常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进而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观察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如何有效地观察则是很多学生的短板,还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语文教师要在结合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观察的顺序、观察的细节,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进一步观察,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获得有效的提升;联想和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例如在学习了《雨的四季》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尝试写“风的四季”,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掌握思维的一些方法。
(四)优化互动环节,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师生互动这一重要环节,通过优化互动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在互动中既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也要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鼓励更多学生去展示、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思维认知;其次,要注意互动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不仅要回答问题,还要敢于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这对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更具价值;再次,教师一定要重视互动内容的深度,可以多设计开放性的互动内容,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语文教师要从多方着手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扎实推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