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体系与践行路径

2024-04-06胡洪彬

关键词:时代思想建设

胡洪彬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2023年10月,党中央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念,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23年第17期。,当前必须持续推进和强化研究和阐释,并自觉将其“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载《人民日报》2023年10月09日第01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表明我们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3)党评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19期。那么,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性范畴,习近平文化思想究竟由何而来,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彰显了什么特性,又该如何进行贯彻落实,便成为当下学界接待破解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科学领悟党中央的新思想新战略和决策部署,对各级党组织有效落实文化层面的相关政策亦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总体性层面上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明确了其内在理论创新体系和理论特性,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借鉴。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创新,结合习近平地方工作期间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得出之科学结论,其理论主要源于以下4个层面:

(一)从理论层面看,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博大精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推进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其一,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化展开了批判性分析。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及其认知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文化本质上源自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反作用。以此为基,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进步性,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就在于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928页。。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对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文化卑劣性做出了深刻揭露,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在主观层面上激起了“人们的最卑劣的冲动和情欲”(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页。,“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页。。其二,基于人类解放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也对无产阶级文化建设路径做出了探索性建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成功,就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由此才能提升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他们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形成“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为推进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紧密结合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同样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扬弃。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其通过资本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侵略与同化,正是这种文化“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复活”(8)《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6页。。与此同时,列宁也承认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些合理性因素,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其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做出了充分的“吸收和改造”,以此为基继续前进才能“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页。。为此,列宁在实践中一方面要求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要求积极将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切实贯穿于其中,并高度重视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确保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立党和立国之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二)从历史层面看,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经验的传承与总结

一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精深博大,从历史上看,其最早可追溯至大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彼时的先民不仅发明了石器、陶器等生产工具,亦推动了文字、礼仪等文化观念的逐渐形成,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众多极为优秀的文化元素,如在政治建设上,极力强调民为邦本,主张将道德原则同治国理政进行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施“仁政”和行“德治”的政治伦理观念,在经济层面上,强调要切实做到义利兼顾和实现富民厚生,在生态建设上,注重“天人合一”,要求尊重自然,在个体追求上,强调厚德载物,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在社会理想追求上,则将追求多元一体和天下大同摆在了核心位置。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了卓绝灿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塑造出了中华文明极具个性的鲜明特征和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源泉,也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文化工作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和追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明确提出我们党要着力改变旧中国愚昧落后的客观状况,进而使其成为“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的要求,他将这种新文化界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更是将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强调“要进行建设,就要有文化,建设愈向前发展,对文化的要求也愈迫切”(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98页。。对于文化建设路径,毛泽东力主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这一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是内在相通的,也为此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发展夯实了根基。改革开放后,面对新时期国内外形势,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文化教育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的战略思想。同毛泽东一致,邓小平在文化建设中亦秉持了开放性态度,社会主义要彰显并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为我所用,在其推动下,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走入正轨。此后,在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持续提升。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不断推动无产阶级文化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这构成了其中的重要经验。正基于此,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亦由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厚植了历史根基。

(三)从个人层面看,源于习近平地方工作期间文化工作的经验积累

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也是“全党的核心”(15)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76页。,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同习近平同志自身的阅历和经验亦有着内在的关联性。譬如,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在领导当地实现脱贫的过程中,就曾强调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1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贯穿其中。2002年至2007年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多次作出系统性的阐释,在他看来:“文化是根,文化是精神支撑,文化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17)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浙江要始终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就必须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1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1页。。2007年到上海工作后,习近平亦对上海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前瞻部署,“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19)本书编写组:《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4页。正是基于习近平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为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萌发和形成提供了必要准备。

(四)从实践层面看,源于新时代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及其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极大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一方面,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党的十九大报告具体规划了分“两步走”至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过程和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与任务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这些都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义和整体性背景。另一方面,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现实境遇,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出了更为直接的现实要求。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文化工作领域也依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不少的现实挑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6页。,时代乃思想之母,正是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和文化发展实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引,但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简单固守,而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作出了极富前瞻性的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从维护文化安全、坚持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工作等多个层面和实践领域,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因、内容及其路径和方法体系等命题展开了系统性的阐释与部署,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系。具言之,这一体系蕴含了以下几方面的深刻内涵:

(一)“为什么”: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多重动因体系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进程中,既关照现实又立足长远,形成了一个内蕴多重动因的逻辑体系,对此,可从文化强国、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等不同层面作出解析。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因。所谓文化强国,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在文化建设层面取得显著成就,进而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从国内视角看,文化强国构成了实现民族复兴之必由之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推进强国建设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目标,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及其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01版。,“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从国际视角看,文化强国建设则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必须努力将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引向全世界,并将其贯穿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正所谓文化兴则国家兴,唯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文化根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之所高度重视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本质而言就是奔着实现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这一根本目标而去的。

2.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动因。文化安全,即一个国家在文化层面上免受敌对力量威胁、侵蚀与颠覆的客观状态。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成分,文化安全内涵丰富,涉及到国家主流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知识传统、语言符号系统和宗教信仰等要素,其中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关涉到国家文化主权的安全与稳定。习近平认为,当前,我国文化安全总体形势向好,但一些错误思潮与观点不时产生和出现,国际上敌对势力也一刻不停地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与建设带来了巨大威胁,必须积极作出应对。2014年,习近平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过程中,就将文化安全纳入其中,要求给予高度重视。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积极做到统一思想和凝聚各方力量,为“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1页。作出更大的贡献。2019年,在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他要求思政课建设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抓好”(2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同年,在针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具体展开上,习近平亦要求其要积极做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载《光明日报》2019年01月26日第01版。。正如上文所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挑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提出了直接要求,即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根因。

3.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因。文化自觉即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自身文化优劣长短及其影响力等形成的自我认知及其理性审视,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所秉持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关系文脉和文运的关键性问题,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蜕变成文化自大,而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亦可能走错方向甚至走入绝境,二者可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文化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既指向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也在于现实层面上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但究其内在主观动因则在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是人所特有且创造而来的社会产物,文化层面上一切积极成就的取得,根本上依赖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认知觉醒和能力提升,换言之,“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绝对是没有前途的!”(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唯有不断坚定文化的自觉自信,才能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业提供更加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二)“什么样”: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体系

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使命,党中央在厘定新时代文化建设动因的基础上,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内容体系作出了明确,整体而言,其主要内蕴了3大成分: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与旗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其中,由此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即,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性内容。(30)石海兵,王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基本内容的性质、形态与结构》,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3期。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而绝非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67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性内容。3.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党中央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大力弘扬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其发展既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同时内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因此,其事实上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内容。可以说,作为导向性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基础性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为主体性内容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要件,也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整体性内容支撑体系。

(三)“怎么样”: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体系

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既要厘定缘由,也要明确其内容结构,更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建设方法与路径。对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解析:

1.从整体视野看,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要义。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实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正基于此,才能让我们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3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3日第01版。,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地转化和实现“创新性”(3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3日第01版。地发展。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构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宏观视野上也必须科学对待外来文化。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但绝不意味着封闭保守,而是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同时,始终秉持了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习近平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97~198页。,尤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3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81页。。因此,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批判借鉴外来文化,尤其是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3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3日第01版。,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创新发展。

2.从具体展开看,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从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工作等具体领域实现全方位铺开。其一,在理论工作的层面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点强调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3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促其在指导思想、学术话语体系等方面彰显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其二,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及其凝聚力摆在了核心位置,并从各个领域展开系统推进,如在教育领域,将思政课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要求切实引导学生增强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也要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由此不断激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其三,在文艺工作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则要求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3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93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此外,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亦在文化管理、社会建设和网络工作等领域作出了系统性的部署,如在管理上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社会建设层面强调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并要求净化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由此多方面展开,达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之共同思想根基的价值目标。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性

从以上分析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和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了对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强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以及“怎么样加强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命题的系统性解答。整体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出了以下四重基本特性:

(一)缜密且完整的系统性

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但绝不是将其当作孤立性的问题进行建构与处理,而是始终将其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整体框架中,有步骤和有针对性地加以推进。一方面,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协调性的发展布局,将文化建设贯穿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方方面面,如在政治建设层面,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90页。,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文化产业守正创新和坚持正确导向的极端重要性,在生态建设领域,强调“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4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4页。,在社会建设领域,则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正基于此,其才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嵌入性的运作方法,将文化建设同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紧密挂钩。“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4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23页。。由此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缘起动因、内容体系和路径方法等做出了全方位的阐释和部署,进而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诚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4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页。,正是基于这一系统性,才确保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广泛且真实的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及精神财富之创造主体,也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之根本决定力量,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始终将为人民服务摆在核心位置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因此,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同样也不例外。譬如,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就突出强调要“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4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48~149页。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上,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4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在文艺工作上,更是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4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实质上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强调以民为本和为民服务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赋予了人民以真切的文化参与权利,其不仅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更强调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4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载《光明日报》2014年02月26日第01版。。可以说,人民性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最突出的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文化建设层面上的本质区别。

(三)鲜明且鲜活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理论的本质性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其在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进程中,也进一步彰显出了自身鲜明且鲜活的实践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之所以是鲜明的,在于其是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性要求,而且更鲜明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与现实路径,并始终奔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目标而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之所以又是鲜活的,则在于其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回避掩盖,更不消极放任,而是以历史主动精神直面时代之问,并勇于加以破解。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4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页。可以说,正是基于这种实践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化与创新,也正是基于这种实践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中,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不断实现了向前发展。

(四)开放且包容的发展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鲜明且鲜活的实践性,也必然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固有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构成了认识不断发展的现实动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4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2页。。可以说,开放性与发展性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特有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放且包容的发展体系,一方面是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在思想理论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从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到将其嵌入“四个全面”之战略布局,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突出强调“四个自信”,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到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走向发展与完善,也正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对我国国情与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把握。另一方面是其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己所用。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程一致,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不盲目拒斥外来文化,而是明确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进理念,并多次强调中国绝不搞文化霸权,而是通过交流互鉴来推动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正是这种包容性发展使其自身风格及其内容不断走向了系统完善。可见,发展性亦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特性,随着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的文化课题的不断出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必将进一步实现突破与创新,由此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前瞻的思想理论支撑。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逻辑严密、内涵深刻,也为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尤其是面对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多重背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要进一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辉煌,就不仅要科学领会与系统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深刻要义,也要积极促其在实践层面上不断实现贯彻与落实,通过上文的剖析,启示着新征程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应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

(一)新时代新征程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形成动态性的衔接转化机制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是由一系列科学的理念、价值观和方法论等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也根植于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浓度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发挥出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引作用,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动态化的衔接和转化机制。达此目标,一方面要进一步建构形成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明确目标,通过对远景目标、阶段目标和当下目标等的清晰建构,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更为具体的路径指引,同时也要善于从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由此在不断实现破解问题的过程中,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与落实着力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也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一定的话语转化机制。理论作为系统提炼与高度概括的话语体系,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如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理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立刻就能理解的,因而要求做出解释的努力”(50)[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换言之,新时代新征程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必须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贴近实际生活等途径,积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深度和历史伟力,切实转化为更加生动的实践话语和大众话语,唯此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广泛理解、接受和认同,进而才能在践行过程中真正达到“走心”和“走实”的价值目标。

(二)新时代新征程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协同介入机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中央在文化建设领域的经验总结与理论表达,既是抽象的也是系统的,其着眼点从来都不是仅限于对某个文化议题的简单归纳与探讨,而是从一开始就做到了高瞻远瞩,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展开阐释,即将文化建设贯穿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对其进行贯彻落实同样也必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重参与主体的协同参与和紧密配合,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亦表明人民群众始终构成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些特性都启示着新时代新征程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就应在各级党政系统内形成共抓共管的协同推进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取得新成就,不仅需要各级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任务,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司法机关等进行协同参与,由此推动各部门各机构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形成联动效应。另一方面,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也要在广泛的社会系统内着力形成普遍的参与机制。其中,既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进程当中,从而在彰显人民主体性的基础上,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形成合力。

(三)新时代新征程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形成精准化的理论传播机制

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既源于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和彻底性,也离不开广泛且有效的理论传播,理论传播是群众掌握理论的重要前提和必经之路。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文化的交融性还是互通性都在愈发增强,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迈进,则又在改变原本理论单线传播格局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形成了更为复杂且多元的传播生态,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多元文化场中始终保持核心引领位置,进而为各界所自觉接受和践行,则进一步形成精准的理论传播机制亦不可或缺。对此,习近平亦多次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胸怀大局”和“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47页。的极端重要性。对此,一方面,在不断提升话语亲和力的同时,要不断创新理论传播的方法和途径,既要着力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不同群体的接受特征,进而制定差异化的理论传播策略,也要不断创新理论传播的载体与平台,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可视化、个性化和互动式的理论传播范式,让人民群众更好领悟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及其魅力。另一方面,面对“两个大局”,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形成积极的对外传播机制。尤其要通过建构更为多元的媒介矩阵来进一步拓展对外传播广度,以不断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由此才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为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厚植文化根基。

(四)新时代新征程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也要进一步形成细致性的责任落实机制

强化责任与担当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范畴。无论是意识形态工作层面,还是在文艺工作领域,党中央都明确强调了落实主体责任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认为,正是由于“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扩散”(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因此,必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防止给错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4页。。文艺工作者同样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5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2页。,如此才能真正成就自我。新时代新征程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机制,推动相关主体进一步将自身责任落细落实。一方面,在各级党政系统内部,要针对领导干部形成更加明确的责任机制,不仅需要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客观形势,建构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责任清单,为明确主体责任提供基本依据,同时也要立足于文化建设具体过程形成更为全面的责任督查机制,以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社会系统内部,则要通过主题学习等途径不断强化对各类文化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教育力度,促其明确自身在传播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使命和任务,由此,通过强化责任及担当,为新时代新征程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主体根基。

猜你喜欢

时代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