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04-06项久雨王志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

项久雨,王志伟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高度概括,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统领性的概念范畴。它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有关注的焦点和对象,也有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实现的创新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论述,深化了对这一命题本质和内涵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大历史”视域下把握其宏观性的实践变革,也要立足于具体的生产生活变迁,从微观领域深入认识其现实意义。美好生活是命运共同体的生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活,是发挥人的创造和生产助推的生活。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这一论述的提出既从原则高度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从实践层面阐发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手段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积极推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一、创造美好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先验的理论预设,它是具体生发于生产、生活的过程之中,既引领着生产方式变革,又规定着生活方式变迁的客观历史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讲,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样态出发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其不同于西方狭隘地以经验为原点建构的“普世化”现代化理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确证之所在,又是其同高悬于实践之上的理论抽象物作出根本区别,建构与自身相对应的生活方式的核心所在。具体表现为:

第一,微观的生活叙事与宏大的现代化文明叙事相统一。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应首先明确可入手的单位。他通过对21个社会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可被认识的研究领域’的各个社会乃是一个‘属’,我们的21个样本则构成了其中一个特殊的‘种’。属于这个种的诸社会一般被称作诸文明,以便使它们与同样是可被认识的研究领域的原始社会区别开来”(2)[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卷),郭小凌,杜庭广,吕厚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即把文明确立为可以认识的历史研究单位与领域。汤因比将文明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单位与起点,定义了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并认为:“如果说文明的起源不是生物因素或地理环境单独作用的结果,那么必定是它们之间某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寻求的因素不是某种简单的事物而是复杂的事物,不是一种统一的实体,而是一种关系”(3)[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卷),郭小凌,杜庭广,吕厚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6~67。。汤因比立足宏大的历史视角,分析影响文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探索文明内蕴的社会关系。习近平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01版。。这一论断便是立足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将中国式现代化看作是文明范畴,深入其本质层面揭示其深层次的文明立意。

以文明的视角理解现代化,必然要关涉现代化之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特别是要关涉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相关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活动,需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特定的生产力作用下推进,由此才不会陷入理论先行、经验至上的认识论误区。美好生活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想生活,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对应的生活,是反映生产力增长和生活方式变迁的标志性生活,是一种象征着崭新现代文明的生活。作为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产物,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与特定的生产能力紧密关联,是人类文明价值尺度的具体化表现,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微观生活层面的具体面向。

第二,具体的生活样态与系统的现代化战略擘画相统一。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6)《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01版。。系统性一方面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是一项整体性、全局性的事业,另一方面体现为在其推进过程中,既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又要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到整体与同步的推进。系统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西方串联式的发展道路不同,我们走的是一条并联式的发展道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协同推进的现代化,是不断处理社会各方面矛盾的现代化,体现出发展的全方位与多层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正在推进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探索性事业,为此必须要在战略层面做好谋划,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主动性,把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观察、及时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偶然事件,做到前进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着眼党和国家的全局事业,妥善解决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到前进过程中的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统一;作出科学的战略规划和稳定的战略决策,长期坚持、持续巩固、不断强化,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时而动、随机应变,做到前进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确保坚持不懈地推进。

系统性、战略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富有规律性、预见性的政策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实践的探索和实际的情况。以美好生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现代中国社会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新征程上的现实考量,是结合我国社会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研判,是与现代化顶层设计相呼应的价值选择,是反映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生活样态。美好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引导,创造美好生活为现代化提供现实的实践路径,实现美好生活为现代化提供具体的目标导向。

第三,独特的概念命题与总体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成功推进必然会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奠定基础。一个民族不能一刻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不能一刻没有理论上的阐释和论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并从多个方面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8)《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01版。,并进一步从思维观念、世界意义等方面对其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既要从整体维度、内容深度上加以理解与把握,也要从学理高度、实践效度上加以掌握与运用,既要突出现代化的深刻性,也要注重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概念、命题是构建理论体系要解决的前置性问题,也是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中要回答的基础性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述,不断充实理论体系内容,不断扩展理论体系外延,需要厘清其具体的、基本的概念命题。

美好生活是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相对应的概念命题,在经济建设上要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等,注重创新所赋予的发展新动能、技术新支持;在政治建设上要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注重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在文化建设上要突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注重精神文明与精神富有;在社会建设上要突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能力等,注重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在生态建设上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多样稳定持续等,注重美丽中国建设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世界意义上要突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在文明层面上要建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创造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不是一个空想的命题,创造美好生活也不是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臆断,更不是停留于人观念之中的抽象概念集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实践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质属性,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重申美好生活的实践原则,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阐释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以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蕴,能动地推进美好生活的创造。

第一,以人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与解放的现代化,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现代化的文明史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兼具普遍特征与鲜明特色的代表性范式,是现代化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实践样本。近代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复杂的社会面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厚重的历史感,即现代化的目标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相互交织,在历史进程中开显了“人民中心”的变革与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领导力量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从主体力量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文明进步的进程中致力于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现代化的最核心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生产与发展,在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与超越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贯穿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逻辑。一方面,其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生产逻辑与发展逻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并强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及历史发展的基础,而物质生产活动又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在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解放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过程中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来推进现代化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凝聚社会历史进步的群众合力中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生产与发展逻辑。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逻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它推动人在扬弃资本逻辑中完全占有自身的物质生产资料,在解放异化劳动中完全掌握自己的本质需求,在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引的现代化,突出美好生活的实践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0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对我国发展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它既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旨在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发展智慧,既是回应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科学答案,又具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明确我国发展着力点,指明了我国的发展方向,是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从宏观层面讲,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关注发展的重难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助推了人的生活方式变迁。因此,从微观层面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义。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不是臆想的、随意的,而是同我国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的客观实际,它催生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页。创造美好生活是历史的、实践的活动,是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样态的创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引美好生活的创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

第三,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的现代化,阐释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体现为前者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变革与解放把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社会走向所有人富裕的“更高级的形态”奠定了基础,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而共同富裕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

从价值论来看,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即不断提升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拓展了美好生活的现实维度。现代化从来都不是一个在理论层面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抽象形态,也不是西方化推崇的“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现代化各具特色、具有鲜明实践特征和时代特性,各国都有实现现代化的自主选择权,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各不相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其鲜明优势,既彰显了美好生活客观现实的样态,也构成衡量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即作为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客观支撑。

从实现美好生活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习近平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3页。人民生活“好不好”是一个蕴含着社会发展样态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命题。从社会认识领域讲,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人们生活的总体性质变革,寓意着一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确立,这与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相呼应,彰显了美好生活积极建构个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样态。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把实现美好生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积极创造“物的丰裕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的新境界”(15)宋才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共同富裕既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愿景追求,又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导向,引领人民美好生活逐渐实现。

第四,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标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7页。是习近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下提出的世纪性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交织激荡,矛盾和机遇交互叠加,“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建构的世界秩序及其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完全背离了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孜孜追求的以人为主体的“共同体”发展道路。(17)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公的广阔胸襟、以人类进步的世界眼光、以和谐万邦的大国担当,洞察世界发展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回应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难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有一种怎样的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进一步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2页。中国式现代化是心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现代化,它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自主的发展权利;它反对零和博弈思维和因循守旧的怪圈,积极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它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积极回应人类重大关切,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重任,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好生活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联?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0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世界历史坐标,拓展延伸了美好生活的价值维度、时空限度和发展尺度。从价值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国强必霸”的传统西方思维模式,更不是一家独大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中国促进人类发展的和平宣言,它倡导各国发展注重人的主体性价值,关怀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目标。从时空限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连通了全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时间与空间,延续了美好生活的时间总体性和空间整体性,既蕴含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也蕴含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生活观,契合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从发展尺度看,人类历史发展是永续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生活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人民向往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是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概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生活,内在地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和平发展道路”寓意着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同于西方战争、侵略、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也不是国强必霸的称霸之路,而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路。这条现代化的新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如何促进共同发展?如何推动人类进步?习近平指出:“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22)习近平:《把握时代潮流 加强团结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22年9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历史地看,以往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主导、价值增殖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注重充分发挥历史主体人本身的巨大价值,是劳动主导、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动人民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推进现代化成果惠及世界多国人民。现实地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给世界提供新的发展参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例如打破了西方单一的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传统的惯性思维,重塑了以工业化为固定标准的衡量体系,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并联式的、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的现代化范式,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改变了世界历史“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传统局面。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人类历史进步潮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人类交流互鉴的时空场域,使美好生活更加清晰、更加可感可行。

第五,以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现代化,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蕴。文明是一个客观的、实在的概念。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真实存在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文明与美好生活同向互塑,文明的进步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孜孜以求。

美好生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要有量的丰富,更要有质的提升,既要有物质层面的富裕,也要有精神文化的富足。精神生活质量的充实与富足已逐渐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标识,精神生活富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目的,精神生活过得好不好成为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文明是一个涉及人精神层面的概念,关乎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以独有的思想智慧开创了人类崭新的现代化道路,建构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文明的价值属性看,这一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绝不是试图干涉人类文明进步的霸权主义,也不是试图取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文明中心论,它是积极顺应文明进步潮流,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文明创造。

一方面,这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延续中华文明命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这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坚持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推动人类文明在平等对话中携手共进,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方案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世界人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文明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文明历史性变革中创造美好生活。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

创造美好生活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社会实践。它既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纲领,做好美好生活的整体谋划,也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激发美好生活主体的能动意识,做到目标与手段相匹配、方法与原则相协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第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论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表达和创造运用,体现了新思想蕴含的道理、哲理、学理,是新征程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必须坚持的方法论指南。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论自觉,既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生活样态的理论建构,也是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得出符合创造美好生活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为此,要形成坚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论自觉。创造美好生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集中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智慧,激发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

要形成坚持自信自立的方法论自觉。创造美好生活是立足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独特命题,它没有可供参照的模版,也不存在固定的答案,而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摸索与实践。

要形成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自觉。美好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独特命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要坚守党的领导之正,坚守人民本位之正,坚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正,也要紧跟时代需要,顺应人民需求,不断丰富美好生活的内涵,不断拓宽美好生活的宽度和广度,不断赋予美好生活以新意蕴。

要形成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自觉。“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23)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载《求是》2019年第1期。,创造美好生活是一个开创性的社会实践,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与矛盾,例如生产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兼顾、人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如何统一等,这些都内在地规定着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对此,一定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解决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要形成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辩证思维观念和认识真理性的系统工程,与美好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交互发展。对此,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把握美好生活的发展规律,洞悉美好生活的科学本质,着眼美好生活的当前和长远,协调创造美好生活的主次矛盾,整体性、全局性地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美好生活的创造。

要形成坚持胸怀天下的方法论自觉。创造美好生活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活动,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的具体关照,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以世界眼光、天下胸怀积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以美好生活的中国智慧建设更加美丽的世界。

第二,以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为遵循,明确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历史要求。原则是事物行动与发展所依据的准则,是对事物的基本规定与要求,影响着事物方向。在发展中,有诸多的原则,例如党性原则、居安思危原则、政治原则、按劳分配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等,这些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发展起着规约作用,明确了发展所处的阶段与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需要立足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层面,牢牢把握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将发展的任务与要求落实到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上。

为此,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全过程,确保创造美好生活具有可靠的领导力量,确保创造美好生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确保创造美好生活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坚持的基本点与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造美好生活当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实现美好生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为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开放是为发展凝聚新动能,要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创造美好生活的治理效能,激发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美好生活的创新活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群众敢于同困难和挑战作斗争的意志,增强群众的斗争本领,提振群众的斗争底气,以顽强斗争精神谱写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三,以独特的思维观念涵养主体意识,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性。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性是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创造美好生活,即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力量,激发其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性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历史主体尊重历史规律,认识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社会实践的明确要求及阶段特征。为此,要引导历史主体具备正确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坚定历史自信,秉持历史自觉。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2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01版。。这独特的“六观”对培养历史主体能动地推动历史发展,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性具有促进作用。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世界观主动性。作为在认识层面人判断事物和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世界观构成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面向,即它决定着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展开与方法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是融入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的世界观,它以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为导向,将认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同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相关联,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回应人类普遍关切,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美好生活主体在观念层面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自觉性、主动性与能动性。

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主动性。在哲学层面,价值观是人们在一定的思维观念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与判断,是相较于世界观而言的具有稳定性、导向性的观念认知,是世界观的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价值追求与价值目标,突出表现为坚持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即从价值指向上看,统筹人口规模巨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价值追求上看,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目标上看,致力于实现人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裕,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提供价值参考、价值导向,使美好生活的主体明确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原则、价值需要、价值意义。

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观主动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是一种大历史观,是置于人类现代化历史长河、世界现代化趋势潮流之中探索现代化规律、研析现代化机理的历史观。对此,要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觉运用历史观来把握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统一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协调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活动与世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活动相融合,在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中积极作为。

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文明观主动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页。,是关涉文明整体性的范畴,它注重文明之间的协调性、关联性。创造美好生活不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生产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明创造活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文明观的主动性,就是在于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实现人民在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民主观主动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观,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观,鲜明地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与特点,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可靠的民主支撑。具体来看,体现为民主主体观,即明确现代化进程中美好生活的主体;民主制度观,即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美好生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民主治理观,即把人民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各领域,把治理的民主性与国家意志性统一起来,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民主参与观,即充分动员人民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切实提升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

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观主动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既要关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也要关注生态层面的美好生活,即厚植美好生活的生态环境基础,构建适宜人居、生态良好、清洁低碳、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来支撑美好生活的全面性、环保性与健康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