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浅析
2024-04-06江苏兴化市景范学校225700
江苏兴化市景范学校(225700) 朱 正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问题提出能力等。下面,笔者结合科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四点策略。
一、注重实验观察环节,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问题提出、大胆假设、实验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总结等基本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实验设计、分析与论证环节十分重视,却忽视了实验观察环节,导致学生缺乏锻炼观察能力的机会。在科学研究领域,很多发明或发现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细致的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开端。科学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良好平台。小学生年龄小,自主性较差,没有形成自主观察的习惯。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做科学实验时,不能忽视观察实验现象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过程展开细致观察与详细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概括总结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磁铁的南极与北极,人们习惯用“S”表示南极,用“N”表示北极。请同学们大胆设想,磁铁的相互作用有哪几种情况。
生1:应该有南极与南极、南极与北极、北极与北极、北极与南极这四种情况。
师: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生1说的这四种情况展开实验探究。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两块磁铁的反应,看一看磁极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
组1:我们小组观察到,将一块磁铁的南极与另外一块磁铁的北极,或将一块磁铁的北极与另外一块磁铁的南极放在一起时,两块磁铁都出现了相互吸引的现象。因此,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南极与北极、北极和南极是相互吸引的。
组2:我们小组发现,将一块磁铁的南极与另外一块磁铁的南极,或将一块磁铁的北极与另一块磁铁的北极放在一起时,它们都出现了相互排斥的现象。因此,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南极与南极、北极和北极是相互排斥的。
师:我们将两个相同的磁极看作同极,不相同的磁极看作异极。现在,请各个小组重新讨论,看一看哪个小组概括总结得更加精练。
组3:我们组概括总结出“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观察结论。
组4:我们组总结得更加精练,就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在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实验过程中的记录观察环节,改变传统的重教学、轻观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硬性要求和适当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二、利用新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说教式教学,即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师生地位不平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改变僵化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过程,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从心理上认定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设计制作小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小车的制作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设计小赛车”实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赛车的设计和制作中。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加深对小车制作流程的理解与掌握,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师:真正的赛车不仅要保持300 千米以上的时速,还必须具备较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材料或查找相关资料,想一想怎样设计赛车,才能使赛车在时速、安全性与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要求。
组1: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赛车需要安装很宽的轮胎。因为宽轮胎可以增加赛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它与地面的摩擦力,避免出现打滑的现象。
组2:我们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赛车需要动力较强的发动机。只有在这样的发动机的牵引下,赛车才能达到300千米以上的时速。
组3:我们组通过细致观察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赛车车身的重心偏低,车轮与车轮间的距离比较宽。这样的设计可以使赛车在行驶中保持平稳。
组4:我们组有一个成员是赛车迷,他告诉我们赛车的车身应该设计成流线型。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阻力对赛车的影响,从而提高赛车的行驶速度。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赛车的基本特点。接下来,我们要分组制作赛车。我的要求是赛车车身不能超过30 厘米、行驶路程为1 米、动力来源于橡皮筋、气球等。各小组制作完成后,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赛车跑得更远、跑起来更稳定。
(各小组制作赛车)
组1:我们组在制作赛车时,主要使用了轮子、一次性筷子、圆珠笔等材料。我们利用气球中的气体从圆珠笔套中喷出形成的反作用力,为赛车提供行驶的动力。
……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有新意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实验中,大胆想象,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简单的工具,设计、制作出小赛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建立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以科学实验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亲自观察的机会。基于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探究意识。这样,学生就能保持积极的科学学习态度,感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有效提高科学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是所有物体都能传播声音”这一重要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探究,让学生寻找不同的实物,通过亲身体验、亲自观察,掌握声音传播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片段】
师: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途径,接下来,请同学们保持安静,仔细观察、用心聆听!(教师用笔敲击讲台)同学们,听到声音了吗?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们耳朵里的呢?
生1:通过空气传播。
师:(教师先让学生将一边耳朵贴近墙壁,并用一只手捂住另一边耳朵;然后,教师用手敲击墙壁)同学们,你们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们耳朵里的呢?
生2:声音是通过墙壁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师:(教师将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用防水袋密封好,然后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让学生仔细听)同学们,你们能听到手机的音乐声吗?这种情况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生3:音乐声是通过水和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师:刚刚三个同学总结得都十分到位!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听到的声音,试着将它们按照强弱顺序进行排列,并说说结论。
生4:我回想了一下,发现墙壁传播的声音最大,水传播的声音次之,空气传播的声音最小。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最强,液体传播声音的能力较强,气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最弱。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的传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设计新奇小实验,强化问题提出能力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往往都在思考之后。在科技探索领域,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源自问题的提出,如牛顿在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脑袋后,产生了“为什么树上的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的疑问,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观察水壶里的水烧开后,蒸汽将壶盖顶起来这一现象后,产生了“蒸汽怎么会有这么大力量”的疑问,然后发明了蒸汽机。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只有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索的方向才会更明确。但目前,很多学生不爱提问题,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新奇小实验的方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小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新奇小实验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给予了学生很多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如教师可以通过“淀粉遇碘变蓝”这一科学小实验,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三个组分别做一组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这里有四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装的是淀粉粉末,其他三个杯子装的分别是清水、含碘的食盐水和不含碘的食盐水。接下来,三个小组分别上台做一组实验。第1 组将淀粉加入盛清水的杯子里,第2 组将淀粉加入盛含碘的食盐水的杯子里,第3 组将淀粉加入盛不含碘的食盐水的杯子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三组实验全部做完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我看到第2 组将淀粉加入盛含碘的食盐水的杯子后,杯子里的盐水变成了蓝色。好神奇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生2:我在生活中也见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不小心将碘伏消毒液滴到面粉上时,面粉也会变成蓝色。这是为什么呢?
生3:我们这次要做“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做淀粉与碘反应的实验,而是让我们做三组实验呢?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以新奇性为出发点,以科学性为核心,以可操作性为落脚点,设计新奇小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猜想。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还启发学生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学生探索大自然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把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力度,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