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信念:为教育家立德树人定航

2024-04-06武星星

关键词:报国教育家立德

武星星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再到教育家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2],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明晰,把对教育家特有的理想信念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育家崇高使命,这为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强国建设新使命指明了方向,也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因此,从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高度,从立德树人的实践宽度、从内在意涵的学理深度,剖析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明确其实现的现实梗阻,提出教育家理想信念引领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成为学习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本质意蕴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彰显了人民教育家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和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是引导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的价值底色和志向坚守。从其价值底蕴来看,“心有大我”本质上是奉献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彰显,这种奉献精神乃是人民教育家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立德之源”,而“至诚报国”本质上则是人民教育家初心使命在教育目的中的体现,是教育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大问题的回答与坚守。

(一)“心有大我”本质上是教育家奉献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彰显

从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立德树人是一种需要使命感支撑的工作。教师使命感就是他们从来不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其工作价值的标准,而是以成就他人的发展作为判断其工作价值的唯一标准。教师的职业身份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根本原因在于其身份意义早已超越了知识性、生存性和职业性,而成为对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塑造过程。这种塑造必须通过教师自己的高贵灵魂和精神境界去唤醒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创造力。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职业属性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这一身份本质就是为了学生、成就学生,这种成就过程乃是教师将自身“小我”的人生追求融入成就他人的“大我”境界的彰显过程,即教师充分发扬利他精神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这一唤醒灵魂的双向互动过程才得以实现。人民教师“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的他我精神也得以体现和彰显。

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家“心有大我”所指向的利他精神,并非一般职业中的个体在帮助他人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品质,而更强调教育理念和行为中的高阶利他性,即“无私奉献”性。由此,“心有大我”意指人民教育家尽可能多地成就公共人、集体人、责任人,而非教育家个人或受教育者个体意义上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奉献”便成为教育家实现由“小我”向“大我”转化的具体途径,即人民教育家更倾向站在社会公共生活、国家发展需求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开展教育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将自身涵养为导向人生幸福生活、构建人类美好未来的大国良师。

因此,“心有大我”便指向教育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价值立场上胸怀“国之大者”;在传承人类文明的职业使命中赓续中华文脉、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涵。

(二)“至诚报国”本质上是教育家初心使命在教育目的中的体现

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3]。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家的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具有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使命感。因此,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人民教师在职业使命方面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完全一致的。

实际上,任何一种职业,至少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生活的维持”“任务的实现”“个性的实现”[4]。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审视教师的身份和职业特征可知,教师职业的本质不仅是谋生,更是“育人”;不是进行物质生产,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思想、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活动,即以“立德树人”为志业;同时,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从教育的育人属性和政治属性出发,教育家的初心和使命便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家的这一初心和使命,不仅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不谋而合,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教育领域的彰显。可见,“至诚报国”不仅是一名“好老师”应具备的人格基石,更是成为人民教育家所应具备的职业志向的生动诠释。

此外,从“立德树人”的历史演进来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余年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下,“立德树人”经历了从“培养一支革命的先锋队”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转变,与之同步,各个历史阶段对教育家理想信念也提出了从“觉醒”为国到“革命”救国到“建设”兴国到“改革”富国再到“矢志”强国的历史进阶。可见,从历史逻辑来看,“至诚报国”始终是教育家立德树人的志向坚守,并且与党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相吻合。因此,“至诚报国”本质上更是教育家初心使命在教育目的中的体现。

需指出的是,“至诚”作为儒家的一种至高思想境界,特指赤诚、诚恳且无妄的心理状态。新时代人民教育家“至诚报国”的精要,就是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涵养为内心真实无妄的追求与信条,始终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并以此厚植师者自身的精神修养、胸怀气度,如此方能推己及人,化育他人。

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内涵阐释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作为教育家理想信念的生动写照,体现了政治性和道德性的统一、真理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在层次上内涵着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科学内涵。

(一)立身从教、躬耕教坛的职业坚守

职业信仰是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身份标志,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立德树人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宗旨,教师应坚持对精深专业知识的不断探究,遵循事实逻辑和价值追求,以育人为志业,在引志育智中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收获育人的幸福体验。

实际上,教育家立身从教、躬耕教坛主要体现为当好“引路人”、争做“大先生”的职业信念。职业信念即“事业心”,是处于职场中的个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并执着追求的职业意向和动机。教育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家坚持信念的过程。虽然“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意识到的一切”[3]。质言之,教育家是燃灯者,“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3],受教育者学识、人格等精神品质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家执着的教导和指引。教育家只有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把立德树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并把它作为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崇高事业,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向上向善,实现教育工作“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5]的工作目标。因此,“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前置条件理应是教育家具备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即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

(二)服务国家发展、锻造国之大者的职业追求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强调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人民教师的表率和标杆,教育家更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履职尽责、贡献力量。

一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意味着教育家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历代教育家“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教育家的“家国情怀”体现为“与民族大业同心,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即新时代教育家能够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论文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此,教育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往往能够塑造学生更为高阶的集体人格,矢志引导学生形成既关心自我也关注他者的集体人格。与此同时,教育家能自觉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化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职业情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另一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意味着教育家在锻造“国之大者”中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教育家而言,“国之大者”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就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当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在此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上。这使得教育家锻造“国之大者”有了新的时代意涵:即一方面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奠定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主动投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以服务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自觉追求,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发展道路,着力推动教学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此来自觉践行报国之志。

(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

教育既有知识性、组织性也兼有政治性,教育的政治性特征体现为教育本身带有特定的政治与权力属性。教育事业的政治性特征体现为通过教育培育特定统治阶级和政治权力所需的人才与知识,因此教育事业往往具有国家概念与民族内涵。如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才具有合法和合理性基础。正是因为教育的政治性特征要求教育家精神内涵中必然要有家国民族和制度文化的特殊内涵。由此,“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也就理所当然地体现为教育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因为一旦缺失这一职业使命,就意味着否定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也会导致人们缺乏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才竞争已然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基于此,“依靠什么样的人来培养人”的问题直接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因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可进一步理解为教育家站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方向、大利益、大战略的政治高度,以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的“大我”格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此把“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6],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四)赓续文脉,传播文明的职业担当

教育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因此,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还体现为赓续中华文脉,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职业担当。

一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7]。从文化使命的角度来看,教育家“心有大我”就是要有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而文化使命语境中的“至诚报国”则指向教育家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具体来看,一方面,教育家赓续文脉体现为其凭借深厚的文化阐释力,深刻体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脉与时代风貌,以人格影响、心灵启迪、行为感召的方式,培育学生具有民族品格的文化心智和精神境界,塑造学生中国人独有的德行精神、心智结构与人格形态;另一方面,教育家赓续文脉还体现为其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延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的本质规定与时代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赓续中华文脉,离不开承载着民族文化立场、文化心智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支撑。因此,教育家赓续中华文脉,需以传承为基点、以创造为动力、以发展为指向,构建以情感逻辑为主线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方式,以此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精神成长、文明体认与灵魂塑造。

二是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既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与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人才来承担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历史任务,又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成员适应新文明形态。由此,教育家“心有大我”又必然内涵着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这一历史担当是教育家家国情怀的时代升华,其既体现为教育家自觉承典塑新,在国际比较与时空观照中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又体现为教育家主动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激励学生在不确定的时代变局中做出更多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创新。

三、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基本思路

在社会转型升级、文化多元碰撞、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仰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解构和冲击。为此,立足于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内涵要义,针对现实中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的梗阻问题,提出强化新时代人民教师理想信念的基本思路,以期为人民教师立德树人培根固本、定锚稳舵,涵养更多的人民教育家贡献智慧。

一是破解职业倦怠,筑牢教书育人的信仰之基。当前,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趋势正在动摇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志向,如果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工作没有源自内心的热爱和坚守,只简单地把教育工作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或饭碗,那么职业倦怠就会如影随形。针对这一现象,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着力完善人民教师进阶式成长制度。即打通教师专业研究、专业深造、专业晋升互通互融的发展通道,建立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到教师专业精神内化的理想信念养成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立德树人过程与自身生命成长过程融为一体的良性成长型心态,从而在坚守教育的人文精神、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回归教师的精神家园等方面锤炼教师的“大我”格局和崇高的报国信念,增强教师“进阶”为一名教育家所必备的职业信仰和敬业奉献的持久毅力。

二是打破职业封闭,涵养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教师家国情怀的涵养离不开在丰富的感性劳动实践中对劳动人民共情能力的养成。中国的教育家必然是人民的教育家,是情系劳动人民和家国社会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封闭,导致教师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换言之,教师的生活工作单调,很容易导致其人生视野、认知宽度和思考深度受到限制,最终陷入一个封闭的职业成长内循环。针对此,需打破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封闭循环,在教师学行合一、知行合一方面下功夫,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人民教师沉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实践体悟、意义觉解的体制机制,以松散耦合的制度设计鼓励教师在身体力行的社会服务和基层感知中将对社会家国的积极理解和深刻情怀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从而激发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感,涵养其报国的至诚信念。

三是拓展职业胸怀,形塑命运与共的人类担当。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教育家总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进行思索和行动。全球化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教师勇于担当起赓续文脉、传承文明的时代责任。为此,教师应完善自身“融通型”知识结构,拓展跨时代的历史视野、跨文化的国际视野、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以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更好的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另一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真理的认识越清晰,理想信念也就愈坚定。为此,广大教师应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自觉把广谱式的知识教育与民族性的智慧教育有机统合,明确文明坐标与民族品格,树立大历史观,认清人类前途命运,自觉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学理辨析并激浊扬清,以此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夯基赋能。

总之,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引领广大人民教师践行师道、涵养师风的金钥匙,其不仅关乎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的眼界与胸怀,更事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广大教师厚植职业理想,就要心有“大我”,并将“小我”融入“大我”,方可领会到立德树人的本真意义;同时,广大教师也只有锻造至诚报国的坚定信念,才能在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同行奋斗中,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师者荣光。

猜你喜欢

报国教育家立德
教育家与儿童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津派教育家成长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