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如何提升学生古代诗歌阅读的关键能力
2024-04-06王志强
□王志强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所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对于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而言,高考更关注学生对所学古代诗文必备知识的储备与运用,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阅读古代诗歌的关键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是在高校专业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形式和教学实际情况系统整合、掇菁撷华而成的,诸如: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古代诗歌特点、古代诗歌阅读方法及规律等。阅读古代诗歌的关键能力,指在阅读古代诗歌过程中,灵活运用必备知识,对其内涵意蕴的审视阐释能力。很显然,该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阅读中获取新体验新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培养审美情趣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备考古代诗歌阅读时,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强化储备必备知识和提升关键能力的意识。
一、迁移运用常见文言知识
对于语言类学科而言,语言释义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古代诗歌与文言文一样,都是以规范的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一定量的古代汉语知识,是解读古代诗歌的必备知识,而能够随特殊语言情境准确迁移所学知识,则是阅读能力的有效体现。与此同时,常见的古代汉语知识也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
(一)常见文言字词意义的运用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年全国卷Ⅰ)(原题略)
A选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选项中“与外界不通音讯”的说法与题目中“见寄”(寄给我)的含义相矛盾,“见”置于动词前,翻译为“我”,大家并不陌生,“君既若见录”“见笑”“见谅”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二)省略成分的补充
1.省略主语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2020年全国卷Ⅱ王安石《读史》)。
B 选项“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第一句“自古”之后省略的恰是“高人贤士”,这一选项的表述也是准确的。
2.省略谓语动词(特别注意表现联想、想象意义词语的省略)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2017年全国卷Ⅱ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这两句应是苏轼遥想苏辙在塞外大漠怀国思乡的情景,省略的“遥想”作为重要的动词,体现了苏轼对兄弟苏辙由衷的惦念之情。
3.省略宾语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2018年全国卷Ⅰ李贺《野歌》)。
简答题为“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很明显“寒风”不能变“春柳”,一定是“变为”之后省略了“春风”,于是就有了“春风扶柳”的美景。
4.省略动宾、介宾短语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2016年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貌不同”的一定不是“画工”,而是他们所画的天马;“是日”之后也省略了“把天马”这一介宾短语,省略内容的及时补充,使得诗歌内容生动活泼。
5.省略关联词
“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2020年全国卷Ⅲ陆游《苦笋》)。
C选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阅读诗歌后不难发现“约束儿童勿多取”的原因是“放使干霄战风雨”,要让苦笋顺利生长,在迎风斗雨中,磨炼成才。
(三)适时调整语序
“苦教短李伏歌行”(2017年全国卷Ⅲ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苦教短李伏”应为“教短李苦伏”。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栖野鹤笼”是“野鹤栖笼”,“施山僧饭”是“山僧施饭”。
备考建议:基于高考古代诗歌重视古代汉语知识的考查,考生应重读并整理高中必修、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古代诗歌的课下注释,并注意文言文翻译技巧在阅读古代诗歌时的灵活运用。
二、巧妙融合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即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整体知识网络之中。在高考考查过程中,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与古代诗歌阅读融合得非常巧妙。
2016年全国卷Ⅰ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简答题分别为“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作答时容易忽略试题提示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这句话在提醒考生要注意知人论世,知道了这一层就不难理解,身逢盛唐,身怀“安社稷”“济苍生”理想的李白,以激流奔涌、势不可挡的长江水为文来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的气势,更不难理解他在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又如“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蕙”“芝”一类的香花香草;“商崖”涉及“商山四皓”,隐居不仕的叔齐、伯夷;“野鹤”“老僧”“樊笼”都指向了山野生活、山水之乐。“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2020年全国卷Ⅱ王安石《读史》),“行藏”就是“用行舍藏”,用舍之间完成了人的一生,此处自然可理解为历代高人贤士一生的事迹。可见,文化常识丰富了对作品意蕴的理解。
备考建议:了解唐宋基本历史分期、概况及所对应的诗人,特别要关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人及其多样性的诗风,如: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苏轼、陈与义、陆游、王安石等。同时,要积极打通知识壁垒,及时迁移文化文学常识,丰富对诗歌的理解。
三、合理化用常见意象的丰富内涵
阅读理解能力始终是语文学科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诗歌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抓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很多意象形成了一定的直观感受,但在阅读具体诗歌作品时,通常会出现认知机械、判断失当、解读呆板等问题,而这些学习痛点,恰是考查的重点。这样的例子在历年考题中俯拾即是: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2018年全国卷Ⅰ李贺《野歌》)与“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2018年全国卷Ⅱ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中都有“烟”这一意象,但内涵大不相同,“烟濛濛”是春柳如烟,“烟尘清”则是消散的战火烽烟。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2019年全国卷Ⅱ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干谒裴侍郎,渴望以自己不俗的德才得到引荐,我们熟知“雁”是“思乡”的意象,在“渔乡思”的诱导下,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里在表现作者思乡之情,但这样的阐释与全诗的意蕴大相径庭,出现这样的问题恰是因为学生对一些意象看似很熟悉,其实很陌生。“雁”集仁、义、礼、智、信五德于一身,也是高洁志趣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杜荀鹤将“雁”与“垂纶”相结合,进而展示自己高洁的操守。
备考建议:既要对常见诗歌意象按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归类,又要注意诗歌意象内涵意蕴的丰富性、不确定性。
四、把握诗歌结构,推断诗歌内涵意蕴
为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脱节,在命题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古代诗歌阅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所学古代诗歌相关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
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常常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式的阅读,缺乏整体观照、全局考量的意识,更缺乏将所了解的古代诗歌结构特点,运用于推断诗歌内涵的解题思想。
如近几年考查的热门题材—题书画诗:《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2017年全国卷Ⅲ)、《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018年全国卷Ⅱ)、《题许道宁画》(2019年全国卷Ⅰ),考生在解读这类作品时,容易割裂肢解诗歌内容,甚至把啼笑皆非的选项判断为正确表述。例如:《题许道宁画》C选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对应诗句为“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稍作冷静思考,结合题目可知这两句诗的主语定是许道宁之画,“一窗”只是尺幅画作的形象说法而已,也就更不存在“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种令人可发一笑的说法。考生之所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并没有把诗歌题目在结构上统领全诗、概括全篇的作用运用到对诗作的具体解读中。
再如: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简答题设置为“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考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尾联揭示主旨,结构上与题目、首联照应的特点,做这样的解读:“但医沈约重瞳健”与题目中所言“抱疾”照应,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良好祝愿;“不怕江花不满枝”与题目中的“杜门”,以及第一句“虽失春城醉上期”呼应,又表达了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另外,我们知道颈联是为尾联情感升华、主旨揭示所做的铺垫、蓄势,所以,可以得出结论:颈联所写内容应为陆龟蒙对皮日休的宽慰之语,希望过惯了“野鹤”般自由自在生活,而今“栖笼”的朋友能“宽使织”,放宽心,静心养病,并深情展望未来生活—我们二人一同品尝“山僧”特意为我们炊做的素食斋饭。写到此,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可见一斑,也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所言之情。
备考建议:考生在解读诗歌时应关注诗歌题目的统领作用,把握每一句与题目的关联,确保理解准确全面。同时,还应关注诗歌结构,准确把握诗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握诗歌内涵。
高考关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大胆创新。高考试题以呈现合理情境、设置新颖试题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因此,我们在备考古代诗歌阅读时应淡化套路,强化思路;淡化机械训练,强化作品理解。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引导考生积极储备阅读古代诗歌的必备知识,不断强化解读古代诗歌的关键能力,真正找到自己读懂古代诗歌的感觉、方法、规律,进而达到“唐风宋雨今古事,我在诗中任穿行”的阅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