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哀郢》中的家国情怀
2024-04-06崔义忠谢汀兰
□崔义忠 谢汀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作为“楚辞”这一诗歌体裁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不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还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作品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哀郢》是《九章》中最有特点的代表作之一。
一、背景及创作意义
屈原的作品风格激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艺术的瑰丽想象和规模宏大的意境之中。屈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早年极受楚怀王信任。吴起在楚国变法之后,另一个主张通过变法图强的就是屈原。他的“美政”主张在内部选贤任能,修法明度,对外联齐抗秦。但因为受到以楚公子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毁谤排挤,使信任他的楚怀王对他开始怀疑并疏离,进而将其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昏聩自负,朝政腐败,开始出现亡国危机。诗人施政的正确主张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无法唤醒黑暗沉沦的旧世界。屈原只能将自己满腔的愤慨,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千古绝唱。这种激楚的情调,在《哀郢》中表现得十分强烈。文章中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诚,深深地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二、《哀郢》中的家国情怀
《哀郢》是屈原的一首重要作品,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层。
《哀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此诗结构上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倒叙法。诗人穿越时空,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自己被放逐时开始写起,将他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悲惨画面展现出来,突出表现了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人间惨剧。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质问天道之不仁,将一幅巨大的哀鸿图徐徐铺展。“仲春”点出时间,“东迁”说明逃难方向,“江夏”指明悲剧发生的地点。仓惶的人流顺着江边逃向远方,哭声涛声直达天际。诗人跨出郢都之门时悲愤难耐,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随着船只渐行渐远,伤心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这是国家的耻辱日。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国家繁荣昌盛时,人们的生活也相对富足安逸,而当国家衰败时,个人的命运也会随之变得颠沛流离。诗歌第一层中,诗人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起伏。
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写离开后不知所从,对家国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感。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氾滥”等等。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为第三层,写继续东行时的心情。“运舟”指船愈行愈远。“上洞庭”是沿着洞庭湖北上,“下江”则说明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远离故都,潸然泪下,一步九回头,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为第四层,指出以上三层所写都是回忆。国破人亡的悲惨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何敢忘怀?“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诗中陵阳在江西省西部,《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江西与诗人故都隔着一个罗霄山脉。诗人所居之地,可以由陆路直达故都一带。
第五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这一层则直接点出了国破家亡的根源所在。批判朝廷那些奸佞之徒不仅无能,更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私利而诬陷正直之士,只知祸国殃民。当然,事情的关键还在于当政者的用人喜好。“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便是屈原对楚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对君主的批判精神,在屈原的时代是极为难得的。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乱辞总承前几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故国,“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充满了对家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责任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远影响了后世的文人、政治家和人民。
三、《哀郢》对后世的影响
《哀郢》情感深沉,文采斐然,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哀郢》展示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仰,他坚持真理、反对虚假、追求高洁。这种品质和信仰,也成为了一种道德典范,引导着后世的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