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选科现状与建议
2024-04-06赵宁宁武丽伟
□赵宁宁 张 雷 武丽伟
2019年4月,河北省公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从2021年开始实施“3+1+2”新方案。新高考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有助于学生自身成长与职业规划。“3+1+2”指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外,考生首先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科目,再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科目。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的选择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被高校顺利录取,高中学生必须要高度重视,认真考虑和选择。新高考改革后,为增强考生选科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匹配,促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各普通高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适时公布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迄今我省已公布两次。第一次是2019年印发的《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的通知》,适用于2019年、202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2022年、202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第二次是2022年公布的《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供2021年进入高中一年级的普通高中学生选科参考。学生可从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出发,统筹考虑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拟报考高校及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合理确定选考科目。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在我省实际招生的高校、专业及选考科目要求,以及高校相关专业是否在我省分别安排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招生计划,以招生院校当年在我省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从实践来看,做好选科工作对顺利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服务考生科学备考、促进招生考试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聚焦我省高中选科现状开展研究,为优化我省高中选科工作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我省高中选科工作现状分析
(一)育人目标同选科指导相矛盾。正确的育人理念是学校开展科学合理选科工作的思想前提。2021年1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普通高中“推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而一些学校仍将学生获得较高分数、升入重点高校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未能突破“唯分数、唯升学”窠臼。这种局限的、片面的育人目标认知,致使学校缺失了选科指导工作的全面性、统筹性、有效性和成长性,导致选科指导缺乏整体设计、重视选科结果忽视指导过程、有节点性指导无持续性指导等工作弊端。具体来讲,在规划层面,缺乏专职部门及人员的科学指导,投入的师资、时间和精力不足,往往以临时性讲座代替常态化过程性指导。在实践方面,有的学校没有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科学合理选科择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二)资源供给同选科需求不匹配。在新高考“3+1+2”模式下,学生们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理论上共有12种科目组合可选择。然而,现实中,部分学校针对每个选考组合难以配齐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之办学条件限制、维护教学秩序等因素影响,学校能够提供的可选组合有限,并不能真正覆盖所有12个选考组合,致使学生只能服从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在学校推出的几种选考组合的基础上考虑个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省很多高中学校为方便管理和教学,存在选科科目组合固化的现象。这既难以满足一些学生的自主选科需要,也不符合高考综合改革的初衷。
(三)选科理念同发展趋势未衔接。近些年,为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领域发展需要,国家在学科设置、专业建设、招生政策等方面进行方向性和目标性调整,旨在培养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趋势也对新高考模式下的选科思路提出全新要求,即鼓励学生将选科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筹考量。然而,不少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选科思路,在选科过程中过多关注专业热度、就业形势、薪酬高低等因素,却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比如学生在选科时更关注如何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强基计划”“专项计划”等有利于被高校录取、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各种途径,而无视国家在交叉学科、新文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新医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和引导。这种自主选科与社会需求变化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选科的科学性和长远性,不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选科过程同家长认知有壁垒。选科初衷是增加学生的考试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就现实中家长这一重要角色所秉持的价值认识来看,并不乐观,甚至存在忧虑情绪。其一,广大学生家长重视选科,却苦于自身的认知局限,叠加缺乏咨询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多数家长难以提供切实有效的选科建议。其二,家长担心学生仅由兴趣出发,而没有全面考虑自身的优势、学科的难度以及选科群体等因素,造成选科不当,影响选科成绩。其三,学生选择的科目关系到高校专业选择范围,与未来就业方向息息相关,家长忧虑学校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其四,学生在高一下学期就面临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使得家长担忧将选择权完全交到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手中,“一考定终身”是否变成“一选定终身”。而家长群体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担忧情绪,同选科工作在社会层面遗漏政策宣传、学校层面疏于科学规划、学生层面缺少工具指导等因素不无关系。
二、高中选科工作优化建议
(一)完善机制,统筹各方指导力量。完备的制度支撑和规范建设是优化学校选科流程和提升学生选科质量的首要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及各学校应做好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工作。首先,加强统筹监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各高中的选科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和必要调整,确保选科结构科学合理。同时,对于存在限制学生选科、故意不开设相关课程等行为,要及时整改完善。其次,做好宣传引导,建议各级招考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及时将各高校的选科要求在我省高中学校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学生、高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等尽快熟悉政策要点和各高校选科要求,为学生正式选科做好准备。最后,提前研究预判,各高中应未雨绸缪,敏锐预判选科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教育资源缺口等现象,及时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优化资源,改善学校配套条件。全面推动高中选科的实施,需要在硬件建设、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做好优化工作。第一,加强硬件建设。学生选课走班需要足够的教室、教学设施设备及信息化教学系统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各中学硬件建设情况,督促监督其做好教室的筹设、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设工作。第二,优化师资配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从辖区内各中学学生选科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各中学的学科师资缺口,统一进行师资优化调配,或者及时与人事部门沟通举行公开招聘,为各中学选课走班提供充足的各学科优秀师资。第三,统筹经费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学校的经费使用作出进一步的细化要求和具体说明,要持续保证对学校师资编制、教室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供应。
(三)适配需求,延展学生选科路径。学生在选科和选报志愿时,除考虑自身兴趣外,也应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引导学生科学培树职业信仰。敦促学生在选科前做好充足准备,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同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了解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当前被“卡脖子”的薄弱点,主动选择对应国家重点发展战略领域的专业科目。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敏锐捕捉职业动向。2021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大典》结合社会职业发展实际修订职业类别,体现了市场对当下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需求。学生可将《大典》作为选科的重要参考指南,把科目选择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制造强国和依法治国等因素关联考虑,做出既适合自身又有利于国家人才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科学引导,增进家长价值认同。应多措并举,引导家长了解并知悉选科政策,让家长成为帮助学生选科的“得力助手”。一方面,加强家校合作,做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联动工作,使家长及时了解和参与孩子选科的全过程,并把家长的选科意见融入到孩子的选科抉择中,让家长体察实行高考选科的优越之处,相信选科并期待其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人人成才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有效赋能教育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也应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和部门资源等,积极搭建联通学生选科与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的软件、平台或课程,为学生、家长了解选科政策等提供便捷化的渠道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