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地标时空分异规律及文化传播
2024-04-05吴辉胡亚茹
吴辉?胡亚茹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千万工程”在浙江农村实施的20周年。二十年间,浙江省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乡村文化传播路径。在此背景下,现研究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规律,以新的视角切入,依托数字地标,总结了浙江省500个历史文化村镇的地理空间分布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从空间上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数量众多,呈点状聚集分布;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可分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盆地型和滨海型五种类型;从时间上看,笔者收集到新石器文化、宋韵文化、田园诗派文化和红色遗迹文化等多方面、各时期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遗产。21世纪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浙江省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并于2003年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3年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农村实施的20周年,20年间浙江省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乡村文化传播路径。
文献综述
笔者在互联网上搜集、整理出大量古村镇关键词,提出“数字地标”的概念。数字即互联网数据的整合,地标即定位到某一古村镇展开搜索,因此,本文的“数字地标”是指通过互联网获取目标古村镇的相关信息,经过整理筛选后提取多个关键词对目标古村镇的特色进行明确。
本文参考的文献大多围绕古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苗青等(2019)对“空心村”“千村一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专家访谈—客体调查—生体调查—信息整理”的方法进行梳理,分别从保护特色村镇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记忆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王民悦(2019)针对传统古村落恢复活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分析古镇产业、文化基础以及发展趋势,提出“找准硬核文化,与现代对接”的观点。赵亮(2018)对“古村镇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以石牌古镇为例,提出“多维分析下历史文化村镇特色发展的路径思考”。陶然等(2020)提出了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使用方法。
综上,大多数文献研究了个别古村镇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文化差异,并提出了整体发展方案,但是有关浙江省大批量古村镇特色定位、地域分异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也没有结合历史、文化和经济多种因素对浙江省内大批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地理位置分布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对更好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数据和方法
历史文化村镇选取
本研究选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及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共计约500个历史文化村镇,利用百度API“地址转经纬度”工具,获得上述古村镇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制作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图。
村镇数字标签收集
基于已选取的500个历史文化村镇,在百度百科、新浪微博等权威网站收集了关于古村镇描述的关键词,包括村镇名称、所属市(县)、起源年代、数字标签。通过分析发现,浙江省历史文化古村数量众多,大致呈区域点状聚集(如图1所示)。从文化地理角度来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可分为浙北、浙东、浙南、浙西、浙中五大地理分区。其中,浙北(湖州、嘉兴)共67个历史文化村镇,占比为13.4%;浙西(衢州)共59个历史文化村镇,占比为11.8%;浙南(丽水、温州)共93个历史文化村镇,占比为18.6%;浙中(金华、杭州、绍兴)共139个历史文化村镇,占比为27.8%;浙东(宁台、舟山群岛)共142个历史文化村镇,占比为28.4%。
空间上的文化特征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浙江省的历史文化村落可分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盆地型、滨海型五大类。浙东历史文化村镇的数量最多,浙西最少。浙江省地形多样,因此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的自然风貌多样,在数字地标统计中,出现頻次最高的描述自然风貌的词有江南水乡、山石风貌、生态田园和风景名胜。浙江省的古村落没有被外力过度改造,都较好地保存了原始自然景观。总的来说,浙西北古村落风貌主要是传统江南小桥流水风光,同时包含京杭运河、钱塘江、西湖等风景名胜,此外还有茶园。浙西南古村落多山,形成了特色梯田和山石建筑景观,另外靠近安徽、福建的古村落保留了大量徽派建筑和福建昙山石。浙东古村落多是海岛渔村风光。不同地理条件的数字地标分类可以给古村落贴上特色鲜明的标签,根据标签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示范区,有助于宣传当地文化。
时间上的文化特征
浙江省内有三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即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宋代形成了“宋韵文化”。用“韵”字描述的对象大多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具有高雅脱俗的特征。“宋韵”所蕴含的宋文化遗产既有宋代文化的独特内涵,又展现出高雅的美感和意境。
著名田园诗人陆游的故居位于绍兴越城东浦街道,陆游保存至今的诗作一共有9362首,大部分描述了他的乡村生活。同时期也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田园诗人群体,其中包括杨万里、范成大等,他们的作品都对当时的乡村风貌做了细致的描绘。浙江一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多地都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如嘉兴市的西塘古镇、杭州市的西溪等。
在近代中国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浙江省成为战略要地,历史文化村镇增加了“革命老区”“红色基地”等数字地标。例如,著名的嘉兴南湖红船、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等。踏入这些红色圣地,可以重温历史,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缅怀那些英勇牺牲的伟大烈士。
基于时空分异规律的乡村历史文化传播建议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打造乡村历史文化空间
空间是传统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而是媒介传播环境中的材料和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就是因为有媒介的存在。在智能时代,打造能够深入体验乡村历史文化的沉浸式空间无疑是增强乡村文化传播力的关键。
以乡村基础地理信息为地图地板,将多源异构的文旅特色数据整合成多种“专题”图层,绘制基于地理位置感知和文旅资源实时展示的数字孪生地图。基于此,用户能够通过云平台进入任一集成在数字孪生地图上的乡村古镇景点,进行“云游览”。数字孪生地图可以真实反映乡村古镇的文化元素,将乡村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出来。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基于乡村古镇的真实场景开发数字孪生互动游戏,将乡村古镇的地理环境、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等开发成具有互动娱乐特点的内容。
数字媒介赋能乡村非遗活态传承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介的形态日益丰富,并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图谱,深化数据之间的关系。其开通的“非遗GO”小程序设置有舌尖非遗、乐游非遗、乐约非遗等栏目,成为人们了解浙江非遗的重要线上平台。数字媒介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构建了完善的传播体系。
多主体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1亿人。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成本的降低使得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渐缩小。2021年,字节跳动公益与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村落守护人”计划,邀请抖音达人以古村风貌、美食民俗等为主要创作内容,推广古村落文化,推动古村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从非洲乌干达嫁到丽水农村多年的“rose”出现在大众视野中。“rose”的短视频内容主要为中国乡村美食的制作过程,同时融入家庭、邻里生活的小故事,将平凡温馨的乡村生活展现在大众面前,以他者的身份反映浙江农村的真实面貌,更具感染力。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媒體,已成为乡村居民获取信息、获得营收的重要途径。一系列乡村新媒体作品催生了新的视觉和消费逻辑,加快了农产品创意营销和农村资源转化速度,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同时也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浙江省500个历史文化村镇的位置信息和数字地标,总结梳理了它们的空间地理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发现浙江省的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在全国居前列,且呈现出不同区域差异聚集分布的特点。基于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的时空分异规律,依托数字媒介技术从不同角度,多场景、多主体地传播浙江省乡村文化,可以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文旅融合支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基于“一码一图一网”(QDI)的乡村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21C03138。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