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4-04-05李美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资双创

李美莹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而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不仅可以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1 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双创”师资质量难以保障

目前,国内在“双创”师资队伍培育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部分高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具有“双创”学历的教师均为国外留学生。“双创”教育专业不作为学历专业,大多数为辅助专业或第二培训学历,这导致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导致教师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学习和训练。其次,部分高校教师难以获得全面系统的培养,现阶段的师资培养往往只是零散地开展一些短期的培训或研修活动。这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持续性学习,难以跟随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提升自己[1]。再次,社会层面的“双创”培育机构和平台还存在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缺少行业认证,导致教师拿到的“双创”证书缺乏含金量[2]。最后,“双创”师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控系统,使得师资培养的效果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改进。

1.2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部分高校主要通过设立学术导师制度指导学生提升“双创”能力,这种单一的师资结构限制了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也导致了教学资源和实践指导单一化的问题[3]。师资队伍中缺乏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充分融合不同学科的优势,限制了学生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广泛的人脉资源,然而这样的导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创业是实践性强的活动,缺乏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导致学生难以获得专业的实战指导,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理论层面[4]。

1.3 师资“双创”热情不高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激励政策不同,相关政策不明确不具体。首先,一些学校在师资激励方面更注重学术研究的产出和成果,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激励政策,限制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动力,也限制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5]。其次,尽管一些高校制定了激励政策,但缺乏具体可行的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6]。最后,部分高校倾向于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对于“双创”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认知不足,这使得学校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积极性[7]。激励机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不高[8]。

2 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2.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为了解决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首先,高校需要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引进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加入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知识背景,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因此,高校可建立与企业、创业社区等的合作机制,吸引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专业投资者等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创新创业教育[9]。其次,高校需要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由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协同合作。高校需要建立培养和选拔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的机制,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最后,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建立与企业、创业孵化器等实践平台的合作机制,让教师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10]。教师可以参与实践项目、担任创业导师,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

2.2 优化师资培养机制

为了完善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首先,需要建立规范的师资培养体系,确保师资培养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培训计划。制定细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环节,对教师在教学技能、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养。通过系统化的培养,使教师能够具备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跨学科专业背景。其次,高校需要建立长效的师资培养机制,确保教师能够持续地接受培训和研修。通过定期的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并跟上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化[11]。再次,高校需要建设专业的师资培养机构和平台,为师资培养提供资源支持和交流合作的平台,设立师资培养机构或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最后,高校需要强化师资培养的评估和监控机制,确保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高校建立有效的师资培养评估体系,包括教学评估、培训成果评估等方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2.3 健全师资激励机制

为了健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激励政策。建立明确的师资激励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并设立相应的激励标准和奖励机制。通过激励政策,能够鼓励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2]。其次,高校需要制定平衡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除了重视学术研究的产出和成果外,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贡献和实践成果。通过评估教师在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其相应的奖励。此外,高校需要设立具体的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奖励和表彰制度,评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最后,高校需要提升师资激励的灵活性和差异化。例如,通过师资成长计划,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13]。

2.4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为了解决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学校文化与创新创业的匹配度,推动学校文化的转变,使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匹配。学校应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尊重实践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创业讲座和座谈会等形式,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14]。其次,高校需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合作网络等。这些资源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再次,高校还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展示活动、讲座和研讨会,向教师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同时与企业、创业者和投资者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教师与外部创新创业资源合作。最后,高校需要建立典型案例和成功导师的示范效应,引入成功的创业导师,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发现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师资培养机制不完善、师资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科技创新的推动提供有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资双创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双新双创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