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与审美自信

2024-04-05杨文静

文化产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营造空间文化

杨文静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新”表现在理念、形态、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与技术等方面,而场景营造之“新”正是建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所追求的理念之“新”和形态之“新”。现探讨如何通过场景营造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学特征,形成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生活范式和文化价值观,以增强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审美自信心。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场景营造与审美自信的关系,以期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述

公共文化空间的定义与类型

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文化空间”这一概念,它指的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将“空间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实体。城市通过生产空间、居住空间和娱乐休闲空间的结构变化,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由一系列空间体裁和文化休闲活动按照一定规则有机组成,大致分为以下五种类别:一是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代表的城市文化记忆体裁;二是以剧场、户外广场、咖啡厅、酒吧、体育场馆为代表的城市交往空间;三是以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名人故居、街道景观为代表的城市景观体裁;四是以书店、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艺术家工作室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空间;五是以民俗活动、大型庆典活动、中外艺术交流活动和戏剧、曲艺活动为代表的文化活动体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征与价值

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为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明确提出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文化广场、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空间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如今,文化空间不仅是文化交流和创意展示的场所,也是促进社会共融、展现当地居民精神面貌与审美偏好的重要平台。因此,因地制宜地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个体在公共文化空间中获得的满足感,即文化空间获得感,涵盖了从单纯认知空间布局到感知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再到从空间中获取文化和精神滋养的全过程。民众文化空间获得感的持续增强既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2023年,全国已建成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达3万多个,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较少,西部地区最少。各地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其中既有从零开始的全新建设,也有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嵌入既有建筑、融合多种功能进行场馆综合利用的,更有通过创意改造,对场馆进行提档升级建成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获得文化认知和独特的文化体验,进而提升个人认知与归属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急需打造多样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的实践探索

场景营造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新芝加哥学派认为,不同的场景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居住模式、政治活动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与地区的发展。不同场景所展现出的特定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内容,能够反映出市民的文化艺术观念、消费与娱乐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对城市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场景理论不再局限于城市,也同样适用于乡村地区。此外,对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议题,场景理论亦适用。场景理论能够较为广泛地覆盖不同事项背后的文化特点,进而阐释其文化消费特征,其不仅可以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理论范式,也可以应用于人文环境与消费场域中。场景营造重视生活文化设施与社区、人群协同和互动以及文化活动,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场景重新“书写”空间,将基础设施、邻里关系、人群活动和价值观念等元素构成能够任意组合的文化因子,从而传递场景的价值意义。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的策略与方法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应以当地历史为依托,立足于经济、文化资源,将当地居民作为文化主体进行充分考虑。在营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的过程中,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以创意为抓手,强调高度创意性空间的集聚,突出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提升视觉体验。二是以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与运用本土文化资源,以本土性表达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三是以服务为导向,量身打造服务性场景。通过高科技智慧服务设备,提升线上、线下服务体验,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四是以氛围营造为着力点,打造高格调、高品质、高审美的文化荟萃、艺术表达和休闲体验等多位一体的复合场景,在物质“造景”上下功夫,在精神层面“产意”。

审美自信的培养与提升

审美自信的内涵与意义

“审美”源自希腊语,本意为“感官的感知”以及“感觉和知觉”。后现象学认为,我们在当代世界中“可感觉到的东西”已不再是仅仅为身体或主体所独有,而是获得了一种“经验的记录者”的文化角色,因此审美也就超越了个体追求愉悦的精神范畴,而成为“意义”和“有意义的生活”得以形成的核心文化机制。在机械复制时代,文化与艺术成为大众的产物,并对大众起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大眾的日常生活逐渐审美化,审美过程与消费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要想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先树立“审美自信”。提升审美自信就是提升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当前,国潮之风盛行,年轻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大提升。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应“借势而为”,打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公共文化空间,增强民众审美自信与文化自信。

审美自信的培养路径

首先,加强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自信的关键。通过审美教育,促进人们享受美,以达到净化心灵、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其次,提高审美意识是培养审美自信的思想关键。将接受到的审美教育内容与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进行欣赏,主动分析其美感特征,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最后,营造审美环境是培养审美自信的现实关键。以公共文化空间为主阵地,全面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审美品位的文化场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建筑空间、氛围营造、文化活动与互动体验等相结合,为民众提供富有艺术性和吸引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尽显“国风”特色,彰显审美品位,增强审美自信。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与审美自信的互动关系

场景营造与审美自信的内在联系

只有空间化的文化才是具体的文化。文化与空间的关联形成了文化认同,大众将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文化空间的符号表征相结合,建立起个人身份与族群身份的历史性和共时性的连接,并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上的归属感。

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应充分展现其文化符号表征,体现兼具历史性与共时性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品位,集中展现公众高度认同的文化精华与审美偏好,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自信心。

场景营造对提升审美自信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从本质上来讲,文化自信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以及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肯定。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人们可以在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感受和欣赏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创造美的能力。

从空间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空间场景营造”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主体可以通过象征性符号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外,还重视心理需求的满足。

审美自信在场景营造中的指导作用

费瑟斯通对消费社会的整体观察和社会思考发现,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动态的审美实践,将人类的现实处境置于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思考人类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以及审美价值。这种审美实践关注大众日常生活的质量,还原人的自由,展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人性关怀。

激发审美自信不仅可以增强大众的民族自豪感,更能坚定大众的文化自信,从而传递文化理念,构建文化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明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审美偏好出发,以大众共同认同的审美倾向为指导来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进行场景营造,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气氛美学理论指出,空间内的艺术作品不只是人们远观的他人作品,而是可以沉浸式体验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更重要的是气氛,而不是作品本身。气氛是美学的关键词,它可以影响观众的精神状态和行动,让观众沉浸其中。观众沉浸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所营造的中华民族审美意境中,流连于中式美学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得当能够促进审美自信的提升。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场景营造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空间表达,观众在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情感连接,从而产生共鸣,继而形成一个动态空间的场景流,这个场景流反作用于观众的行为,使得观众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文化场景中的文化艺术再生产者。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偏好受审美自信的影响。空间场景是文化场景流的再现,空间中的互动事件和情感连接形成了更加情境化、动态化的场景,空间中所产生的价值认同是场景与观众基于互动与理解所产生的价值认同。空间审美受到审美作用的影响,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范式源自观众的审美偏好。打造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与生活相融合,将其中蕴含的美学精神进行集中展现,是十分必要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视域下的审美自信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為民族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偏好展现出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美学精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偏好。

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梳理民族文化资源,以大众审美偏好为指导,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营造空间文化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营造方寸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