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地理学视域下广西电视剧的文化景观与发展路径

2024-04-05吴姗珊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1期
关键词:广西文化

吴姗珊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1 广西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本文所研究的广西电视剧是指由广西有关机构独资或参与投资拍摄制作的电视剧,而且是已经通过审查获得播放许可证,具有版权、播放权且已经播出的电视剧。这类片子扎根本土文化,旨在通过形象化的视听手段刻画出广西的地域景观和历史人文风貌,表现广西人的开放性格、爱国精神及广西的乡土民风民情,在风格呈现和价值传达上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1.1 1979—1992年,由单本剧时代到确立电视剧美学

1979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建议所有有能力的地方电视台都投身电视剧制作,广西电视台响应该建议,敢为人先推出了首部单本剧《百鸟鸣春》。从1979年广西电视剧诞生至1984年推出4集电视剧《鸳鸯宝石》,其间广西电视台共出品了十余部电视剧。除4集的《翠竹青青》、2集的《雨霁》外,《百鸟鸣春》《望海情牵》《小勇为什么长胡子》等12部电视剧都是单本剧,这一时期基本可以概括为广西电视剧的单本剧时代。

单本剧的时长与电影时长相当,且单本剧大多运用电影美学的拍摄手法,借鉴电影符号编码,广西电视剧的单本剧时代也是电视剧运用电影美学进行创作的时期。受显像管限制,电视剧情节都是在小屏幕中完成,不可能做到像电影那样使用远景、大远景镜头拍摄大场面、大景物,所以电视剧主要运用较为单一的近景、特写镜头,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1985年,4集电视连续剧《唢呐,在金风里吹响》获中南地区首届“金帆奖”连续剧三等奖;1986年,10集电视连续剧《石达开》产出,次年8集电视连续剧《死囚》亮相,这些电视连续剧的相继播出,为广西电视剧彻底告别单本剧时代推波助澜,广西电视剧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1984年开始,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呈直线增长,1984年电视剧年产量为740部[1]。广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平均每年生产两部以上电视剧。20世纪广西电视剧创作的高峰是在1990年至1992年,在这期间出品了69部电视剧,共140集。其中,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了29部电视剧,共72集,在全国生产电视剧的电影制片厂中仅次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名列第二[2]。此时制作单位也有新鲜血液加入,如桂林电视台、柳州电视台、广西音像馆等制作单位强势加盟,并且贡献了一系列剧作,使广西电视剧创作队伍实力大增。

1.2 1993—1999年,商业化程度加深,面临转型

电视剧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之后重新起步,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广西电视剧制作进入转型期,首先由于这一时期影视政策开放,各大影视制作公司涌入电视剧制作市场,以国营影视制作机构为主的格局开始发生改变。比如,1997年的广西首部电视动画片《神脑聪仔》,便是由接力出版社和广西金凤凰音像出版社联手推出的。

20世纪90年代,“制播分离”概念开始进入广电系统。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一些电台、电视台逐渐进行不同形式的制播分离探索[3]。这一时期广西电视剧从“自产自销、制播一体”的生产模式,转为以收视率为标准的“弱化生产、以购代制”生产模式。比起自己制作,电视台更愿意购买备受观众喜爱的“爆款”剧。1997年,彭琦担任广西电视台副台长,分管电视文艺创作与生产,探索出了一条“以投代购”的生产模式[4]。广西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参与投资较多而不参与整个制作流程,缺少实际锻炼的机会,进而导致短期内无法建立优秀的主创团队,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肯定的是,广西电视剧在融资困难、影视市场受到其他区外电视剧挤压的同时,仍然能生产出印上广西标签、反映广西现实的电视剧,包括聚焦社会改革、广西剿匪的《大围剿》,坚守山区致力于脱贫的《芒果园里的笑声》,讲述了当代青年内心救赎的《港湾》等一系列作品,为之后21世纪广西电视剧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1.3 2000—2018年,21世纪的繁荣和寻求创新

进入21世纪后,广西电视剧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除了《我和小东》《何方礼》《红岸——邓小平在1929》《虎将李明瑞》等多部短篇及中篇电视剧,还出品了《肥猫寻亲记》《别无选择》等14部近两百集长篇电视剧。这一时期广西电视剧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电视剧的数量及集数上,还体现在业内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上。《苦楝树开花的季节》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骏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等电视剧大奖,《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广西电视剧的发展终于进入一段时间的繁荣期。

广西电视剧也在寻求创新,《风光大嫁》《烟花易冷》等电视剧均改编自较为热门的小说,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年轻观众的遥控器。同时,也尝试推出《绝战》《兵变1929》等革命战争剧,试图抓住家中年长者的遥控器,这一系列创新的尝试在当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1.4 2019年至今,寻求发展新机遇

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加大了对国内电视剧的审批力度,推出“2018—2022重点电视剧选题”,广西响应号召,将创作激情投入到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中。

现实题材的献礼剧《北部湾人家》聚焦人物个体命运,展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革命战争剧《追风行动》以“细菌战”为题材,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所拍摄的《沧海丝路》获得了广西“五个一工程”奖和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政策为广西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 广西电视剧影像建构中的广西地域文化

媒介地理学认为,地形地势、经济结构、文化涵养等特定的地域景观亦产生了独有的媒介样态。对媒介地理的关注,始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种种关系,以及文化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5]。广西电视剧从1979年开始,创作始终根植于现实生活,是对广西地域文化的一种影像再现。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主流文化呈现积极主动的接受态度。广西作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在广西电视剧中呈现为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为影视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树立、主题观念的塑造提供了精神内核。

2.1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织

单本剧时期的广西电视剧主要由精英文化主导。例如,《百鸟鸣春》摆脱了电视直播的局限,以电影美学为参照,真正实现了电视剧时空叙事的自由,与草创期的国产电视剧相比有了历史性的发展。同时,除了追求大众文化的娱乐目的与主流文化的宣传效果,还力图探索更深层的问题。例如,《百鸟鸣春》将个人生活与时代变革结合在一起,主人公黄百灵是一位知识青年,但是因为母亲邓琼而无缘艺术人生,揭露了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精英文化主导的启蒙和反思开始退潮,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悄然兴起。与上一阶段知识分子的高歌猛进不同,这一阶段精英文化逐渐让位于通俗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与上一时期针砭时弊、充满改革开放时代气息的电视剧表达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广西电视剧更多地聚焦于平民生活,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生活中小人物的复杂性格,脸谱式非黑即白的好人或坏人形象虽然没有消失但正在逐渐退场。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观众对于充满娱乐性的电视剧需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后,大众文化对广西电视剧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为获得观众认同,广西电视剧创作主体不断挖掘观众感兴趣的题材,比如聚焦大学生群体生活状态的《大学生宿舍》《故乡的云》等,以及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风光大嫁》《你和我的倾城时光》等。

2.2 建构英雄影像的红色文化

广西14个地级市中11个市记载了红色革命历史,在空间上形成了百色市、桂林市、梧州市为三角,相互延伸的广西红色文化富集区[6]。广西革命历史剧取材于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对越自卫反击战、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桂林保卫战等。创作的基本原则是从真人真事出发,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21世纪到来之前,广西出品的革命历史剧包括《风雨桂林城》《风雨桂东南》《大围剿》等,采取“英雄叙事模式”塑造了具有崇高精神的一系列英雄形象。其中《风雨桂林城》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以解放桂林为叙事的历史背景,从儿童的主观视角回顾了1949年桂林解放之前,小英等儿童与地下党人配合盗取桂林市区城防地图,为解放桂林提供帮助的革命斗争故事。该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三年间,每年暑假《风雨桂林城》都作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国产优秀电视剧再度展播。21世纪后的广西的革命历史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提升,以还原历史事件为主,包括《桂北剿匪记》《英雄虎胆》《海鲨一号》《红七军》《瑶山大剿匪》《绝战》《兵变1929》《战昆仑》《觉醒》等,以及以英雄人物传记为主的《红岸——邓小平1929》《虎将李明瑞》等。

广西革命历史剧不仅有对革命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聚焦战争中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更加关注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原型塑造。并且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改编,融入青春成长、亲情爱情等元素,迎合了观众的期待。比如,《暗战危城》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塑造了保家卫国、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形象,同时也在战争、感情等元素的刻画下,细腻展现了个人成长,情节环环相扣,剧情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饱满。

2.3 少数民族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与发展中创造、积累了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边缘性、多样性、独特性、包容性等特点,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以大众普遍接受的传播符码进行文化传播,便于观众接收并破译这些符码。广西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民族文化符号呈现消亡态势,广西电视剧承担起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任,力图通过文化符号的影像表达展现广西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京族独弦琴曾经在2002年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征服了世界听众,其不仅是京族表达敬意的重要祭祀乐器,也是京族人民抒发感情的重要媒介,是京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初涉尘世》以独弦琴演奏为背景音乐,描绘京族同胞的生活图景,也是京族孩子阿亮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抒发的工具,能够让观众迅速产生共情的同时,也对独弦琴及京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边贸女人》中的主角“五朵金花”所穿的壮族传统服饰,也在剧中成为丰富的表意主体。《故乡的独弦琴》中“换木屐”的习俗及《潘曼》中的仫佬族的节日仪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仪式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除了具有祈福消灾等功能,还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广西电视剧更是将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动画片的创作中,将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融入“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中,包括“三月三”等民族节日、“人熊婆”等民族传说、各民族服饰等,满足儿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增加民族认同感。

3 广西电视剧的未来发展方向

电视剧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反映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构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重要一环,广西电视剧中丰富的红色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祖国南疆边境特色等,与构建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相结合,为重构广西文化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样本。

广西电视剧创作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改进空间。以广西电视剧为媒介对广西地域文化进行影像建构,需要根据广西的文化形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广西电视剧的创作水平,生产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制作公司和投资方也应加强对剧本的把关,确保剧本质量的提升,将地域文化与影像叙事更好融合,打造既有广西地域特点又适宜广泛传播的优质作品。另外,加强宣传推广对于提高广西电视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广西电视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挖掘本土优秀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广西文化
文化与人
壮美广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