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IP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2024-04-05丁凤蕾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1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丁凤蕾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概念自1983年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颇为丰富。媒介融合背景下,终端、内容等深度融合,电影的传播终端由影院银幕拓展到手机、电脑等,电影观众由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二次创作,电影叙事来源从舞台剧扩展到小说、动漫、小品等多重类型。IP(Intellectual Property,指知识产权或智慧财产,包括具有商标、著作权及设计权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电影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诞生,中国IP电影也在2014年之后出现了热潮。彭侃认为,“IP改编电影就是以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完成的电影”[1]。叙事研究是电影研究的重要领域,跨媒介叙事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IP电影叙事的显著特征。本文以国产IP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IP电影的叙事策略,挖掘中国IP电影的叙事魅力。

艾媒网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运行状况及2020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亿元票房位居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榜首,并在2019年票房前10名的国产电影中豆瓣评分最高[2]。在以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营销策略、动画审美特色和成功经验是主要的切入点。媒介融合背景下,多种类型的播放终端与大数据技术协助IP电影的传播,互文性文本联通了IP电影的故事世界,受众的参与性增强、互动形式多样。来源于中国经典神话故事的IP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将历史小说文本转化为视听语言,构建起了全新的故事世界,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1 打造鲜明符号,塑造经典人物

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的跨媒介叙事概念,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以《黑客帝国》为个案,对此进行了阐述,即“横跨多个媒体平台展开的故事,其中每一种媒体都对我们理解故事世界有独特的贡献,与基于原始文本和辅助产品的模式相比,它是系列产品发展更为综合的一种方式”[3]。由此可见,跨媒介叙事是创作者挖掘同一故事多媒介特色的叙事方式。

从上文所述概念来看,跨媒介叙事的基础是多媒介所根植的同一故事世界。而多媒介阐述同一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优势,受众对于IP电影所涉及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以经典人物为原型的IP电影创作需要选取具有一定观众认知度的人物。哪吒IP先后经过了口语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时代,相继出现过民间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电影《哪吒闹海》和动画《哪吒传奇》等作品。长时间跨度的人物塑造和多媒介叙事的前提下,观众对哪吒双丸子发型、脚踏风火轮、身缠混天绫和手拿乾坤圈的人物形象,反叛的性格,以及对哪吒父亲李靖等相关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导演在此基础上进行IP电影叙事改编,受众可以迅速识别经典人物,容易理解改编后的故事世界并获得沉浸式的叙事体验。

经典人物的个性化外形特征确立后,电影主创团队继续挖掘其内在性格特征,并在叙事主题下赋予人物新的生命力,塑造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哪吒形象。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物设置上,一方面,哪吒具有“魔童”的符号色彩,哪吒会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法陪伴而顶撞,会因被陈塘关百姓喊“妖怪”而不满发怒,能理解“魔童”命运的劫难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哪吒具有善良顽强的品格,会从怪物手中救下陈塘关无辜的小女孩,也会在劫难降临时顽强抵抗。“魔童”哪吒打破了平面化和扁平化的人物形象,立体化的经典人物也更能为当代受众所接受。

经典IP人物哪吒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不仅能够让观众快速识别并进入新的故事,也体现出悠久历史里中国人一如既往的积极进取与顽强抗争精神。《哪吒之魔童降世》没有将历史封建背景、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进行铺垫介绍,而是直接将魔丸附身的哪吒命运摆在观众眼前,因为人类普遍的命运抗争主题更能为观众所接受。与此同时,经典人物形象的再创作也能够成为鲜明的电影符号,上映后也能产生爆炸式传播效果。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和上映初期,制作方在微博上发起“最重黑眼圈大赛”“第一届画头像大赛”“扎一个哪吒头”“表情包大赛”“藕霸涂鸦大赛”等,通过哪吒人物形象符号吸引网友参与和互动。发掘IP电影鲜明的人物符号外形及内核特征,能拉近IP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 创作新式情节,满足观众需求

腾讯的前副总裁程武在访谈中将IP的实质解读为,“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的情感承载,或者说在创意产业里,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需求”[4]。IP产品内容是用户需求的反映,根植于互联网背景的IP电影就需要满足观众的需求。IP电影在情节创作上,一方面需要设置当前时代观众能够适应的情节节奏,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设置共鸣性强的叙事情节,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

从情节结构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采用的是起承转合四幕式结构,包含戏剧冲突与转折,符合当前观众的观影需求。影片围绕着魔丸附体与哪吒出生、灵珠被调换,哪吒练仙术、救人被误解,天劫降临、改命成功三部分展开。因灵珠被调换,哪吒作为“魔童”出生,哪吒命运将何去何从?电影开场就调动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在与父母顶撞、不被百姓认可、与敖丙相识共同营救女童的过程中,哪吒成长至三岁,在生日宴上转折出现。欢庆之时,忽而天雷降临,打斗较量也开始了,这正是影片的高潮。最后,哪吒冲破命运定式,故事结束。紧密的情节设置和叙事节奏,符合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传播下观众的观影习惯,更有利于影片的叙事表达。

IP电影的叙事成功不仅源于对互联网时代观众需求的把握,也源自创作者的换位思考。导演饺子回顾自己的创作时表示,其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动作、玄幻元素都加入了叙事情节中[5]。江山社稷图中,太乙真人和哪吒、申公豹和敖丙这两对师徒争抢道具,不断产生“乌龙”的效果,这一情节给紧张的打斗气氛增添了喜剧色彩。在从妖怪手中救下小女孩以及哪吒和敖丙在陈塘关对决的情节中,人物动作一气呵成,也让观众有着高质量的观影体验。仙界、妖界、人间共存的故事背景,灵珠转世的开场,魔童降世的命运走向,都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哪吒之魔童降世》融合多种符合观众需求的叙事情节,给予观众丰富的叙事体验。

电影去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血腥暴力情节,加入了哪吒与敖丙的友情线、哪吒与太乙真人的师徒线、哪吒与陈塘关百姓的社会关系线。李靖为保留儿子性命使用换命符,哪吒在被误解和被孤立的环境下与敖丙交友,师父太乙真人冲进天雷阵与哪吒共同渡劫……亲情的无私、友情的真挚、师生情的纯粹,多重情感能很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3 构建现代叙事观,折射时代心理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IP电影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作为网民主要人群的青年成为IP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在生活压力之下,一些青年人尝试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心绪放松和情感认同。IP电影叙事内容和主题反映出时代文化特征,并作用于观众群体。青年群体偏爱的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略有不同,具有一定的“叛逆”倾向。《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反叛少年形象,台词“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我命由我不由天”等符合青年一代的思维,能够引起青年群体的认同,构建了现代化的故事叙事观。

在心理层面契合青年特点之外,IP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和行为也能给青年观众提供思路和启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反派,也没有绝对的人物二元对立,分别被灵珠和魔丸附身的敖丙和哪吒也并非纯粹的善人与恶人。在影片中,偏见贯穿始终,不同人物面对偏见作出了不同选择。敖丙虽及时送还乾坤圈,拯救陈塘关百姓,但当妖族身份暴露,却不为百姓接受时,他的选择是消灭偏见声音的发出者——百姓。勤勉修炼的申公豹因豹子精的身份不能位列仙班,他选择刺激哪吒释放魔性引发大战,让徒弟敖丙趁机出现拯救百姓,那么他便可以因此而立功,并改变原始的妖族身份而成仙。但结果表明,敖丙和申公豹的选择和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偏见,未能触及问题根源。

哪吒在面对无数次被认为是“妖怪”的社会偏见时,一心修炼仙术,渴望通过斩妖除魔获得百姓喜爱,但在一次次误会加深的过程中,哪吒误会父亲只是为了让他安心修炼以保护百姓而隐瞒他的真实身份,之后被申公豹教唆解开了乾坤圈的封印,被魔性所侵。但在得知父亲使用换命符挽救自己,母亲自他出生便从未放弃希望后,哪吒选择保护父母,直面天劫和命运,再次解除乾坤圈的封印,控制乾坤圈的力量保持原有的意识,并拯救了陈塘关百姓,最后被百姓认可。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人们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但面对偏见,并非就要隐藏真实的自己和个性,更不能通过“所谓的努力”走向掌握偏见话语权的主导方。面对自身与他人的不同,面对周围不一致的声音,不因他人的反对声音而消极避世,勇敢直面差异和偏见,这正是青年应有的态度。李靖也在哪吒三岁生日之时对他说:“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4 观众二次创作,深化内容价值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创作者采取了新型的叙事策略,电影观众也由电影诞生时的被动观看走向了主动参与二次创作的道路。IP电影为观众构筑身份和文化认同提供了契机,受众可以根据自身在跨媒介叙事中参与的形式,进入同一媒介环境并促成相应的“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参与式文化中,观众积极性得以调动,在观众参与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的叙事理念进一步得到传达,IP电影的叙事主题和价值更为深化。

参与式文化是基于Web 2.0时代的网络文化,主体是全体网民。参与式文化的形式表现为网民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6]。我国的IP电影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受众基础,如众多粉丝在豆瓣中成立电影同名小组、在百度贴吧中建立同名贴吧、在微博中设立同名超话,基于共同电影叙事文本和观影兴趣的观众均可进入网络平台分享电影相关信息,探讨角色形象、主题叙事架构,这都有助于深化对哪吒人物和影片主题的理解。参与式文化是IP电影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IP电影粉丝也曾围绕IP系列电影设立专门网站进行故事探讨,如专门交流漫威电影叙事世界的网站、《哈利·波特》粉丝创立的网站“预言家日报”(与电影中魔法世界的报纸同名)。

媒介融合背景下,观众二次创作的平台更为多样,叙事传达的空间更为广阔。在IP电影叙事内容的传播过程中,上映前,观众依照认知和电影物料进行情节预测;上映后,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IP电影二次创作中,同为视听语言呈现形式的短视频也成为主流。这种二次创作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符合基调的背景音乐辅助的IP电影人物高光镜头或经典台词混合剪辑;第二种是IP电影人物和剧情解说;第三种是观众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新叙事,如人物配对剪辑。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二次创作为例,有观众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中将不同IP电影中的齐天大圣、哪吒、姜子牙三个具有抗争精神的人物剪辑在一起,“愿天下,再无不公”的主题得以凸显,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也加深了其他观众对于影片的认识。

在短视频之外,文字和图片也是IP电影二次创作的形式。文字形式的二次创作多以同人文的形式出现。图片形式的二次创作,一方面是在IP电影人物原始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另一方面是对哪吒等电影人物进行重新绘制。在观众主动进行二次创作的同时,电影制作方也在官方微博中发布表情包大赛,观众截取哪吒经典表情进行配文解读并在社交平台中分享传播,扩大了二次创作的传播范围。在多元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中,观众的二次创作在实现IP电影的多元形式传播和深度叙事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文化自信,IP电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产业创作体系依然有完善空间。《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IP电影叙事策略方面有一定借鉴价值。在坚持IP电影叙事策略的基础上,IP电影创作者需要继续遵循电影媒介的叙事规律,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打造高质量IP电影,形成IP电影矩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