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主持类课程教学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4-04-05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科策划主持人

金 叶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当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演变,我国的传媒形态和整体格局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积极转型升级,台网融合全面推进,社交媒体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共同形塑着新型智媒传播的生态体系。其中,曾经在传统广电媒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正经历着身份角色、职责功能、风格理念等的转变。因此,播音主持的作用场域、审美取向、传播机制都面临着结构化转型。这些新挑战也呼唤着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多层面进行适应性调整,力求开拓融媒体语境中播音主持教学的新方向。

此外,自从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主张,“新文科建设”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作为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1],“新文科建设”将会给播音主持教学尤其是主持类课程带来怎样的新启发?提供怎样的新机遇?主持类课程教学创新有哪些新路径?未来会有哪些新趋势?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1 新文科建设的内核与意义

约翰·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曾提到:“高等教育的界限埋嵌在历史发展中。”[2]所以,新文科教育的特质也是体现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的。如今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的时代,正如波德莱尔所界定的现代生活的特性——短暂性、瞬间性和偶然性,“加速”“碎片”“流动”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逻辑[3]。人们一方面渴望永恒人性的回归和找寻,另一方面又深陷知识的个体化、功利化和无序化的泥淖中。与此同时,追求价值理性的文科教育也遭受了工具理性的不断侵袭,日益凸显了其满足实用知识生产的教育功能。面对这样的思想困局,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科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认识其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全球化视野中,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明;当科学和人文开启了深入对话,如何对科技发展保持深省,尤其是思考科技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深层变革带来的诸多可能,这些都是新文科教育需要积极回应的时代之问。

自此,不难发现,文科课堂和课程建设可以说是新文科教育的主阵地,需要突破传统的知识界限、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的约束。具体而言,课程创新要实现跨学科的内容融合;走出被局限的课堂时空,体验生活、一线实践……形成学校、社区、社会、行业乃至世界等共融共通的新格局;通过教学方法的订单式、组合式运用,激发学生“做先前还没有做过的事的潜力”,这就是汉娜·阿伦特的观点中所提出的,人的学习最终将指向行动,而“每个行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奇迹”[4]。学生由此能获得更大的内生动力,对社会、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和思考,并最终实现主体性的生成和解放。以上种种举措和路径,都为全媒体融合语境中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和主持类课程创新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方向。

2 融媒体时代主持类课程教学创新的缘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耦合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人工智能语音、虚拟主播的技术突破,与播音主持职业传统的专业价值形成了竞合之势。面对全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阔、更深入。在此核心精神的引领下,主持人或转型至短视频平台寻求意见领袖角色的回归,或以泛化的形态散落在各大数字平台持续直播。因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中,主持人展现了一种“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突破的实践”。也就是说,主持人正处在数字化生存的适应中,他们在坚守传统职业规范的前提下,也面临着对主持的“元话语的内涵、外延、边界和合法性”的重新界定和再度厘清[5]18。那么,在培养优秀行业人才的高校中,主持类课程的教学创新也势在必行。

3 主持类课程教学创新的新挑战

在播音主持教学体系中,主持类课程群的核心职能在于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的主持人节目策划与文案写作这门特色课程为例,该课程紧密结合媒体发展最新动态,通过主持人节目策划、文案写作和融媒创作,提升学生的融媒胜任力,旨在使学生最终成为“能说会写、艺文俱佳、政治素养高、融媒能力强”的优秀主持人。但随着媒体的转型迭代,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学团队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应着力于解决以下核心问题:

3.1 教学内容未能引领融媒未来,学生创作视野难拓展

原有的课程内容聚集于主持人策划和写作的现状,但关注当下最新语境,引领融媒体未来的规律和理论梳理的课程数量较少;学生刚进入主持创作阶段,策划和写作处于习惯性模仿的状态,创作视野也比较窄,创新创作如“无源之水”。

3.2 教学过程未能接轨融媒一线、学生策划文案难呈现

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渴望对接融媒一线,而传统的教学以练习为主,场域较为单一。此外,原有教学设计中,学生的策划和文案只落实到文字层面,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转化和呈现,专业反馈不及时,与融媒体平台对接不紧密,学生的获得感比较低。

3.3 教学评价未能凸显融媒特质,学生高阶能力难考查

原有评价中以闭卷的书面考试和模拟情境下的文本写作为主,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融媒知识迁移情况和媒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尤其对于策划和写作的原创能力难以真实衡量。

3.4 课程育人未能强化价值引领,学生内驱力难激发

融媒体主持人核心价值面临重构,大多数学生对融媒体语境下的策划与写作的定义和边界并不清晰。而且,原有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彰显,学生胜任融媒体主持的内驱力不足,正确的创作观较难建立。

4 课程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具体路径

针对以上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学团队不断开拓创新思路,最后受到了国际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和保罗·基尔希纳的“综合学习设计”(Complex Learning Design,原来通译为“复杂学习设计”)理论的启发。2002年,范梅里恩伯尔等关于“综合学习设计”的论文在国际教育技术权威刊物《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上发表,他们认为“综合学习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三大痼疾——学习任务分割化、学习内容碎片化和学习迁移悖论,以回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教育需求[6]3-8。“综合学习设计”理论注重真实问题的解决,聚焦现实任务的完成,以及迁移能力的提升等。基于此,教学团队逐步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

4.1 教学内容的重构

改变原有教学内容和资源只关注不同类型节目的策划与写作技巧,内容较松散、学理性偏弱的状况,进行了内容重组。教学团队紧密对接行业,以当下融媒体主持人的四大角色为核心,即策划者、串联者、表达者、融合者,重组了教学模块,使之环环相扣。

同时,也为融媒体主持人在节目策划和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导入了国内外前沿课题,如“建构主义视域下融媒体主持人的理论追溯与现实追问”“技术哲学视角下主持人策划与写作的再专业化”等。在课堂中,教师以专题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专业认同感,为策划写作和融媒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锐视角。这样的改革尝试,体现了新文科建设中展开“文化关联”“文化比较”和“文化自省”的努力,将相关知识镶嵌在人类整体的文化长河中,帮助学生形成更包容的文化认知心态,并构建起其自身的知识图谱。

4.2 教学过程的优化

受“综合学习设计”理论的启发,教学团队将一线行业中的真实任务作为学习和教学的直接驱动力,以便他们具备多种基本技能,更好地将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6]11-15。

教学团队在课堂上构建了“学—论—写—创—思”五步进阶式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项目为核心、以丰富资源为基础进行拓展。学生在在线课程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师生在线实时互动,共同完成文案改写和创意讨论等任务,以这样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空间。同时,学生在线下有序开展应用实践和创作产出,实现融会贯通,逐步提升了自身的高阶能力。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充分展现了新文科建设中“关联实践”“创新活动”的实施策略。

4.3 拓展教学空间

在教学情境的探索中,教学团队实现了课堂进企业、学生入一线。课程的实践平台中,国家级和省级广电媒体、社交网络平台、头部媒体公司同步开拓,目的在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融媒体策划、写作和创作能力。可以说,这样的探索满足了“认知负荷理论”的要求,是“用心想”“动手做”“情意场”(head, hands & heart,简称3H)的有效协同[7]。

4.4 教学评价的重组

教学团队对标行业一线的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过程性、结果导向、多向度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了“三凸显”。

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凸显了融媒策划、讨论互动等体现学生价值观的评价要素。

二是丰富结果导向评价内容,凸显了综合写作和创作等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情况的评价内容。

三是引入社会性评价,凸显了衡量学生人格养成的评价标准。

正如著名教育学者格特·比斯塔所说的:“我们最终重视的是测量到的东西,而不是测量我们重视的。”[8]创新后的课程评价方式体现了新文科教育的评价体系真正关注主体的成长,关心其个性化成长和创新性成长,学生完成行业真实任务等高阶能力也得到了考查。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以主持人节目策划与文案写作为代表的主持类课程,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高阶能力得到提升,由学生策划、撰写、创作的融媒体作品在国家级主持人大赛、专业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教学相长,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成果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特等奖等奖项。2020—2023年,主讲及团队教师受邀在30多个国内外教学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并被邀请到兄弟高校上示范课、作讲座,受到了好评。

5 新文科视野下主持类课程教学创新的未来展望

未来,技术持续发展,媒体深度融合已成必然之势,主持人语态的转变、主体平台的跨界、数字生存的升级……都是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继续大胆创新,积极回应融媒体时代的现实需求,将在视听媒体中构建社会风尚、实现价值引领、重塑审美本质作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动力、贯穿性线索和引领性力量”[6]17-18。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意味着内心秩序的建立、行为方式的分寸感和思考边界的拓展[9]。无论是人机交互、人机协同,抑或是人机融合、人机共生,“以‘建设性’话语消解焦虑与不安,以‘情感仪式’作为叙事策略来抚慰心灵”,是主持人不可替代的基本法则[5]20。

我国的“新文科教育”,正是在致力于通过将价值引入目标、将开放引入课堂、将跨界引入知识、将实践引入学习,努力创造一种直面复杂性挑战的知识生长空间和伦理建构场景,从而让大学的文科教育焕发出更多的真善美[10]。

当下,播音主持教学更应该从理念上尊重科学规律,转换教学目的,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做到“真知真行”。如此,学生才能够逐渐形成自身鲜明的语态样式,并朝着让“更多的主流声音进入网络主阵地”,实现“破圈”传播的目标并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文科策划主持人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