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05金佳林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实训

金佳林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紧缺,传媒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既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又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的“全媒化”应用型媒体人才,是值得思考、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内涵

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跨媒体应用能力,更应具有坚定的正确政治站位、伦理意识、创新批判思维等思想与能力。

1.1 坚定的正确政治站位,兼具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应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等,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等。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成为评价新闻传播从业者专业素养的关键标准,新闻传播从业者须坚持真实性的报道原则,保障新闻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新闻报道不仅应超越商业利益,还应关注社会问题,为公共利益服务。可以说,“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兼备伦理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是确保新闻传播行业在全媒体时代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1.2 具备完成高质高效传播工作的跨媒体技能

数字化时代,传播新技术与新媒介不断涌现,现代传媒产业链面临“新概念化”挑战。元宇宙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超速切入,给信息采集、数据解析、内容策划、内容制作、内容分发到传播扩散等多个环节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促使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转型。这便关系到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技能和能力。在数字媒介融合环境下,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理应具备的能力是:不仅能将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融为一体,更能运用AI来完成“采、写、编、拍、播”等多流程任务,胜任跨媒体平台、多传播渠道的报道传播工作。事实上,掌握跨媒体技能已成为培养“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一把钥匙”。

1.3 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多元文化新空间与国际传播新秩序下,对“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跨文化”交流具有双向互动性,在引入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因此,与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不仅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信息和想法,还要有效识别信息,这是“全媒化”传播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 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2.1 前沿媒介新技术融入性和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足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计正在逐步转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教育。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制作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媒体、社交媒体平台运用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同步的问题,部分高校的教育内容未能充分反映传媒产业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新技术,在“应用型品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不突出。

2.2 缺乏培育“全媒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实践平台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国家和党培养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媒化”的应用能力,还应具有“家国情怀”,并能讲好中国故事。以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虽然整体上正在逐步偏向应用实践,但部分高校难以与主流媒体、政府机构等单位建立校企合作联系,只能通过开展一些国际交流项目或邀请外国学者授课来增加对外交流。从实际的人才培养而言,如果缺乏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学生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初步掌握的应用技能难以得到实践锻炼,进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外交流和传播能力的真正提升[2]。

3 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当前,全媒体已经渗透到采编、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AI、5G、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以及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3]。为应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尝试“一体四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中心体:坚持“思政先行 德能并举”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过程

基于“思政先行 德能并举”的教育理念,新闻传播学下设专业的课程均可融入“思政元素”,全力做到课课有思政。比如:在专业基础课传播学概论中,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元素;在专业核心课新媒体短视频创作的实训过程中,可选择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地进行调研和采风,让学生实地了解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要内容,切身感悟在党领导下“和美乡村”的建设变化。另外,在专业选修课中,可设置如非遗传承传播实践、文旅融合传播实践等“二选一”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将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传授,从而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与素养,使之成为具有正确思想、文化内涵的传媒人才。

3.2 第一维:构建“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基底与实践能力

针对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实践”互融反哺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该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深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来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与技能的融合应用。深度化的理论学习不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实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4]。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必须更加注重实践、实训、实战的教学环节,通过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专业强化性训练帮助学生实现“全媒化”实践能力的提升。“理论+实践”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领媒体行业发展的“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为新时代媒体行业的发展贡献新鲜血液。

3.3 第二维: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复合能力

跨学科课程体系已成为传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视野和多元技能的“全媒化”应用传播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脱离不了“跨”的交叉融合。以“跨”为基点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不仅需要涵盖新闻传播学的传统领域,还应融合管理、艺术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以四川传媒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例,其所构建的“TTCO”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群、技术能力课程群、创新生产课程群、运营管理课程群为核心[5]。理论课程群中设置有艺术概要与欣赏、应用文写作等文科专业课程;技术能力课程群设有摄影基础、影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广播影视编导专业的技术性拍摄与后期处理课程;创新生产课程群则设有短片剧本创作、纪录片创作等电影学专业课程;运营管理课程群设有创业策划、文化创意产业等管理类专业课程。在“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下,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深入理解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也能熟悉掌握媒体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具有媒介融通、专业互补能力的“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显著意义。

3.4 第三维:构建“实验室+项目驱动”的实训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专业应用能力

“实验室+项目驱动”的实训模式是培养新时代“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策略之一,尤其是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成效。对于“实验室”的实训模式而言,可以安排学生在类似专业新闻机构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融合新闻制作。“项目驱动”的实践实训可以“教师课题”为依托,通过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项目当中,真正体验媒体内容项目的制作生产过程,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专业应用能力。该实训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而且通过实践中问题的解决,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水平。

3.5 第四维:搭建“行业合作+企业实习”的实习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支撑“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通力培养,搭建“行业合作+企业实习”的实训环境和实习通道也尤为重要。具体举措如下。第一,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以贴合市场需求和契合行业用人标准来定位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新闻单位、文化传媒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人才孵化空间、产教融合项目、导师挂职学习等多个方向展开战略合作,以满足“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比如,四川传媒学院的传播学专业与成都知名的文化传媒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项目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大大提升了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第二,搭建校内实训平台。此举措主要是将企业引入校内,采用“校企培训项目”或“应用人才研修班”来集中培训学生,使其达到诉求企业所需要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要求。比如,设置由校内与校外组成的“双导师”制,在实训平台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对业界前沿知识的理解情况会得到较大改善。“行业合作+企业实习”的环境通道模式对于桥接学术理论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新闻传播行业输送更合格的“全媒化”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针对传播技术与全媒体生态的快速演变,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急需转型升级。“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可作为当前地方新闻传播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与新定位,这将促使相关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向现代传媒产业需求对标,原来的培养体系和模式需要变革化重塑与优化。高校在面临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时,应当清晰地规划应用型新闻传播学科人才的培养方略,持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思政教育为基础,以应用技能为核心,通过校内外实训实践来培养具有正确思想性、复合性和国际化的“全媒化”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实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