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扶贫是宁夏反贫困实践的鲜明特色

2024-04-05牛国元陈海洋马媛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派员宁夏科技

牛国元 陈海洋 马媛媛 马 娟

(1.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2;2.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3.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4.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之根,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则是要尊重科技创新的规律,而科技创新的规律是在不断总结、梳理科技创新史的过程中发现的,编纂《宁夏科技扶贫志》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大量史料客观审视宁夏科技扶贫事业史,发现大量科技工作、许多科技人乃至全区科技事业的亮点都体现在科技扶贫中。科技扶贫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全面攻坚三个阶段,随着宁夏科技扶贫工具、模式及制度的不断创新演进,较为完备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得以形成,为宁夏扶贫开发提供了科技力量,为持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了积极贡献。

1 宁夏科技扶贫事业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1.1 探索起步阶段

科技扶贫是原国家科委于1986年面向贫困地区提出的一项重要反贫困战略举措。在众多扶贫方式中,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1986年起率先在大别山区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通过科技扶贫团和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第一线示范推广先进科学技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逆向流动,提升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中国科学院从1987年初就开始在辽宁努鲁儿虎山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同时也积极参加了宁夏南部山区、粤北山区、沂蒙山区、大别山区和湘西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2006年9月,科技部、商务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了“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启动会,就联合实施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达成联合行动协议。在该项目实施阶段,从全国15个省份选取30个县作为项目实施点,其中浙江、福建、广西、内蒙古、新疆、宁夏6个省区被定为先行启动科技特派员模式的试点省份,并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有选择地向全国推广[2]。2009年4月,科技部科技扶贫办公室在宁夏银川召开科技部科技扶贫工作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扶贫工作部署,提出重点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农村科技工作。2010年9月,科技部又在宁夏银川召开“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工作推进会”,这次会议上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宁夏模式”被确定为农村科技创业工作的亮点在全国推广,这为较长时期内宁夏科技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1.2 快速发展阶段

科技扶贫一直是宁夏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自2001年10月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以来,宁夏科技厅从科技扶贫入手,派工作队进驻西吉县吉强镇酸刺村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通过推广新型适用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提供资金支持等手段,使定点帮扶村的面貌得以明显改善[3]。2004年4月,为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经济贫困、文化滞后、观念保守陈旧等制约扶贫开发进程的社会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扶贫办和自治区科协联合开展脱贫攻坚科技服务行动,组织数百名科技专家深入贫困地区送政策、送技术,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并逐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2007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关于集中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中心平台的决定》,在全国较早启动实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2008年8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建立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得以印发,宁夏科技厅组织开展了信息科技特派员的认定工作,引导和支持信息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自主创业,通过实施“科技引领、产业富民”战略,宁夏科技扶贫工作者走出了信息化发展的新路子[4]。

1.3 全面攻坚阶段

2011年初,宁夏启动实施了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该工程是宁夏“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宁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工程。当年宁夏计划用5年时间,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思路,重点将宁夏中南部山区极度贫困的35万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近城镇的区域,然后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最终目标是要把宁夏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攻坚示范区,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5]。2011年9月,围绕35万生态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生态移民科技专项资金5 000万元,计划在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科技帮扶“四个全覆盖”工程,引领生态移民新村加快发展[6]。2012年4月,在研究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常委(扩大)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在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科研单位选派科技脱贫致富指导员,帮助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宁夏科技厅联合自治区多家部门第一时间从全区科研院所、高校、涉农事业单位及市县科技系统选拔100名科技人员,与100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7],该项工作是当时宁夏在非生态移民村实施的又一项重要科技惠民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开展科技扶贫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宁夏科技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底,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宁夏,正式宣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取得这一巨大成就的过程中,科技扶贫成为重要助推力量和鲜明特色。

2 科技扶贫成为宁夏反贫困实践特色的主要表现

2.1 注重战略部署,科技扶贫成为宁夏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早在20世纪90年代,《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就明确提出了针对西海固地区的“科技承包、科技培训、科技扶贫项目推动、科技扶贫示范”科技扶贫战略。《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提出“在制定扶贫计划、确定项目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推广和运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积极开展贫困乡村农业技术培训、优良品种推广、科技信息发布和科技示范活动,大力推进良种良法和适用技术向贫困农户辐射扩散,不断提高科技对扶贫开发的贡献率”。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针对西海固地区100万贫困人口的“分类施策、分类扶贫”脱贫致富措施。其中,对于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中的35万扶贫对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于65万具有就地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四到”工程,即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四到”工程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科技支撑内容[7]。

2.2 实施科技扶贫支撑专项,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成为科技扶贫的重要途径

在宁夏脱贫攻坚工作中,片区扶贫的重点已不再是解决“贫”,而是摆脱“穷”,即如何致富的问题。依靠科技开展产业扶贫是宁夏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百万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就地脱贫与移民新村致富产业存在“空白”的严峻现实,宁夏科技管理部门设立了“科技扶贫专项”,每年支持1 000万元经费,围绕种子繁育、农产品加工、节水农业、防沙治沙与生态建设、中药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基础建设等8大重点领域,实施以重点解决60项重大农业技术、攻克10项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30项农业综合配套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8613”农业科技工程。实施该工程的核心任务是支持100个贫困村加大马铃薯、西芹、草畜等特色产业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工程,使宁夏的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更新换代,蔬菜品种由过去的10余种发展到近百种,水产品由传统的4个品种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通过新技术、新品种在宁夏生态移民新村的示范推广,有效提高了宁夏扶贫产业的发展水平。

2.3 建立互动协作关系,深入开展对口帮扶成为科技扶贫的重要渠道

1996年5月,党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福建宁夏两省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福建沿海8个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市对口帮扶宁夏8个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协作关系建立以来,闽宁两省区通过“福建技术+宁夏转化”“福建市场+宁夏产品”“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等形式,推动闽宁科技扶贫协作从单向扶贫解困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商贸往来互利共赢,拓展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多领域全面合作的区域合作发展路径。闽宁双方陆续围绕菌草、马铃薯特色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草畜产业等引入企业以延伸产业链。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经福建省招商引资落地宁夏地区的产业项目达908个;截至2024年1月,闽宁产业园共引进落户企业10余家。闽宁两省区把福建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与宁夏贫困地区的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有机结合,有效带动了宁夏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2.4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成为科技扶贫的重要形式

信息闭塞是制约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宁夏建立了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有效地整合了宁夏农业信息资源,完成了宁夏兴农网平台建设,建立了网络远程可视系统,开发出宁夏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涉农企业数据库,完善了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开通了热线服务电话5050110,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交流、远程培训、热线咨询等服务。2010年,为进一步提升“农技110”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质量,按照自治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统一部署,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实施,开通了“12396”全区统一特服号码,建立了国家宁夏农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到2007年建成了一个具有上下联动、互为一体、传输方便的区、县(市)、乡三级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实现了宁夏特色农业产业生产管理的智能诊断。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信息服务站,村村通网络,实现了信息化在全区农村的全覆盖。农村信息化使得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宁夏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5 重视创业式扶贫,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成为联结科技与农户的重要桥梁

在宁夏组织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式扶贫,实现了科技与“一家一户”小生产的有效结合,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含量、组织化程度以及和市场的有效联动,在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仅就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来看,宁夏针对35万搬迁移民,共设立了234个移民点,每个移民点至少选派一名科技特派员入驻,深入主导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开展服务,逐步形成“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科技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了生态移民新村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服务效率。从实践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政府引导下,适应市场机制、具有创业性质和助推科技与其他要素的有机融合的技术推广思路,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派员受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目标。

2.6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扶贫攻坚道路

2005年,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发了《关于推广平罗县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经验的通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在助推宁夏扶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2008年12月,作为经国务院同意、原银保监会确定的全国首家省级联社改革试点单位,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和银川市联社合并的基础上,改制组建了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了省级联社自上而下持股县级联社的改制模式,这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起步阶段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第二,宁夏农村金融机构种类非常齐全,很多种类具有创新价值。2008年5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宁夏成为国内少数几个对此做出迅速反应的省份。宁夏农村金融机构种类之齐全与工作创新水平,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第三,宁夏农村小额贷款机构数量多、规模大、运作模式丰富。根据市场需求,宁夏小额贷款公司创新推出了科技特派员型、招商引资型、教育助学型、妇女创业型、助残就业型和反贫困型6种运作模式。宁夏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在覆盖面(目前已覆盖全区)、实际到位资金规模和机构数量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

3 宁夏科技扶贫进程中所形成的主要模式

3.1 “定点帮扶”模式

自2001年10月包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科技厅从科技扶贫入手,先后在西吉县酸刺村、党岔村和海原县罗山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技110”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质量。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市县的支持配合下,探索出了“项目带动、产业促进、专家指导、技术推广”的帮扶模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先后实施800多个科技项目,投入经费约3亿元,开展农业新品种、高效种养加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广转化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二是引导支持区内外上百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指导服务。特别是中国农科院、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的一批专家在科技助力马铃薯、硒砂瓜、草畜等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紧抓福建农林大学派菌草技术扶贫工作队到彭阳县帮扶契机,针对土壤气候条件,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推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打造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区,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并将成果推广到区内的盐池、海原等县。

三是建立3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有效提高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尤其是支持宁夏林业研究所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建在六盘山下的泾源县,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肯定。

四是引导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科技创业扶贫新机制。仅“十一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实施科特派项目260多个,投入经费数千万元,参与项目实施的农民增收近17%。

3.2 以“上黄基点”为典型的“三化两提高”模式

1972年1月24日至2月12日,根据周恩来的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1974年国家科委、国家农委组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学院等大院大所的二百多名专家,先后到宁南山区进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开展《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定位研究》。同期,宁夏科委组织宁夏农科院、宁夏农学院的专家在彭阳、泾源、固原等县建立了三个基点,1986年又在盐池沙边子建立治沙基地(1991年扩展到盐池北六乡沙漠化治理与沙产业开发),建立了一批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农业生态建设、科技扶贫为主的国家和自治区级综合治理科学试验示范基点,在1986—1996年被统称为“宁南山区八大科技示范基点”,八大基点为宁夏科技扶贫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以河川乡的上黄村基点为例,“干旱、低产、贫困和荒漠化加剧”是上黄村最典型的生态特征,1982年,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专家们在上黄村建立了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经过100多位专家20年的实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三化两提高”和“三大技术体系”的“上黄模式”。“三化”是指坡地梯田化、宜林荒山绿化、平川高效集约化;“两提高”是指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以冬麦改制为核心的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以早酥梨、红梅杏等水果为主体的高效庭院经济技术、以退耕还林种草和舍饲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林牧结合“三大技术体系”[9]。2004年,上黄村的林草覆盖率从1982年的1.87%提高到60%,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47.5元提高到2 100元。昔日贫穷落后的上黄村,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农业生产走向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向高效集约化转变,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持续提升。上黄模式还为我国同类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了有益参考。

3.3 科技特派员“宁夏模式”

宁夏作为科技部确定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重点试点地区,在学习借鉴福建省“南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先期开展的“科技创业行动”实践经验[10],创造性地在全区开展以“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进;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突出创业、重在服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机制创新,项目带动、金融跟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农共富,多方共赢”为主要特色的“宁夏模式”。“宁夏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政府意志、群众愿望、市场对接、产业发展的多赢目标,实现了科技与“一家一户”小生产的有效结合,得到了科技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04年9月,科技部在银川市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现场会”,向全国推介了“宁夏模式”。

3.4 生态移民“四个全覆盖”模式

围绕35万移民工程的实施,以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以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载体,宁夏制定了《自治区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科技支撑方案》,启动实施了在全区生态移民新村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四个全覆盖”工程。其主要措施是在每个生态移民新村至少选派一名科技特派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创业带动,逐步形成“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生态移民新村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服务效率。通过坚持每年对服务移民新村的科技特派员进行创业政策和能力培训,再由科技特派员对移民开展示范培训,2011—2016年间累计培训移民3万人次以上。

3.5 科技脱贫致富指导员“百人团”模式

2012年,宁夏启动“百人团”工作计划,100名科技脱贫致富指导员入驻贫困村后,围绕贫困村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生产条件、贫困群众基本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等,通过编制发展规划找准了驻村扶贫的切入点,明确了帮扶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积极出谋划策,发挥优势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了帮扶村的发展难题。强化技术培训,培养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发挥了先行先富者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示范基地,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了农技推广成效。成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搭建了从产品向商品转化的平台。依托项目及指导员的组织和培养,汇聚智力资源,为自治区储备了初具规模、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科技扶贫人才队伍。通过实施“百人团”工作计划,贫困村从事特色优势产业的农户覆盖面达80%以上,熟练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农户达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该计划覆盖人口约20万,占当时宁夏全区贫困人口总数近20%,实现了科技服务与基层需求的紧密结合,在解决贫困村缺乏致富带头人和领路人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7]。

4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厘清的问题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当下,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厘清以下5个问题。

4.1 调整优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

在履行“抓战略”的职能中,坚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公益思想,谋划科技赋能的方式方法,深挖资源潜力,加快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方法得当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切实体现更大作为。

4.2 进一步畅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在履行“抓改革”的职能中,加快建立健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瞄准机制和选择机制,切实健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快重组优化政府农技推广资源,尽快赋权部分科研机构先行成为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单位,加强技术推广和商业模式创新,全力构建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政府行政推动、基层农技力量实施、市场力量参与、广大农民配合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组织机制,增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内部动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4.3 着力提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持续效益

在履行“抓长久”的职能中,持续增强科技赋能的持续性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从科技扶贫的长期实践来看,由于受经济发展基础较弱、部门资源协同调动效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扶贫效益缺乏持续性。特别是由于受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影响,尽管农业科技成果不断问世,但真正在乡村得到推广的科技成果仍然不多。因此,有必要着力提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持续效益。

4.4 切实提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市场对接度

在履行“抓衔接”的职能中,解决扶贫开发中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仍然要直接面对小规模同质性的生产,部分农户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仍然较弱,由于多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农户对“双重风险”之外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持谨慎态度。该问题亟待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得以有效解决。

4.5 切实强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体制保障

在履行“抓服务”的职能中,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入手,持续提升农村基层科技自我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建立健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监督评估体制,合理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有关部门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协调,进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猜你喜欢

特派员宁夏科技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宁夏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夏煤电博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宁夏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