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思考
2024-04-03武春松
武春松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教育改革;教学理念
0 引言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推进,从“信息技术”走向“ 信息科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思考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新课标新起点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科学性和育人价值。
1.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1]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本质上看“, 数字素养与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相通的,两者相互映射与关联,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2],共同促进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内容、对象及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引。一是内容上,新课标在落实立德树人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托信息科技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遴选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内容。二是对象上,面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关注基础性、公平性与包容性。三是手段上,倡导真实性学习,丰富学生场景式的学习体验,强调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重视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总之,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的形成,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与创造力,培育高端数字人才。
1.2“ 科”与“技”并重的课程内容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以数据为中心的技术进步,正在逐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加速。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信息技术”教育过于强调操作,如文字录入、软件学习和操作等,只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技巧,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技术离开课堂后,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新的“信息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的转变,实质上是信息科技课程从原来的技能训练走向素质培养。新课标下重视“科”与“技”的并重,避免知识孤岛化,将所有的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
根据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内容通过六条逻辑主线组织[3]: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循序渐进、螺旋式发展的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学习安排,不同学段可以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注重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认知框架。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应该让学生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应用来巩固理解。在初中阶段,可以进一步深化原理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1.3“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体系
信息科技上升为国家课程后,相应的实施体系将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强制性,加强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尤为重要,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在不同年级间的联系与区别,评价原则标准统一,评价内容一体化,评价标准螺旋上升。要根据年级之间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注重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包括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活动行为、交流合作、技能掌握等。可以是观察、提问、记录等方式;作业评价针对实践类和认知类螺旋上升;注重单元评价,以核心素养为依据,体现单元整体设计;重视期末评价,坚持基础知识考核与综合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通过运用纸笔测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法,综合考查学生学习状况;评价形式多样化,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思考
“新课标”的实施,必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迎来新的尝试和挑战,帮助学生快速挖掘自身的价值、发展独特的潜能与促进自我实现,更充分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为此,笔者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2.1 更新教学理念
信息科技学科的最大特征具有时代性,而教师作为课标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首先,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应发挥自身的数字素养、技能,秉持探索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差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探索独特的教学组织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此外,还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以持续的探索和创新动机推动教育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探索。第三,树立融合性的教学理念。信息科技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教师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 例如人工智能相关主题是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标志性部分,也是信息科技与其他课程“跨学科主题”的最佳切入口,其他学科中很难找到如此生动、现代、易懂又深刻的主题。最后,作为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科技作为一门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跟进最新技术、新的应用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应对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2 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是促进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应用,教师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多種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混合学习是一种在新课标视域下,重新思考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打破了教学时间仅限于课堂内的规划(图1) 。
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扩展,而课堂时间则可以更加注重交流和实践活动。此外,混合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图形化编程教学画笔模块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图形(图2),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选图形完成,进行个性化教学。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不仅发挥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还利用在线学习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基于游戏元素和机制的教学方法。游戏和玩耍在低学段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促进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游戏化教学将学习与游戏融合,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规则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此外,优化教学方法还包括体验式学习和具身化學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通过与实际经验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教师节动画贺卡”制作的主题创作中,利用Scratch软件让学生把所学到场景、动作、角色运用到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恩中巩固所学知识,带着情感去创作,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的学生的道德品质。具身化学习强调学生的多维度表达和创造,注重身体参与和动手实践。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效果。
2.3 拓展教学形式
1) 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促进教学精准实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之间切换必将成为常态,学生在传统教室中学习的情境将减少,家庭和社会公共场所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普遍存在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结合可穿戴设备等工具,采集多维度、全过程的教学双方行为数据,用数据来替代经验,以实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及时评价和反馈[4]。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用UMU 互动学习平台追踪记录学生学习的进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个人的教学策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 丰富多场景体验式学习,促进学习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为导向[5],引导学生通过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来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重视创设真实情境,并引入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AR相机拍出“奇妙的照片”,并投屏的学生电脑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利用数字化的工具在学习中的使用。此外,还应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的方式来实现主体性学习。
信息科技是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综合性课程,其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然而,作为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一不断变化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环境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拓宽教育形式,以确保“新课标”的要求能够真正地落地生根。需要将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理念,融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科学评价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以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