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2024-04-03韦颜峰
韦颜峰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学校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场所,家长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参与者,在学校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在角色定位上依旧存在着不清晰、不合理等情况,家长委员会有时成为学校治理的“局外人”,家长的话语权、参与权与监督权难以得到保障,不利于和谐学校治理生态的打造。
一、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家长委员会代表着学生与家长,由不同层次的家长组织而成,学校、年级与班级是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三个层级,其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家长委员会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有利于实现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通过家长委员会,学校能够听取家长关于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通过与家长的良性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
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定位主要在于监督者、决策者、协助者以及传声筒的角色。在监督者角色上,家长委员会要在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在决策者角色上,家长需要借助科学高效的渠道参与学校决策,用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协助者角色上,家长不仅需要承担传达通知、购买物品、家校联系以及组织活动等工作,更要倡导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在传声筒角色上,家校委员会要推动平等协商的家校对话关系的构建,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等等,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话语权。
二、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优化措施
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角色定位存在偏差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学校治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家校之间信任度不高、学校主导性过强等因素导致家长委员会职能发挥受限,为了确保家长委员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家长委员会规章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有效应对家长委员会角色定位偏差,学校需要积极转变单一的学校治理模式,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多元共同治理结构的建设,保障家长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家长委员会能够切实反映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真正参与到学校治理中,积极配合学校规定严格管理教育学生。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要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家长意见,以提升现代化学校治理能力为目标,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积极构建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切实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利,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决策权以及监督权等等,同时学校也要进行监督机制建设,保障家长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学校要构建明确、严格的家长委员会活动章程,统筹规划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使家长委员会能够规范参与到学校治理中。
(二)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家长培训,增强家校信任
家长委员会成员在知识和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治理中有时是“局外人”的角色,家长委员会的角色定位不合理。为了提升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度,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家长培训,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能力与素质,切实增强家校信任,有效突出家长委员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学校要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对家长能力与素养的需要,将家长培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将指导培训效果与教师考评体系相挂钩,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家长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使家长培训能够涵盖治理规章、亲子沟通、教育理论等多方面内容,切实强化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能力与素养;在指导与培训形式上,学校要强化“线上+线下”培训模式的应用,使家长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参与教育培训,借助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线上培训课程等提升家长培训与指导的实效性与便捷性,让家长在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获取必备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与家庭教育知识。
(三)明确家长参与治理的路径,引导家长参与
为了有效提升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度,切实应对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角色偏差,学校需要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路径,推动家校共育、家校共治的实现,转变家长委员会参与治理效果不突出的情况。一方面,学校要将家长委员会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使学校治理理念贯穿學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人员、教师队伍以及家长委员会对于共同治理的重视,为多元共治格局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纠正家长的角色偏差,通过明确参与路径转变家长委员会参与治理效果不突出的情况,切实强化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治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升文化活动规划、课程实施、日常事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质量,真正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