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长征”
2024-04-02林小静
作者简介:林小静,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长篇小说《静静的桑干河》、长篇纪实文学《火车来了》。发表中篇小说《蓝手帕》等。
一个人,为了守护两条钢轨,在大山深处,一扎就是二十多年。
他叫姜晋,是大秦铁路上一名普通的养路工。曾经,他也向往过都市的繁华,憧憬过与家人朝夕相守的美好,但2000年,当他走进大秦铁路,走进这条有着“中国重载第一路”之称的能源大动脉,来到四周皆是悬崖峭壁的黑山寨线路工区,人生的选择悄然发生了变化。
姜晋是雁北人,1976年出生在大同浑源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他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大多来自在铁路部门工作的父亲,而父亲给他讲得最多的,除了火车,便是钢轨。
父亲是大同西机务段的一名烤砂工,将烤出的砂装入火车头的砂箱里,在雨雪天或爬坡的时候,撒出来,增加车轮与钢轨间的摩擦,避免車轮空转,出现危险。
偌大的机务段,烤砂是一项很不起眼的工作,但姜晋的父亲做得十分认真。因此,年幼的姜晋对父亲的一双大手印象极为深刻——那是一双常年布满老茧的手。
1988年初冬的一天,父亲回到家中,告诉家人,大秦铁路就要开通了,自己要到那里去工作。
那一年,姜晋十二岁,尚不知大秦铁路位于何处,但从父母的交谈中,他感觉父亲要去的地方,离家更远了。
就这样,年轻力壮的父亲去了大秦铁路上的湖东电力机务段。一次,父亲回来,姜晋好奇地问父亲:“你们单位门前的湖大吗?”父亲说:“哪里有湖,那儿是一片盐碱地,泛起的碱花白白的,远远望去,大家以为是湖,我们正好在盐碱地的东边,所以就叫湖东了。”
再后来,父亲每次回来,都会给姜晋讲一些大秦铁路上的故事。比如,工友因病被抬下工地时,还含着眼泪不肯离开;哪座隧道施工时,工友不幸牺牲;哪位工友把父辈在战争年代获得的军功章一直带在身边,最苦最累的时候拿出来和大家互相传看……
有时,父亲还会自豪地给姜晋唱一首属于他们的歌,那是大秦铁路第一代创业者自己编的歌:“上大秦去,上大秦去,奋战大秦献青春,这才有志气……”
那时的姜晋,并不知道,自己后来的人生,会和远方的大秦铁路紧密相连。
1996年,姜晋高中毕业,带着保家卫国的愿望,从军入伍,到山东威海当了一名陆军步兵。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他对家与国、聚与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三年后,复员回来的他被分配到铁路系统,在接受岗前培训期间,他对大秦铁路充满兴趣。从老师那里,他得知大秦铁路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重载铁路,承担着大半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运输任务。
也是在培训中,姜晋得知我国的重载铁路,起步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但自1988年大秦铁路开通后,在无数人含辛茹苦的努力下,大秦铁路已进行了万吨重载列车试验,并为常态化开行做着准备。如果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那就意味着我国将成为掌握重载铁路列车开行技术的国家之一。
那一刻,姜晋的内心萌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到大秦铁路去,为我国的重载铁路运输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岗前培训结束后,姜晋考试成绩优异,在选择去向时,他本有多种选择,甚至可以留在家门口,但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到大秦铁路去,而且,去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养路工。
那是一个早春的日子,列车从大同出发,出山西,过河北,穿山越岭,向着燕山深处而出。
大半天后,火车将他和同伴放在一个叫黑山寨的地方。前面是山,后面是山,左面是山,右面还是山,而且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陡峭。出发前,姜晋虽然对大秦铁路的艰苦程度有所准备,但当他真正来到所分配的地方——茶坞工务段下庄线路车间黑山寨工区,看到这里的自然条件时,还是暗暗吃了一惊。
带队来迎接他们的,是一位叫郑文兴的老工长。老工长看到他们走下列车,忙上前紧紧攥住他们的手。姜晋低头一看,老工长的手,不但和父亲的手一样粗糙、布满了老茧,虎口地方还留有道道新旧伤痕。这是典型的养路工之手,是他们常年重体力劳作的印证。
来到工区的第一晚,在老工长的带领下,大家把锅里最稠的米汤盛给姜晋他们,把碗里的白菜挑出来夹给他们,还把靠近暖气的床铺让给他们。
那一晚,老工长和姜晋促膝交谈,给他讲了黑山寨工区的过往和现在:工区刚成立时,吃水要到山下挑,取暖靠两个小火盆,冬天大雪封山,就彻底和外界断了联系。现在好多了,吃水有毛驴送,取暖有土暖气,冬天大雪封山,咱有两大缸咸菜……
姜晋知道,老工长是担心他受不了黑山寨的苦,会申请离开,才列举了工区那么多的“好”。于是,他给老工长吃了颗定心丸:“工长,您放心,我不走。”
第二天,姜晋早早起床,从水缸中舀了两大瓢水,洗脸刷牙,然后把用过的水泼到院子里。这一幕,恰巧被老工长看到,眼里满是心疼。原来,毛驴给工区送来的水,基本上只够做饭用,所以大伙把水看得很金贵,能节省则节省,能不用则不用。姜晋这才注意到,身旁工友洗脸时,都只用一点点的水,而且这些水用过后,还要放到一边,留着晚上用;还有的工友,干脆不洗脸,用毛巾在脸上擦一下就算完事。
缺水的黑山寨,又给了姜晋一个“下马威”。
工作开始后,姜晋被安排从巡道做起。黑山寨工区负责大秦铁路294公里至302公里的线路安全,而这八公里的线路,大部分在隧道里,其中,大黑山隧道最长,有近三公里。
工区挨着大山,出门便是大黑山隧道。刚开始,姜晋跟着师父走进黑漆漆的隧道,感觉仿佛与外界隔绝了一样,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在师父的鼓励下,再加上不时有列车从隧道里经过,姜晋渐渐不再害怕。他跟着师父,沿着两根钢轨,一边走,一边打着手电弯腰检查、记录。
出了隧道,便是桥梁;过了桥梁,又是隧道。不知不觉,八公里的线路,姜晋和师父走了个来回,相当于一天走了十六公里。
返回的路上,夕阳早早被大山遮住,山风吹来,乍暖还寒。师父问姜晋累不累。此刻,姜晋的脚底板火辣辣地疼,膝盖也无力打软。但年轻人,好面子,他点点头,又摇摇头,只说隧道太多了。
师父爱惜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指着铁道线旁不远的地方,问他:“你知道那里是什么吗?”
姜晋抬头望去,前面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也没有。
师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只知道咱们管辖区段的隧道多,你可知道当初为了打通这些隧道,牺牲了多少人吗?那里,就是埋葬他们的墓地。”
姜晋的内心,犹如一道闪电划过,一股从未有过的震撼,涌遍全身。
巡道,在养路工作里,属于相对轻松的一项,它不用抬石轨、换钢轨,不用抡洋镐、清石砟,但它也是最考验养路工责任心的一项工作。
姜晋像往常一样走进大黑山隧道,开始巡道。他越走越深,越巡越费劲,突然,他发现一处钢轨的焊缝被拉开,半尺多的断口,此刻正像一只猛兽一样张牙舞爪地看着他。
不好,再有二十分钟,将有一趟列车从此经过,一定要抓紧时间把情况汇报给工区和前方车站,将列车拦停!想到这里,姜晋急忙朝隧道口方向跑去。此刻,他很想拿出在部队上练就的百米冲刺速度,但隧道里,毕竟不像阳光明媚的外面视线那么好,所以,奔跑中的姜晋深一脚、浅一脚,几次摔倒在地。
险情汇报出去后,前方车站将列车拦停。姜晋和工区的工友们利用有限的时间,扛起抢修材料和工具,一起冲向隧道。切割、锯轨、焊接、打磨,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了断轨病害。
当看到从远方驶来的列车平稳地从眼前通过,姜晋的内心泛起一点小小的激动。但同时,他对养路工的工作也充满了更大的敬畏。
两年后,姜晋的脸黑了许多,换来的是他对管内设备的熟悉程度,哪里是弯道,哪里是大桥,哪里是隧道,哪里的螺栓容易松动,哪里最容易积水结冰,他都熟记于心。
这时,他向新任工长王岳生提出,要求调整到维修和抢修岗位上。
工长看他是个好苗子,就把他带在身边。从此,无论是抬钢轨,还是换石枕,姜晋都冲在最前面,而且总是挑最苦最累的活。他始终想为国家的重载铁路事业出一份力,想为大秦铁路的运输畅通出一份力,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
当然,他也想告慰那些为了中国重载铁路事业而长眠的铁路人!
还有,他在等待一个重要时刻——大秦铁路万吨重载列车正式开行的日子。他愿意为即将被载入中国铁路发展史册的重要时刻,贡献一份力量。哪怕,这力量很微薄。
这个日子,终于到来了。
2003年8月31日18时16分,我国正式开行的第一列万吨重载列车从大秦铁路湖东站驶出。
暮色已降临黑山寨工区,工区里的人却在等待着。深夜,当第一列万吨重载列车从黑山寨工区管辖的弯道上、隧道里、大桥上轰隆隆驶过时,四周杳无人烟的黑山寨工区,传出阵阵掌声。
那一晚,年轻的姜晋,鼓掌鼓得最热烈,笑得也最灿烂。
看到运输煤炭的重载列车从自己守护的铁道线上昼夜驰骋而过,想到无数座城市的灯光,因为有了这些煤发的电,而更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想到无数个工厂的机器,因为有了这些煤发的电,而不断高速运转、创造效益;想到无数的家庭、学校、写字楼、办公区,因为有了这些煤发的电,冬天不再寒冷、夏天不再炎热……姜晋的心里,如饮甘霖。
2013年,单位把黑山寨工长的担子交给了姜晋。
接过工长的担子,正值汛期,上天仿佛是要故意考验姜晋一把,连续下了五天的雨。
那些日子,姜晋每天带着工友冒雨巡视线路,一米一米查、一段一段看。果不其然,在一处薄弱地段,出现了积水下沉。考虑到这将直接影响万吨、两万吨重载列车安全通过,姜晋果断采取措施,带领工友运石砟、抬轨枕,组织大伙争分夺秒消除隐患。
不久,由于单位改革,黑山寨工区的管辖范围,从原来的八公里增加到了十二公里,新接管的四公里,也是山山相连,隧道挨着隧道,其中就有大秦铁路上最“著名”的花果山隧道。说它“著名”,不是指此处的风景多么迷人,也不是因為它长达近四公里,而是由于这座隧道修建在一座水库的下方,所以造成它夏有水帘洞,冬有小冰川。
水帘洞、小冰川,是最令养路工头疼的事。姜晋带人来到花果山隧道前,看到修建大秦铁路的前辈浸着眼泪和鲜血刻下的“群英荟萃血汗铸成千秋业,屡建奇功悲欢谱就万代歌”的几个大字时,他暗下决心一定守好花果山隧道!
从那以后,大黑山隧道、花果山隧道,成了姜晋的“心尖尖”,夏天忙排水,冬天忙除冰。有时实在累了,他就在隧道中间的避车洞里靠一会儿;有时饿了,就拿出背包里的凉馒头啃两口……
工区管辖的十二公里线路,安然无恙。重载列车驶过时,平稳而快速。
养护好铁路的同时,姜晋也关注工友们的生活。无论谁家有事了,姜晋都会第一时间安排其回去;谁家娃娃中考、高考了,姜晋都会调整时间让其回去陪伴;谁家老人生病了,姜晋也会立刻通知其到医院照顾……而这些工友的工作,姜晋全都会替他们承担下来。为此,一年365天,姜晋成了在工区工作时间最长的人。而他的困难,从不让工友知道。自从2003年大秦铁路停止开行旅客列车后,姜晋从工区回一趟大同,要倒几趟车,非常不容易。儿子出生后,他很少陪伴,为了补偿心中的愧疚,每次探亲时,他都会给儿子买很多零食,下车后,也总是一路小跑朝家奔去。因为他太想早一分钟把儿子搂进怀里、举过头顶,听儿子叫几声“爸爸”。2019年2月,姜晋的父亲患病,从老家转至北京接受手术治疗。姜晋尽量抽出时间赶到医院陪护父亲。但病魔最终还是无情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姜晋回老家办完父亲的丧事,就立马返回了黑山寨。在工区的山脚下,他想起父子间的亲情和父亲对他的影响,不禁捂着脸痛哭起来。哭完之后,他擦干眼泪,整理了一下情绪,上山,像往常一样推开工区的大门。
为了改善工区的伙食,姜晋在工区院子里建起了一片小菜园。由于工区四周全是山,每天日照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许多工友并不相信蔬菜种子能在他们这里发芽。可是,姜晋相信。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天,他就日日观察,日日期待,把节省下来的水,浇灌在小菜园里。终于,有一天,小菜园里冒出了一抹倔强的绿,先是一棵,接着是一撮,然后是一片。
那是黑山寨工区少见的绿,少见的生命!工友们争相围观、赞叹。
从此,工区的餐桌上,陆陆续续多了白菜、萝卜、菠菜、辣椒、西红柿等青菜。
2022年底,姜晋被评为“太铁之星”,根据安排,他需要到太原住几天,接受采访,并进行宣讲。
置身温暖而明亮的房间,躺在舒适而松软的床上,盖着一尘不染的被子,姜晋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也都是黑山寨、两根钢轨,以及“灰头土脸”的工友……
宣讲时,有人好奇地问他:“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一向只会抡洋镐、修钢轨的姜晋说了三个字:“中国梦。”
他说得很真诚,现场所有的人都为之一动。
在太原完成“任务”后,姜晋迫不及待地踏上列车,辗转朝燕山深处而去。当他披着一身风雪,出现在黑山寨时,工友们都开心极了。就连给工区送水的小毛驴,看到他时,也欢快地叫了起来。
这些年,姜晋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都看得很轻,因为他心里只有工区的未来。
曾经,单位给黑山寨分来三名铁路青工,姜晋接到消息后,欢喜不已,他让工友们穿戴整齐,为三名青工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他像当年老工长栽培自己一样,用心培养年轻一代。
那是他在为黑山寨的明天、大秦铁路的明天、中国重载第一路的明天,培育希望。
有人给姜晋算过“一笔账”,从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他沿着脚下的钢轨,已来来回回走了十多万公里。
而他,还将一直走下去。
那是,属于他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