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2024-04-02徐静
徐 静
(东营市垦利区城市管理局,山东 东营 257500)
引言
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有害物质处理、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培养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等多重目标,尤其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更需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垃圾分类方案,多措并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落地见效,从根源上减少垃圾排放量,并对可回收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减少对原生资源的需求,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实现对有害物质的分类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促使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进程。
1 “双碳”战略背景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性
1.1 改善人居环境
“双碳”战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旨在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通过减少CO2排放和增加碳汇,可以有效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从根源上降低碳排放量。通过分类回收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并转化为资源或进行安全处理,减少垃圾数量,减轻环境污染。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进一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量,缩减垃圾治理成本,促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同时,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分类投放,还可以减少垃圾堆积及散发异味,降低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美观程度。除此之外,生活垃圾分类也成为人人践行的低碳生活新时尚,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逐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大众正以实际行动推动“双碳”战略背景下人居环境的优化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
1.2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便于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居民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带动人们的思想意识向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方向转变,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理念,并由此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力[1]。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大众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充分掌握垃圾的分类标准、分类投放方式,以及垃圾分类对环境、社会的影响,提高人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当大众了解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垃圾处理行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垃圾分类,社会大众能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意愿,逐步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习惯。
1.3 推动“双碳”战略的实施
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少有机垃圾的焚烧、填埋处理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甲烷气体的排放。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CO2大得多。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处理有机垃圾,减少甲烷的排放,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的累积和全球气候变化[2]。同时,垃圾分类可以使可回收物得到有效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资源消耗,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通过垃圾分类可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出量,大幅降低CO2排放量,推动双碳战略的全面实施。
2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难点
2.1 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不仅社会性及专业性强,更具有覆盖面广等特点。由于此项工作涉及的部门多,部门之间、流程之间的衔接性不足,加之信息共享程度低,缺少完善的规划措施做支撑,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较多,致使实际工作效率难以提升[3]。因此,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应积极构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虽然现阶段各大城市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多项措施,也投入了较多资金及专业人员推动该项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比重会有所下降,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也难以持续提升,其作用价值无法全面体现。导致此类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监督管理制度未能与实际情况相匹配,或存在制度措施不完善等情况,致使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流于表面,难以取得符合预期目标的治理结果。现阶段,地方性立法对垃圾分类惩罚制度的缺失或制度设计不完善,使得相应的处罚制度效果得不到有效发挥,难以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2.2 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认知急需转变
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离不开社会大众的理解及支持,如果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未能清楚认识到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性,盲目采取罚款等形式要求居民自主完成生活垃圾分类,会引起居民的不满及抵触情绪。还有部分居民缺乏对垃圾分类和减量的正确认识,甚至认为垃圾分类繁琐且麻烦,未能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垃圾分类的推进效率也明显低于预期目标。这是因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会改变人们的个人习惯及生活方式,实际操作较为困难。居民没有全面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未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加之对垃圾分类的影响不够了解,因此导致对垃圾分类治理的接受度难以提升。垃圾分类需要居民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垃圾的分拣、处理,如果垃圾分类系统不够便利,如分类容器不够充足、分类标识不明确、收集频率不合理等,会增加居民的负担和不便,降低他们对垃圾分类的参与度。
2.3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有待完善
双碳战略背景下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需依照垃圾分类处理要求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清运、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新体系,打通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化、回收利用资源化、末端处理无害化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设置差异化的清运标准。如厨余垃圾往往更易腐坏,需保证清运的及时性;而有害垃圾则需重点强化安全控制,由相应资质机构选择特定车辆清运至定点资质处理企业。要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收集的便民性和合理性,全面科学地规划垃圾收运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及情况加强对整体的科学统筹,基于生态性、环保性、经济性等方面,形成更为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城市未对垃圾分类治理做好充足功课,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明确末端治理方法,不仅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设施配备不到位、不合理,更难以建立起覆盖面广、全链条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虽然运输及处理责任得到了明确划分,垃圾产生源的责任却并不清晰,难以形成全过程贯穿的分类职责制,治理流程的规范性也无法保证[4]。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方式主要为回收、填埋、焚烧及堆肥等。垃圾分类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有效的分拣、处理和回收,但是当前部分地区的垃圾分类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效、精准的分类技术,直接导致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误分、漏分等问题,降低了分类效果和资源回收率。除此之外,垃圾分类涉及庞大的物流系统,包括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但许多地区的物流体系并不完善,存在收集不及时、运输不畅、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致使垃圾分类的效率低下,不仅会增加成本,更会影响垃圾分类治理的全面推进。
3 “双碳”战略背景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策略
3.1 全面优化监督管理制度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及协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另一方面还应规范立法,充分发挥政策指引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高效可行的内外约束监督制度。
3.1.1 应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规范垃圾分类的标准和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加违法成本,强化对垃圾分类的约束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监督管理主体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分配,将监管工作全面贯穿到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措施,通过定期检查、督导和考核,增强监督考核结果与各个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要以实情情况为主导,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监督考核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执行力度,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落实。
3.1.2 要重点强化外界监督
通过建立垃圾分类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大众发布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效果等信息,公开监督对象职责,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媒体等对垃圾分类治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处理和回应相关问题,切实提高垃圾分类治理的透明度、公正性和高效性。同时,还需加强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合作,发挥社区监督的作用,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地和推进。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舆论监督,发挥其系统功能,助推媒体、政府、公众三方形成积极互动,将建设性舆论监督与评论导向有机结合,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及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新时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2 加强技术研发及垃圾统筹治理
在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阶段,技术的优化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水平影响着垃圾分类处理的难度及效率。这就需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垃圾分类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如开展垃圾分类设备和工艺的研发,提高垃圾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也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资源回收的效率和质量。在专项技术研发阶段,可将侧重点放在对厨余垃圾治理方法及设施的开发上,二次污染管理技术开发与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方式等,也要纳入重点范畴,积极探索更为创新且契合实况的新技术、新方式[5]。应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优化完善垃圾分类设施的规划布局、垃圾收集运输的协同管理、垃圾处理处置的统筹规划等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统筹治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作用,全面推动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3 加快推进四合一资源回收
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阶段,需按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两项关键工作,可深入学习及借鉴我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全面整合及利用政府、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力量,全面推进垃圾减排及资源回收等各项工作,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引导全体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活动中。在前期可运用补贴措施,为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性、参与度高的居民提供补贴,调动起其他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促使社会大众能够对生活垃圾分类产生正确认识,自主参与到对应的活动中。应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四合一资源回收的目标、原则、要求和奖惩措施,鼓励并支持企业、个人参与四合一资源回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建立覆盖城乡的回收网络,包括设立回收站点、回收车辆和回收人员,并确保回收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充足供应,加强对回收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回收效率和回收质量。
3.4 对垃圾源头减量化
“双碳”战略背景下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和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奖励措施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全面推广“零废弃”生活方式,倡导“减少、重复利用、回收”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消费、重复使用物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应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节约能源及资源的循环使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鼓励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自然资源的依赖[6]。
4 结束语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双碳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措施,能够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涉及面广,涵盖要素多,极易在实施分类治理中出现多种难题,这就需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更为高效、便捷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路径,通过采取可行性措施,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需求量及碳排放量,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