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预防视域下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研究
2024-04-02娄方丽石国凤翁光凤朱云梅
娄方丽,顾 鸿,石国凤,翁光凤,朱云梅,夏 倩,田 辉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是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三大支撑,其中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高校学生社区与城乡社区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网格化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举措。
学术界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研究集中在3 个方面:1)网格化管理的涵义与来源研究;2)网格化管理的实证研究,归纳出一般化的治理逻辑与治理规律,主要关注城市社区及农村社会的网格化管理;3)网格化管理面临的实践困境研究。网格化管理增加了人力和物力投入,运行成本高,影响网格化管理效果的持久性。基层实践中出现了网格泛化,带来形式化和技术理性膨胀的问题。网格化管理过于依靠行政化和科层化治理思维,引发基层组织的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自治能力和治理效率,甚至形成权威依赖型治理,导致社会活力不足[2]。由此可知,基层自治能力和活力增强是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困境和解决重点。而推进高校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集中治理协同运作是提高高校自治能力和增强活力的必要保证。危机指对组织正常运行或群体形象等产生极大危害的突发性事件或严重事故,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并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影响。危机具有偶发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破坏性等特点[3]。高校危机事件主要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灾害类、安全类、管理类五类危机[4],将危害学生群体的健康、心理、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危机预防指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预测、防范和管理[5],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3]。高校要构建预警监测管理系统,重点是危机的预警,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进行监测,建立全面、多元、多层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突出精细管理、精准治理、信息化治理,用“绣花”功夫管理高校,创新探索危机预防视域下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
1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
网格指在明确管理对象的基础上,将较大范围的地域进行切割、分片专管,便于管理人员梳理思路、宏观把控,实现精准、高效管理[6]。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革新,是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更加精确、高效的精细管理新模式,最初运用于基层社区管理,本质是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多组织间业务协同,最终提高管理效率[7]。
2 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思路
2.1 “立体化网格”的设计理念
基于危机预防目标,构建以学生自治组织为核心的内网及以学校支持体系为核心的外网相融合的立体化网格结构,建立网格标准规范运行体系。第一,建立辅导员工作站、社区网络阵地等平台,密切学生自治组织与外部支持体系之间的对接与联系;第二,建立联动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处置反馈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构建“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高校网格化管理工作格局,巩固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底线”,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高线”[6]。
2.2 学生自治组织(内网)的结构设计
2.2.1 划分专业网格,实现资源共享
为解决治理推动力单一的问题,应在现有治理架构的基础上,进行网格化管理学生自治组织(内网)的结构设计,将部分治理权力下放到基层,让学生承担起相应的治理责任,以提升高校的自治能力。借用计算机科学中“网格”的概念和功能,即将物理空间内所承载的人、事、物,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在每一网格片区内建立动态、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和服务,实现网格内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动态调节,高度扩展等主要功能[7]。在全校划分高校安全专业网格,组织由“楼栋长、楼层长、片区长、寝室长、学生志愿者、学生”6 支力量组成的专业网格员,每日开展安全巡查、隐患排查等网格化管理工作,打造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流动式、升级版高校内网学生自治组织。并发挥学生志愿者、学生干部、党员、宿舍长的作用,利用信息化软件构建管理标准和流程,搭建数字与信息平台,实现对辖区内管理单元的控制、管理、服务网络全覆盖,从而建立学生安全管理保障机制,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治理效率[8-10]。
2.2.2 增强稳定延展,全程全员参与
为增强专业网格的稳定性与延展性,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互助小组”,包括思想进步互助小组、学习进步互助小组、活力提升互助小组等互助模式,让每位学生能够在组织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要素检视,全过程把控,全人员参与,全时空覆盖的管理形态。建立学生与公共事务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延伸网格化管理的链条,实现治理单元下沉,构建自下而上的建议表达和利益协商渠道,激发学生对利益相关公共事务关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推动高校治理从静态的结构性制度安排转变为能动的治理机制调整,实现共建共治共享[6,11]。
2.3 学校支持体系(外网)的结构设计
2.3.1 围绕学生需求,细化结构设计
围绕“学生需求”,细化外网的结构设计,将“领导干部联系寝室”“教工党支部联系寝室”“学生党员与寝室结对子”等品牌项目与校团委、校学生处、寝室管理中心、保卫处、校医院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同时明确外网各主体与内网各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构建辅导员、学业导师、全程导师、成长导师、生活导师、安全导师团队,全力辅助学生自治组织,即“内网”的成长发展[6]。
2.3.2 采用扁平化管理,实现一对一管理
二级学院对学生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处级干部-教师-学生两层扁平化管理模式,将所有学生和所有专职教师进行细分、处级干部包保到班、教师包保到生,实现对所有学生的一对一管理。处级干部和教师对自己负责的每名学生,从入学、选课、课程学习、四六级考试、考研、生活、心理到学生的就业等,由点到面、横纵交织、层层推进,密织管理网,做到无一生遗漏,无一人掉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2.3.3 加强宣传引导,掌握动态信息
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每位党员像一颗颗棋子下到网格点上,时时掌握网格动态信息。做好引导和宣传,对内网学生自治组织的重点岗位人员做好重点培训,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的方法,确保随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2.4 线下“物理网格”与线上“虚拟网格”对接的精细化实时监控设计
构建危机预防视域下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型,实现对物理网格中“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全要素的精细化管理,依托现有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网格模型中各层级结点与线上“虚拟网格”平台的对接。第一,搭建基础数据平台,对所辖区域所有学生信息及相关事务信息建立动态数据库,如心理问题学生数据库,学业困难学生数据库等,有效整合相关数据资源。第二,在基础数据平台之上建立维稳系统,依托基础数据和内、外网互动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诉求,发现不稳定因素,建立“服务日志”,各级网格责任人及时登记、排查、处置、反馈,记载区域内发现和处理的各类问题。通过对虚拟网格的延伸发展提供策略支持,进而通过校园大数据管理,对单元网格实行实时安全监控、行为轨迹分析、风险预警、危机干预等关键节点的辅助支持,不断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12-14]。
3 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策略
在实践中,网格化管理从治理单元重构、预防力量下沉、治理流程再造和技术治理导向4 个方面,实现了高校治理的机制创新。
3.1 治理单元重构
将区域“分类划片”,即下设管区(网格),网格下辖数量不等的班级或寝室,配备网格长、网格管理员,将权责同步下放,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单元。核心负责人只需调度各管区的主要负责人,便可知辖区内工作运转情况,实现全局掌控,垂直管辖,动态跟进,在特定事件爆发的最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并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响应政令,步调一致,锁定目标,重点攻克。从整个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来看,网格是精准管理的坐标体系,网格中的主要负责人是其得以顺畅运转的关键角色。完善人员联动、信息管理、处置反馈和监督考核机制,以加强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精准管控和集中式治理。网格化管理与集中治理协同运作,贯穿于管控工作的始终,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在重新划分的治理单元中,网格内部的治理事务呈现出同质性和规则性特点,其空间分布也更加立体和紧凑。治理单元重构通过对网格内事务的分类化、具体化和规范化管理,实现了对具体空间的有序治理[2,15-16]。
3.2 预防力量下沉
通过网格层级的设置和职能部门人员的下沉,使治理资源和预防力量增加,自治组织专业性不足和治理低效的困境得以有效化解。职能部门人员下沉到基层,针对自治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有效的“在场治理”,治理过程从“场域外被动管理”转变为“场域中主动治理”。
3.3 治理流程再造
3.3.1 层级嵌套联结,建立管理闭环
1)日常巡查: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治理服务供给的主体处于间歇性缺位状态。下沉的网格员应在所属网格中开展日常性巡逻、监督检查,治理主体从“间歇性缺位”转变为“全天候在场”,日常化防控代替事后处置,轮班巡查、不间断巡视取代间断式被动管理。构建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身体、心理情况,依托大数据综合分析和数据筛选,对学生进行轨迹追踪和安全监控,各级网格责任人可以清晰了解到哪些学生有危机隐患,哪些需要更多关注与帮助,从而做到未雨绸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17]。2)突发处理:专业网格员发现隐患后按照“网格巡查—发现隐患—信息上报—系统分发—流转处理—反馈结果”的管理闭环模式进行处理。并由专职部门进行督查,实现各责任主体职责可视化、可追溯。层级嵌套联结建立的管理闭环实现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治理,有效化解了高校治理困境[18]。
3.3.2 拓宽沟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
利用网络技术拓宽学生自治组织(内网)与学校支持体系(外网)的沟通交流渠道,利用网格信息化平台的分类信息采集识别系统及时接收“内网”反馈信息,精确发掘、及时研判高校深层次问题和学生的差异化服务需求。为确保上传下达,做到实时互动反馈,应在网格内部开展教育培训,强化网格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意识,使之掌握搜索、筛选、分类信息的能力,提高其针对需求导向的服务能力[2]。
3.3.3 有理有据激励,规范组织约束
适当的激励可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上级指令,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并集中调动物资、人员及资金,各网格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各司其职。对于贡献卓著的人员,应适度激励,比如口头表扬等精神奖励或证书等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志愿者产生的典范效应,可以辐射激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增进其社会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有助于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网格化管理体系存在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维度与基层组织自下而上的自治维度,能够较好地规避基层治理碎片化、社区治理内卷化等问题。维稳、风险监控功能使网格化管理被视作防范风险的有效举措。“重管理轻服务”倾向强化了科层制原有的自上而下的管理逻辑,造成事务治理形式化和基层治理内卷化。应注重提升高校学生自治力量,淡化网格化管理科层化、行政化色彩。若仅依靠行政力量完成信息传递工作,行政成本会随行政链条在各层级间呈级数累积,造成巨大代理成本,使得工作边际效用递减; 同时也会造成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服务、监督能力的弱化,影响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长效运转。只有积极调动网格内自治力量,提升组织应对能力,才能保障管理机制的长效运行[9]。
3.4 技术治理导向
建立“高校管理网格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功能,网格员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上报到系统,网格管理办公室会即时将具体任务下达到相关职能部门并要求限时解决。网格员在网格单元中进行实时信息采集、传输和分享,提升了治理体系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网格化管理中应用崭新的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手机定位等,使数据采集更加高效精准,切实将学生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和作用,为高校学生管理建立一道钢铁屏障[19]。
4 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在理念、制度、技术”3 个层面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对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1 理念层面
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的预防型治理理念,包括以下2 个方面。一是主动预防:指对不确定因素的前瞻性、主动性防范、监测和排查管理。二是协同预防:协同预防要求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吸纳学生参与,凝聚治理合力,形成危机预防的联动机制,以切实促进系统良性运转与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既能发挥思想引领、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作用,又能在密织网格化管理网的基础上,发挥集中式治理的人员联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处置反馈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既能发挥多部门协同育人的作用,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稳定型与非稳定型分类管理,分层次、分类别地全面把控高校学生危机问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最大限度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地投入,从而实现危机预防和高效自治。
4.2 制度层面
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在制度层面完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常态化管理制度:包含常态化主动治理和常态化预防。网格员下沉到基层,对网格内的治理事务实施日常化防控和常态化治理,展开全过程监管,能有效化解矛盾累积和问题集中爆发的风险。另外,网格员上传到网格化平台上的事件,有限定的解决时间,网格员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回应和主动反馈。实现风险关口前移和对治理过程的全方位监控,建立起自治治理的长效预防机制和联动机制。2)协同联动制度: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打破工作碎片化和应对责任推诿问题,实现了跨部门整合,建立起协同联动的预防机制[20]。
4.3 技术层面
及时、准确获取信息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直线型层级化的治理机制中,信息传递需要跨越多个层级,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和模糊失真,影响治理效率。技术化导向的信息处理机制的建立,可有效解决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和信息动态监测的难题,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高效传输,使信息的采集服务于治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确保治理的及时性、主动性和高效性[2]。
5 小结
综上所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是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三大支撑。危机预防视域下,推进高校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集中治理协同运作是提高高校自治能力和增强活力的必要保证。本研究基于“立体化网格”的设计理念,分析了学生自治组织(“内网”)、学校支持体系(“外网”)、线下“物理网格”与线上“虚拟网格”对接的精细化实时监控的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思路。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分别从理念、制度、技术层面,实现了治理单元重构、预防力量下沉、治理流程再造和技术治理导向,体现了高校网格化管理与精细化、信息化集中治理的协同运作机制创新对提高高校自治能力和增强活力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