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核爆反卫技术,一则“假消息”引发的关注

2024-04-02兰顺正

世界知识 2024年7期
关键词:核爆炸假消息电磁脉冲

兰顺正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员

2月中旬,美国广播公司电视频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美国国会在一次秘密简报会上被告知,俄罗斯正在实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计划,用于对付敌国卫星。对于此消息,俄立即表示目前无意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美方是在炮制“假新闻”,以推动国会共和党人批准继续向基辅提供军援。

顾名思义,“太空核爆炸反卫”就是通过在太空中引爆核弹头来破坏卫星之类的航天器。高空核爆炸以距离地球100千米的卡门线为界,30~100千米之间称为“天空核试验”,100千米以上称为“太空核试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曾在高空和太空引爆核武器,1958~1962年总共进行了21次高空核爆炸,其中八次为太空核试验。

核爆炸造成杀伤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它们在核爆炸总能量中所占的份额,取决于核武器的类型和爆点的环境条件。通常原子弹在空中爆炸时,冲击波约占总能量的50%,光辐射约占35%,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污染约占10%。

由于大气密度基本上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递减,在30千米高处,大气密度为地面的百分之一,而在80千米高度则只有地面的十万分之一。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对X射线早期核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因此X射线和紫外辐射所组成的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成为高空核爆炸的重要毁伤因素。高空核爆炸光辐射的能量所占核爆炸总能量的份额随爆高逐渐增大,冲击波的能量份额随爆高的增加而减少。

当爆高大于80千米时,有70%~ 80%的能量以X射线形式释放,聚积在爆心下方距地面70~80千米的大气中,形成饼状发光区,又称饼状火球;伽马射线能量聚积在距地面20~30千米的大气中,形成较强的电磁脉冲,经地磁场转会激励很强的高空核电磁脉冲,作用范围显著增大。

美国在1962年7月9日进行的“鱼缸”行动让全世界都对高空核爆的后果有了直观认知。当时美国在距离夏威夷约1450千米的约翰斯顿环礁发射了雷神运载火箭,火箭在飞至1100多千米的高度后落下,在距地面400千米处引爆了1.45兆吨的核弹头“海星一号”。爆炸没有产生蘑菇云和冲击波,却出现了一个在各个方向上大致相同扩展的辐射气泡,高能伽马射线向四周爆发,轻量级电子沿着地球的磁力线快速流动,并掉落到高层大气中,在大约50~100千米的高度,它们被地球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所阻挡,这些原子和分子吸收电子的能量并通过发光做出反应,从而形成巨大的人造极光。同时,核爆让这些高电荷的电子经历了惊人的加速,产生了一个扩展了1000多千米、短暂但极为强大的磁场,即EMP(电磁脉冲),导致整个夏威夷电力系统瘫痪,路灯、电话、导航和雷达系统一度全部失灵。核爆产生的很多电子在太空中徘徊数月之久,被地球磁场困住,形成一条人造辐射带,导致六颗卫星被破坏,其他一些卫星出现故障。

除此之外还有核爆反导技术。冷战期间,美苏都研制过使用核战斗部的反导拦截系统,通过高空核爆来破坏来袭导弹上的电子元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研制“卫兵”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斯帕坦”高空拦截弹和“斯普林特”低空拦截弹构成,两者都裝有核弹头,前者拦截高度为550千米、最大射程为750千米,后者拦截高度为32~48千米、最大射程为56千米,主要部署在“民兵”洲际导弹基地的周围。苏联则发展了“A-135”防御系统,目的是保护莫斯科及其附近区域免遭敌方洲际弹道导弹袭击。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A-135”装备了两种导弹系统,一种是代号“53T6”的高超音速大气层内导弹拦截弹,另一种是代号“51T6”的大气层外导弹拦截弹,两种导弹的弹头均为约10000吨当量的“AA-84”型战术热核弹头,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制导即可摧毁来袭弹头,至今还在莫斯科周围运作。不过,也有消息称“53T6”可能改为使用传统弹头,“51T6”则已退役。

太空核爆反导与反卫存在很多相通之处,而且相比于前者,后者的难度更低,因为卫星的轨道、高度以及过顶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较易测算,因此当今大国发展太空核爆反卫在技术上没有太多障碍。在具体运用上,既可以用运载火箭将核弹头送入太空后立刻引爆,也可将核弹头安装到卫星等航天器上,使其长期部署于轨道,需要的时候再引爆。

猜你喜欢

核爆炸假消息电磁脉冲
低空核爆炸环境效应模拟研究
用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
未来“大杀手”:电磁脉冲武器
核安全及其技术的发展
基于核爆炸的小行星偏转方案分析
强电磁脉冲下柴油发动机系统薄弱环节识别
研究:老年人更爱传播假消息
假消息传播得更快更广
一种用于电磁脉冲定向辐射的TEM天线设计
PIN二极管限幅器的电磁脉冲损伤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