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纤维蛋原比值检测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2024-04-01龚川江刘佳佳
龚川江, 刘 利, 刘佳佳, 周 铃
1.重庆松山医院 检验科,重庆 401120;2.重庆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重庆 40112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由酒精、胆石症、手术创伤等原因导致胰酶异常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表现为突发性、持续性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1]。有研究报道,轻症AP多有自限性,经规范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预后较好;重症AP预后较差,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风险均较高[2-4]。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是基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一种新型炎症指标,可反映机体炎症过程及免疫状态,目前常被用于预测肺癌、肝癌等预后[5]。屠夏敏等[6]研究证实,SII可作为预测AP病情严重程度的新型指标。与单独检测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比较,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lymphocyte ratio,NLR)可以反映患者炎症程度与免疫状态,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7]。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fibrinogen ratio,DFR)是一种可反映机体的纤溶活性、凝血功能的生物学指标。龙悦等[8]研究发现,DFR与AP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SII联合外周血NLR、DFR对A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松山医院自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9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血常规、生化检查等确诊为AP[9];年龄18~75岁;发病48 h内入院。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慢性胰腺炎;合并血液系疾病或凝血障碍;合并传染病;合并免疫系疾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症组(n=42)、中重症组(n=31)、重症组(n=26)[10]。轻症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7.69±7.3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29 kg/m2,平均(25.19±2.16)kg/m2。中重症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8.15±8.04)岁;BMI为19~29 kg/m2,平均(25.56±2.37)kg/m2。重症组: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48.75±8.54)岁;BMI为19~29 kg/m2,平均(25.17±2.68)kg/m2。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静脉输注乌司他丁+静脉注射埃索美拉唑钠、美罗培南,同时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持续观察至入院后28 d。入院第2天,所有患者取晨起空腹静脉血9 ml,均分3份。第1份置于含抗凝剂试管中,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沃芬ACLTOP700)测定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第2份置于含抗凝剂试管中,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迈瑞BC7500CS)测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第3份室温下自然凝结,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血清),采用已糖激酶法测定患者血糖、血钙水平。计算并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不同预后AP患者的SII、NLR、DFR。
2 结果
2.1 不同严重程度AP患者SII、NLR、DFR比较 中重症组、重症组患者SII、NLR、DFR均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者SII、NLR、DFR均高于中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严重程度AP患者SII、NLR、DFR比较
2.2 SII、NLR、DFR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NLR、DFR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73、0.467、0.480,P<0.05)。
2.3 不同预后AP患者SII、NLR、DFR比较 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92)与死亡组(n=7)。存活组患者SII、NLR、DFR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AP患者SII、NLR、DFR比较
2.4 SII、NLR、DF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P预后的预测效能分析 ROC曲线显示,SII、NLR、DF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P预后均有预测效能(P<0.05)。SII、NLR、DFR三者联合对AP预后的预测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16、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89.13%。见图1、表3。
图1 SII、NLR、DF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P预后的ROC曲线
表3 SII、NLR、DF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P预后的预测效能分析
2.5 SII、NLR、DFR与血糖、血钙相关性 99例患者的平均血糖为(11.57±3.41)mmol/L,平均血钙为(2.07±0.25)mmol/L。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NLR、DFR与血糖呈正相关关系(r=0.437、0.390、0.435,P<0.05),与血钙呈负相关关系(r=-0.445、-0.388、-0.450,P<0.05)。
3 讨论
AP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较差,如果在疾病早期及时进行病情诊断与评估,可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并改善预后[11]。临床常用淀粉酶、脂肪酶等实验室检查及胸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进行AP早期诊断,但其无法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预测[12]。有研究报道,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等指标均可用于预判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但大部分指标具有滞后性,且可重复性差[13-15]。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易于获得、可重复测定的早期评估指标。韩宝华等[16]研究发现,炎症伴随AP始终,炎症因子水平可用于重症AP预后模型构建。全身炎症反应是AP的基本病理特征,白细胞作为AP的重要炎症细胞之一,在发病时过度激活的白细胞导致组织损伤,加重病情,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是机体炎症改变及免疫状态的重要反应指标。除炎症机制外,胰腺微循环障碍也是AP发病及胰腺组织水肿、坏死的重要机制[17-18],在AP早期,病理改变刺激内皮钙离子内流,内皮素1释放增加,导致胰腺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引发微循环障碍,进而加重胰腺损伤、坏死。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重症组、重症组患者SII、NLR、DFR均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者SII、NLR、DFR均高于中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I、NLR、DFR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提示,SII、NLR、DFR均与AP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NLR可反映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即炎症状态。炎症反应加重时,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导致NLR增加,即AP患者病情越严重,免疫状态失衡越严重,NLR越大。SII是在NLR基础上联合血小板计数的炎症指标,包含炎症反应及微循环障碍相关指标变化,AP患者胰腺组织水肿、坏死越严重,炎症反应及微循环障碍越明显,血小板计数越大,SII越高。DFR是反映机体纤溶活性与凝血功能的指标,AP炎症反应激活内源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合成,D-二聚体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DFR升高[19]。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通过下调内皮细胞中凝血酶调节素表达,激活凝血系统,导致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加重溶纤系统紊乱。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存活组患者SII、NLR、DFR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SII、NLR、DFR与AP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可能原因为炎症及微循环障碍机制是AP患者胰腺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而胰腺损伤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本研究中ROC曲线显示,SII、NLR、DFR三者联合对AP预后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916、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89.13%。这提示,与 SII、NLR、DFR单独检测比较,三者联合检测对AP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AP的发病包含炎症反应及微循环障碍机制,而NLR、DFR仅能从炎症反应或纤溶系统紊乱方面进行单一评估;SII虽可反映血小板计数变化,但只限于评估凝血功能改变。SII、NLR、DFR联合检测可从炎症反应、纤溶及凝血系统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病情进展,减少漏诊、误诊情况发生。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NLR、DFR与血糖呈正相关关系(r=0.437、0.390、0.435,P<0.05),与血钙呈负相关关系(r=-0.445、-0.388、-0.450,P<0.05)。进一步证实AP患者的SII、NLR、DFR均与病情发展相关,可作为疾病预后的预测指标。血钙、血糖变化在AP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钙离子进入腺泡线粒体引起大量氧自由基释放是导致胰腺坏死及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AP病情进展必然伴随血钙降低,同时胰腺损伤会引起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升高[20]。AP患者的SII、NLR、DFR评估炎症、微循环状态,可间接反映胰腺损伤程度,即SII、NLR、DFR水平越高,胰腺损伤越严重,血糖、血钙水平越高。
综上所述,SII联合外周血NLR、DFR对AP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