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中孝文化的呈现途径与教学启示
——基于文化记忆的理论

2024-04-01尹慧琦张奂奂张增田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10期
关键词:华文教科书马来西亚

●尹慧琦,张奂奂,张增田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内在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2]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孝文化的传承将有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文化记忆使文化长存,对海外华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民族身份认同之纽带,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牵动着他们的民族之魂。 溯源马来西亚华人,他们自明代从中国南移到马来西亚,除带去的物质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文明和文化传统。 《2013—2025 年马来西亚教育蓝图》指出,学校教育将“加强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3]。 马来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儒家文化积极传递的道德价值观念,孝文化自然也是马来西亚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学阶段是形成民族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润能够建立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 马来西亚的《小学课程与评估标准》提出“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4]。教科书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传递文化的优势,马来小学华文教科书充分彰显了孝文化的内涵。 本研究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内容,揭示了其在内容选择和呈现上的特色,以期对未来教材如何更好地传承孝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一、文化记忆视角下的教科书与孝文化

(一)文化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理论是20 世纪90 年代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ssmann)提出的。 他认为文化记忆是“关于社会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掌握。”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通过长期历史积淀而传承延续下来彰显其民族特质的共同记忆。文化记忆在实践交往中产生并延续,因而它超越了个体,在集体层面才具有意义,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形式。文化记忆以稳定的、跨情境的符号形式外化储存,可迁移并代代相传,主要通过文本、图像、仪式和表演等媒介实现传承[5]。

(二)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的教科书与孝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改变, 孝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教科书是传递文化的物质载体,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反映多样的孝道观念,同时教科书也是承载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应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叙述方式融入孝文化,使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形成文化记忆。

1.教科书承载中华文化记忆

为了理解文化,人类需要接触大量的文化符号,如书籍。 其中教科书作为承载着传递文化任务的书籍,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学生形成文化记忆的基础。 教科书所选择的文化常常因教科书这一媒介的巨大影响力而得以广泛传播,并强化这些文化的自身地位[6]。 作为文化记忆主要载体的文本要肩负起文化记忆的重担,必须“包含了一个群体所尊重的规范性和形成性价值”[7]。 凡是教科书选择的文化一定是符合群体认同价值的优秀文化。因此,教材中体现孝文化的文本、图像等是学生接受孝文化、形成文化记忆的基础。

2.孝文化凝聚中华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理论坚信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起着连接和联系作用的“凝聚性结构”[8]。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凝聚性结构即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德之始也。”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9]学界也有很多学者持有相同观点,肖群忠认为“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10]。 从凝聚性结构视角来看,孝文化能够连接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中华民族成员,属于中华文化的凝聚性结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 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中,除了英语以及必修的马来语,其他科目的教学均采用华语授课,本研究选择一至六年级的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所使用的华语教材《华文》作为研究对象。 《华文》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制定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编写,由马文化出版社(The Malaya Press Sdn. Bhd.)出版,共6 册。

(二)研究框架

1.孝文化的内涵

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孝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其内涵也不断变化,儒家专论孝道的经典著作《孝经》集合了儒家学者的孝道思想。 《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11]将孝文化从家庭领域扩展至社会领域。 许多研究者对孝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肖群忠教授认为孝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孝观念、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政治性归结、历史性过程和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12]郭清香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诠释孝文化的现代价值,认为“孝不仅仅是家庭伦理中对子女行为的规定,而且形成了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文化系统”[13]。 本研究汲取古今学说对孝文化内涵的解释,从广义的视角理解孝,即孝文化是指个人对所处社会关系中的接触对象所进行的一切与孝有关的思想观念、礼节风尚、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2.孝文化的分析框架

(1)分析维度

为了方便对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材选文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建构孝文化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社会学视角确定分析维度。人具有社会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定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连接纽带(包括趣缘关系)来看,社会关系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14]。 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关系是指直接建立在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业缘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师生、同学等。 因此本研究从教材使用对象——学生的角度,按照其所处社会关系进行划分,将分析维度确定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2)分析类目

本研究根据社会关系属性以及学生的社会关系限定范围对分析维度下的一级类目进行划分,具体类目见表1。 二级分类目的构建依据:一是儒家传统孝文化;二是前人关于孝文化内容要素的研究成果;三是所选择华文教科书选文中体现的孝文化; 四是本研究中对孝文化内涵的分析与把握。 华文教科书选文中充满了人文性思想,孝文化内容既有直接体现也有隐形蕴含,为了较为准确地进行归纳,本研究在对选文中孝文化内容判定时深入文本内容进行倾向性判断。 本研究结合华文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对具体表现进行了说明,并以此作为文本分析的依据,详见表1。

表1 孝文化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华文》中孝文化的内容。鉴于孝文化的内容分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确保不同研究者对教科书中孝文化具体类目的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对其分析进行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用的是评分者信度(inter-rater relia bility),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在评定时的一致性程度[15]。 本研究先委请2 位语文教育领域学者与3 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担任专家评定者,检视并修正研究类目表初稿,使其更为适切可行。 然后,随机选取一册华文教科书,由研究者各自对“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孝文化”研究类目进行内容划定,运用SPSS24.0 计算出肯德尔和谐系数,根据公式计算出W=0.958,χ2 为34.491。 进行χ2 检验,以自由度df=N-1=10-1=9, 查χ2 检验临界值表得:χ2(9)0.01=21.673,χ2>χ2(9)0.01,所求得之W 值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5 位研究者的内容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信度较好,“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孝文化分析框架”是可以采用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科书孝文化内容选择的特点

记忆需要定位与选择。 文化记忆聚焦的事件能够映射出对民族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汇聚民族内部凝聚性力量,为形成文化认同奠定基础[16]。 华文教科书中对孝文化的选择能够为华人精选文化记忆对象,精选的孝文化内容以教科书为载体传递与继承,使马来西亚华人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下、 本土化与民族化融合的人文背景下塑造民族认同感。

1.选取类目覆盖面广,内容全面

据统计,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材中1~6 年级,总选文量为316 篇, 其中含有孝文化的文章数量为81 篇,占全部选文数量的25.63%。 各个年级的孝文化选文量与占该年级总选文量的比例如表2 所示。

表2 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孝文化内容的数量及比例

根据分析框架统计发现,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孝文化内容覆盖了三个维度的全部类目,选取类目覆盖面广,内容全面。其中一级类目中指向父母的孝文化选文占比最高为56.79%,其余一级类目具体占比如表3 所示。

表3 各级类目孝文化内容数量及比例

2.内容选择聚焦家庭人伦

文化记忆的凝聚性结构是将需要被铭记的经验和回忆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重复” 是凝聚性结构的基本原则[8]。 通过重复,一些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成为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被保留, 民族共同的文化元素得到认同。 在教材中对孝文化不同内容的强调和重复能够体现教材对孝文化选择的倾向。 各二级类目按照阶梯排布呈现如图1 的趋势。

图1 各二级类目占比图

马来西亚华人初到马来西亚时多开设私塾以教育下一代,一开始的私塾多半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后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也一直更新,但教材中所蕴含的儒家孝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儒家之孝,立足于家庭人伦,儒家经典对于孝的呈现很大篇幅是围绕父母与家庭,曾子自释云:“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敬亲是指建立在敬爱之心基础上的血缘情感。《华文》中孝文化具有儒学色彩,内容选择聚焦于父母与家庭,突出感恩父母的观念,强调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3.融入“互联网+内容”,赋予时代属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儒家孝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化,其中存在一些与现代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如《论语》讲“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7],强调子女对父母需要一味顺从,以及《论语·子路》中的父子犯错要相互隐瞒的观念, 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当代教科书在编选孝文化内容时,需要对其创造性转化,保留合理精华,抛弃陈旧成分。 例如,传统“承志立身”强调子承父志,而现今更提倡自强不息、勤奋学习。 教科书中的《告别网络时代的汤姆》一文意在向学生传达要善用网络资源学习知识、充实自我的观念,将孝文化的“立身”理念与互联网合理利用结合,赋予其现时化意义。《网课新态度》一文以姐弟展开的友好辩论为文章内容,以互联网背景下催生的新型学习形式——网课为主题,突出友爱兄弟的孝文化内涵,使传统孝文化与数字学习形式紧密结合,增强文化传承的实效性。

(二)教科书孝文化呈现的特点

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教科书的结构来反映文化内容的选择。 教科书在内容呈现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6]。通过教科书对孝文化内容的呈现形成文化记忆,将选择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予以呈现,使文化的传递与继承实现效果最大化,文化记忆中的理念与价值得以保存与流传。

1.以多元体裁为载体,发挥文本亲和力

教科书所选择的孝文化内容采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得以诠释来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教科书中的优势资源,在《华文》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孝文化的经典性文本多为文言文,对于中低学段小学生是较难理解的,故小学华文教科书对于孝文化的内容多以儿童诗歌、童话等儿童文学体裁呈现。 儿童文学体裁不仅能够更加简单直白地将孝文化传达给学生,而且符合其心理特征与阅读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教科书增加了表现手法丰富的记叙文与逻辑严密的议论文等体裁,能够给学生留有对孝文化的思考空间,使学生领悟文章背后的孝文化意蕴。除了丰富的文学体裁,教科书还选用了兼具趣味性与情境性的相声剧本的文学形式来呈现孝文化内容。

2.以图为介,巧用视觉语言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插图是帮助他们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重要工具。 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配置孝文化相关插图共102 幅,其风格类型、色彩色调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在风格类型上,低年级多采用卡通、漫画等形式,高年级则采用了一些实物图像或照片来呈现,加德纳将儿童绘画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4~9 岁为图示阶段,9 岁以后为写实阶段[18]。 教材对标儿童绘画发展的各个阶段差异化配图,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特点。在色彩色调方面,小学生更容易被那些高明度的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的色调所吸引。《华文》中的插图整体将高明度的色彩与强对比的色调相协调,整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突出了对学生审美需求的考量。

3.创设情境,促进认知转化

认知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孝的观念与意识要实现真正的传承就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科书在传递孝文化时,应具备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功能。 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材通过创设活动设计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从认知上理解孝道,进而体悟孝道的内涵并付诸实践。如六年级“母亲的叮咛”一课的课后练习,练习设计为问题与活动的相互搭配,活动设计先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家豪的处境,激发孝顺父母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以温和语气撰写回信,将孝道的内在认知外化为书写实践。教科书这种知行结合的教学设计,使孝文化的认知更易转化为行动,让学生在理解孝道的同时,也能体验孝道,完成从知到行的升华。

四、启示与建议

(一)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传承孝文化记忆的启示

1.充分考虑儿童心理逻辑,强调学段意识,提高教科书孝文化内容的儿童性

教科书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时,其中蕴含的文化会作为“隐性课程”传达给学习者[19],“隐性课程”可能会对学习者的文化认识与认同产生更大影响[20]。 教科书直接指向的是孩子,为的也是孩子[21]。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使用活泼、形象化的体裁文本和巧妙的视觉语言传递孝文化,拉近了孝文化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其强调孝文化选择与呈现的学段差异性,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将孝文化合理地融入教材,使文化记忆跨过地域限制更好地得以延续。 这为统编版教材提供了借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需要关注到不同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儿童心理逻辑,提高教科书孝文化内容的儿童性。

2.注重培育孝情与指导孝行相结合,统筹知行关系,强调孝文化记忆的实践性

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注重培育孝情和指导孝行,利用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孝行思考和实践,使学生在情感和行为层面上产生双向共鸣。 教材结合了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如模拟情境、小组合作等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孝行。 教科书中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如何表达孝心, 促使学生与自己的家庭、社区建立情感联系,加深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为了增加教科书中孝文化内容的实践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融合性, 建议统编版教材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设计,采用生动的案例或情景模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孝道精神,认同孝文化。

3.内容选择融入“互联网+”题材,体现数字元素,凸显教科书孝文化记忆的时代性

为了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教科书编写需要考量时代特征和学生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2]。我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可借鉴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在孝文化内容选择方面积极融入当代数字元素,针对“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对传统孝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建议统编版教科书可通过选择与互联网相关的题材为切入点呈现孝文化内涵,既彰显时代特色,也契合数字原住民孩子的兴趣。

(二)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传承孝文化记忆的改进建议

1.增添仪式的孝文化呈现形式,激发情感认同,保持传承孝文化记忆的鲜活性

教材中孝文化记忆的传承除了文本和图像的形式外,也可以增添孝行仪式。生活中常见的给长辈行礼、为长辈祝寿等仪式不仅给予孝行以典型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味,还有助于形成孝行的习惯和自觉行为,通过反复进行孝行仪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仪式的规范性和庄重性使孝行不再是临时行为,而是转化成自觉行为。相比语言说教,仪式践行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抽象孝文化的情感认同,使其虽呈现在纸上却能为孝文化内容创造立体的延伸环境,生动融通地传递孝文化,构建民族共同记忆。

2.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孝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效能,激发孝文化记忆的时代活力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内涵大多蕴含在儒家经典中,教科书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 《华文》中的孝文化内容虽对传统孝文化进行了筛选并融入了时代要素,但其创造性转化的内容与形式仍有进步空间。在内容上,可以融入各类数字学习资源,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孝行的实践案例。在形式上,建议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表达孝心的活动,运用可视化技术手段将一些静态的内容转变为动态的展现[23]。 以数字技术赋能教科书孝文化传承使其与时俱进,让孝文化记忆不是对过去的完整复现而是得以更新与延续。

猜你喜欢

华文教科书马来西亚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有你在可真好呀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