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
2024-04-01张惠玲
张惠玲
今年刚放寒假的头几天,广东的天气特别冷,我们都不愿意出门。女儿们开始读《世说新语》,两个女孩窝在被窝里,一人读一篇,然后一起背诵,遇到不太理解的字句,还是会习惯性地喊妈妈。我在厨房里忙着,锅里沸腾的水泡从锅盖边沿上噗噗冒出,腾腾热气充盈着整个厨房,氤氲的屡屡清香里,是我和女儿有一搭没一搭的问与答。
我们在各自的空间里,做着各自的事情。女儿不觉读书枯燥,我亦不嫌弃家务烦琐,因为我们时刻和自己的心在一起。这样的生活很简单也很美好,在该学习的年纪里努力增长才干,在该忙碌的岁月里不惧烦琐,微小而具体的美好藏在其中。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空间,让自己和心在一起。
留一空间,让时光值得回味
大约是小学三四年级时,我从姑姑那里得到一本安徒生童话集,书本是黄色的,封面上印着“安徒生童话系列”,我们都猜测这个系列的童话书还有其他颜色,例如绿色、紫色的。我们都对这本书视若珍宝,闲暇时抢着看,甚至两三个人一起看。燥热的夏天,黏黏糊糊的手臂贴在一起,带来一阵黏腻感,但沉浸书中的我们都不在意。一个午后,姐姐们不知道跑去哪里玩了,我趕紧跑上二楼,拿起这本书躺在水泥地板上看起来。镇上像我们这种两层的楼房,基本上都没有做隔热层,所以夏天时,二楼的空气总是翻涌着阵阵热浪,地板甚至是滚烫的。可那时的我全然不觉,紧紧贴着水泥地面,眼睛不曾离开书本,从丑小鸭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再到拇指姑娘,还有困扰了我整个童年的海的女儿,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位小公主不把真相告诉她心爱的王子……
那个燥热的午后,外面的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奄奄待毙;只有那知了,在枝头不住地发出破碎的高
叫……身上单薄的衣服已被汗水完全浸湿,而我沐浴在童话世界的清风中,浑然不觉滚烫。后来这成了我童年的最美好的一个午后。没有人打扰,我独享了这份宁静与美好。
年龄渐长,世界渐宽,可读的书越来越多,可供读书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时常把自己泡在图书馆里,从武侠小说到爱情故事,从乡村文学到现代生活,把想看的书都看个遍,这些埋头读书的时光,也和那个童年午后一样,成了我生命中美好回忆的一部分,足以让我在躁动不安时能回味当时的那一份与书相处的静谧时光。
寻一空间,让内心更柔软
步入中年,工作上要应对职称晋升、各种评优评先,家庭上要处理家务琐事、孩子学习等,个人身体健康也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我常常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而焦躁不安,而这种情绪的不安带来的影响不限于自己,还影响到身边的人。慢慢地,我意识到我需要一种方式、一个空间存放我的情绪。
再读《庄子》,读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在《庄子·知北游》中,我读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我反复读,想知道何为“圣人”,怎样才能“处物不伤物”?咀嚼着“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几句,我欣然了悟,是啊,当悲哀或快乐要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不能够拒绝;快乐和悲伤想要离我而去,我也不能阻止。既然如此,那就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从容淡定的生活。而能做到这样,既是圣人,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人人皆可是圣人,圣人亦是凡人。平和地与万物相处却不伤害万物,一个人对万物怀有宽容和慈悲,没有伤害他人的心思,那么这个世界也会与其和平共处。
为什么童年时能在燥热的午后独享一处空间而兴奋欢欣很久,甚至觉得自己得到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乃至于现在仍在回味,而今苦苦找寻这样的一方天地却不得。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矛盾中,越是成长,矛盾就越复杂,正如《庄子·人问世》中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空间,安放复杂情绪,让内心生长出力量,这股力量能消化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能把控我们的行为和做法。孩童时代,我因为童话故事而哭而笑而忘记夏日的炎热,那是在释放我们的情绪,成年时我们找不回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克制。不管是释放还是克制,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安放己身,如此才能一直往前走,变得更强大、更柔软、更坚定,更有包容力。
处一空间,享美好和清澈
经常和女儿一起读诗,每每读到我喜欢的诗人或者诗篇,总迫不及待地和女儿分享,告诉她们这位诗人如何优秀,他的诗怎么好,然而我的兴奋和滔滔不绝得到的却只是女儿淡淡的回应——“哦”。对她们的这种反应,我感到有点失落,觉得女儿不能和我共享这份美好。直到那一天,她们两个像往常一样晨读,突然大女儿来到我面前说:“妈妈,你喜欢这首诗吗?”
“哪一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首啊,我很喜欢这首诗。”
原来是杨万里的《小池》。看着大女儿拿着书站在我面前,等着我的回答,她的眼睛是那么的清澈而闪亮。我把二女儿也叫出来,想和她们一起聊聊这首诗,想听听女儿很喜欢的诗在她们心里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
“妈妈,我喜欢这首诗,因为我看过这首诗里描写的景物。你带我们去丰渚园玩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有小蜻蜓停留在荷叶上面。所以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会想起那次去丰渚园玩,想起那只小蜻蜓。”原来,女儿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她看过诗中的景象,她和诗人杨万里看过同样的美景,所以她喜欢上这首诗。而我和她们分享自己喜欢的诗人时,总是从诗人的人生经历、胸襟、理想、抱负等方面去说,我的“喜欢”离她们太遥远了。就像我告诉她们我有多么喜欢曹操,他“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是多么豪情万丈、洒脱豪迈……都只是我对曹操的喜欢,不代表我的喜欢就能让女儿喜欢,让她有如我一般的切身体会。其实女儿的喜欢很简单,她见过的美好就是她所喜欢的。
其实我已经忘记了丰渚园的事,但女儿却记得那么清楚。她的描述慢慢打开了我的回忆:丰渚园在看荷花的季节游人最盛,所以春天来丰渚园并未见到游人如织的画面,反而多了几分安静与美好。我们在这里散步,荷花池中荷叶已见绿意,没想到一池树荫、几枚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就这样定格在女儿的记忆中,美好而清澈。女儿把这份美好、这份清澈放进了她的内心空间里,那是一个有生命力、有共鸣的地方。
我们喜欢大自然,喜欢田园,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有很强的治愈力,当我们看见生命的起落和生灭,看见天空和远山的辽阔,看见白云和雨水的清澈,我们的内心就会受到震撼,引起共鸣,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内心家园。我想,女儿喜欢的那首诗,女儿记得的那只小蜻蜓,早已经住进了她的内心家园里。我欣喜于女儿敢于说出自己的喜欢,更羡慕她能看见生活中的美好,并存放在心中,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把生命中片刻的美好和清澈装进内心家园里。
女儿还在读《世说新语》: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厨房里的汤还在沸腾着,揭开锅盖,香气弥漫着整个厨房。我喊女儿出来吃饭,饭桌上,我们讨论刚才读过的书、今晚的饭菜。女儿就像曾经的我,在书中度过一段又一段的时光,而今我囿于厨房与爱,在生活、工作中感受氤氲香气、丰盈人生。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空间,让我们可以随时与心一起。愿今冬过后,来年春,能“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