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高品质课堂的本色、底色和特色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同课异构为例

2024-04-01蒋光明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内容

■蒋光明

中职高品质课堂是高品质中职学校的学校文化、关键办学能力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其内在要求是基于职教特色,遵循学科教学规律,通过教学评价机制,最大化促进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落地[1]。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学科是育人的主渠道。 中职语文高品质课堂的追求,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必须避免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环节烦冗,突出学生主体性发挥,创设学习情境,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做到目标明确、任务驱动、活动有序、成效显著,呈现本色突显、底色厚实、特色鲜明的高品质课堂形态。

一、展现中职语文高品质课堂的本色:精准对接《课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本色是高品质课堂的基本品质。 在中职语文界,长期存在着语文姓“职”还是姓“语”的争论。2020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中职语文课程性质与任务,强化了中职语文的学科特征。 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教学而言,要紧扣语文学科特点、阅读教学、诗歌教学来进行教学构思、教学设计。 精准对接《课标》才能保证中职语文的学科特征既姓“语”又姓“职”。

精准对接《课标》的核心是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表征为课堂教学目标对接课程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从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学生基于专题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专题学习的目标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从图1 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是分层落实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具体落实为八大课程目标,即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美发现与提炼、审美鉴赏与评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目标与内容都要精准、科学,相互一致、有机契合,把握好课程目标、专题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见图1)的层次性和侧重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追问、定位,明确“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这就是自觉的“贯标”意识。《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版《语文(基础教育)下册(第四版)》第六单元,该单元对应专题是《课标》“专题4 古代诗文选读”, 其内容要求有“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诗文,阅读并了解作品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之规定,其教学提示有“引导学生重点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梳理文化常识,增加文化积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指导。

专题教学目标要通过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三点[2]:

(1)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 欣赏时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本单元选文有唐代的诗歌、散文、宋词和清代小说,具有极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3)欣赏这些课文,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的境界,并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欣赏水平。

单元教学目标又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才能落地实施。吴蔚老师以教材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组合教材之外的篇目《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惠州一绝/食荔枝》《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以苏轼被贬地点为线索,形成课题“逆境中的突围:从苏轼到苏东坡——苏轼被贬谪时期作品群文阅读”,便于学生对苏轼的被贬经历有系统化的认识,能够探寻苏轼在困境中思想和心境的变化,深刻感悟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1)诵读吟咏诗词文本,赏析诗词语言,体味不同作品中作者传递的情感;

(2)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学会正确使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通过品读课外选文及文案写作,探寻苏轼在逆境中思想和心境的变化,了解他乐观性格养成的原因,体会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吴蔚老师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1)、(2)扣住了单元教学目标(3)、(2),课堂教学目标(3)扣住了单元教学目标(1)、(2)。

二、呈现中职语文高品质课堂的底色:把握教学内容,突出知识表征

我国语文界著名学者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3]。笔者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也是高品质课堂的首要特质,合宜的教学内容包括一堂课学生对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构成了高品质课堂的底色。

(一)以专题任务组织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基于专题的课堂教学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职业精神[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集中为朱刚的《苏轼十讲》、叶嘉莹的《论苏轼词》、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王水照和朱刚的《苏轼评传》、王水照的《苏东坡和他的世界》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这些教学资源清晰地展现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吴蔚老师展示课为该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意在完成教学目标之一:“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学会正确使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课的导入】以“东坡居士”的由来引出苏轼被贬谪的主题,调动学生,融入课文:(1)这是_____的赤壁;(2)作者描写了_______的周瑜;

设计意图:由景、史引入下一部分“情”的分析,落实“知人论世”的单元立意。

吴蔚老师以专题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她在说课中进行了陈述:

【任务】如果苏轼有朋友圈,请你根据诗词内容为他选取合适的画面,并编辑文案,最后分组展示讲解。

【活动一:选图】(2 分钟)

设计意图:依托“三步走”方法,突破重点“赏析诗词写景语言”。

【活动二:定位】(1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定位”的活动,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情感。

【活动三:文案】(8 分钟)研读文本,探寻苏轼在逆境中思想和心境的变化,完成《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案,最后由教师点评并展示范例。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体味作者传递的情感”。

【活动四:综合实践】(9 分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依照老师的示范完善表格,并根据要求完成朋友圈文案编辑。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变化与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把握,提升思辨力。

【活动五:分组展示】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讲解本组的朋友圈,后完成自评、互评、师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展示,结合板书,和学生一起梳理出苏轼的“被贬之路”,分析苏轼在逆境中思想和心境的变化,明确他的“突围之路”,了解他乐观性格养成的原因,体会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准确讲授诗歌教学本体性知识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语文课程层面,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知识主要为两大类:语文学习领域的知识,是语文知识的主体部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语文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5]。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真实的中职语文课堂既要避免支离破碎地讲知识,使之成为单纯的知识课,又要避免不讲知识,使之成为只讲情感的情感课。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升华,知识与能力仍是一堂课关注的重点。 姜育才老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了职业模块“专题1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内容要求“(3)学习写作解说词”; 吴蔚老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了 “专题3 微写作”内容要求。

张曦老师的课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准确。整堂课体现了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239 页“课文导读”提示的“全词融人、事、景、情、理于一体,大气磅礴,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特点。采用通过景、事、人、情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来让学生掌握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文体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师生互动好,学生全心投入,沉浸在浓郁的教学氛围里;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活动开展特点鲜明,学生回答中“与自己和解”等精彩话语不时闪现。

(三)实践运用诗歌教学方法性知识

日本学者儿岛帮宏将知识分为两大类: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我国学者靳彤认为,“语文方法性知识”是指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丰富有指导作用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有别于内隐的策略性知识,具有可表征、可传播的特点[6]。 三位执教老师都展现出熟练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启发、点拨、示范等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拓展教材内容,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充分运用诵读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运用极其精妙,认知苏轼“以儒治世,以道治身”的审美态度和处事态度,进而理解他“以佛治心”的处世哲学,根据诗文体特点, 将诗歌教学本体性知识的学习落在实处。 但相对而言,三位老师诵读的方法指导和练习还不够充足,仍需加强。

古诗词鉴赏以阅读为主体,但始终离不开写的强力支撑,以写促读,以“写”我所“读”的学习任务(任务设置、任务完成)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改变概念化、讲授式的古诗词传统教学范式。 姜育才老师课堂的解说词写作、吴蔚老师课堂的文案写作都采用了迁移型读写结合方式,是对感受型读写结合方式、理解型读写结合方式的超越,体现了“以一带三”的特点,即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始终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和主线贯穿思维、审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又通过“写”对词的体式认识以固化、对本首词的的内容认知以深化,通过“写”检验了学生对这首词的鉴赏程度和水平,“写”呈现的鉴赏成果又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供大家分享。 以“写”我所“读”,以“读”我所“写”,实现了读写共生。

吴蔚老师采用“双线贯通,四步进阶”教学策略,即“读:初读—教读—美读—会读”“写:初写—教写—美写—会写”。方法性知识的教授效果显著,体现出“1+X”群文阅读教学的鲜明特点。 整堂课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呈现“感知情感—讲解情感—读出情感—分析情感”走向。整堂课前段,学习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正确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 着重“1”,重点讲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情感;整堂课后段,着重“X”,分组再读所选篇目,说出情感,根据老师示范的三个步骤用8 分钟写作文案,各组派代表展示文案,分析诗歌情感,分析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和心境,然后画出突围之路,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张曦老师在教学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为例,对比两派在景、人、事、情的不同特点,让学生理解了豪放派与婉约派的流派特点和审美风格。

三、表现中职语文高品质课堂的特色:强化文专融合,彰显文化精神

职业教育语文与基础教育语文区别的显著特征是文专融合,主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语文课与专业课融合,为专业课服务,其前提是语文课教师要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课程安排,熟悉专业核心素养及其评价指标。 而专业课教师主动了解语文核心素养,思考语文课对专业课提供支撑等都有利于提升专业课的效率。例如中职语文课有“解说词”知识点,中职旅游专业课有“讲解词”知识点,虽然二者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但其写作方法、评价指标却有共通之处。姜育才老师执教一课就安排了“解说词”写作任务,在文专融合上进行了有力探索。 张曦老师把握专业特点,采用类比的方式突破难点,师生聚焦“细读探索,苏轼看到的景物、苏轼看到的人、苏轼想到的事与抒发的情、苏轼是如何看待生命价值的”,探索分析层层深入,循循善诱让学生渐次明理。实际上,豪放词的旷达特点和大格局可以再突出;“豪情从何而来”问题,通过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对比,重点分析不同意象的选用带来的情感表达差异;让护理专业学生深刻体会“宏大意象”对人心理建设的积极作用,形成生活化的迁移,体现成都铁路卫校的“仁爱”文化精神,该校主体为护理专业,“仁爱”是学校校训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心理素质,发挥仁爱精神,在工作中对病人展现人文关怀。 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谈一谈:“如果你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遇到消极厌世,不配合治疗的病人你会怎么劝导他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真正强化了文专融合,彰显了文化精神,彰显了中职语文高品质课堂的特色。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内容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