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神话与自然的再现
2024-03-31刘芮伶黎贝蓁严琳
刘芮伶 黎贝蓁 严琳
摘要 在中国,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本文针对本校开展陶瓷综合材料创生设计教学进行实例研究,从文化观念的表述、情景空间的建构、废旧材料的运用、装置艺术的交融四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发掘陶瓷综合材料艺术在小学美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 融合性 创生设计 陶瓷综合材料 小学美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构思,用纸、泥等材料,以及折、叠、捏、塑、组合等方法,塑造立体造型作品。照此标准,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将陶艺与综合材料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陶艺课中开展融合性创生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一、文化观念的表达:“舞动《山海经》”“观山海”“山海奇谭”课程实践
综合材料融合创生,要歷经“主题选择—草图绘制—探讨方案—材料运用”的过程。学生要在创作构思时清晰地表达观念和情感,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先从自我文化积淀出发,自主选择主题和表现方式,而后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舞动《山海经》”“观山海”“山海奇谭”三课,都是以古代神话《山海经》为主题开展的课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是学习重点之一。孩子们课前阅读了各种关于《山海经》的书籍,并尝试运用陶艺的方式表现书里的怪兽。孩子们在创作体验中,自主探索中国古代瑰丽斑斓的“《山海经》世界”,培养创新思维,展示个性,使作品充满可能性。
“舞动《山海经》”一课,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学生围绕《山海经》中的鱼查阅资料,绘制草图,而后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陶艺作品;第二阶段是学生根据已完成的《山海经》陶艺作品进行艺术再创作,经过多次调整修改,将干树枝、黏土等材料与陶艺作品组合,最终完成装置艺术作品,运用亚克力箱进行悬挂展示。
教学难点在第二阶段,即如何让作品“舞动”起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商讨方案、绘制草图等探究性学习,决定尝试采用鱼线,将《山海经》中的一部分鱼悬挂在亚克力透明箱中,营造出立体三维的空间环境,让《山海经》中的鱼如记载一般在空中舞动,给观者带来动态感受,再将另一部分鱼摆放在箱体底部进行展示。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作品展示效果凌乱,空间中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载体来起到统一效果。经多次尝试后,学生用干树枝重新搭建出一段树干,再让树枝、树根上“长出”多彩音符,使树枝伸展、树根交错,蔓延出音乐般的律动感,鱼儿有的围绕着大树跳圆圈舞,有的盘旋而起,有的飞到枝头。孩子们奇思妙想的设计,展现出了“舞动《山海经》”这一主题的超现实意境。
在“观山海”一课中,孩子们用陶泥完成神兽的头部和部分身体制作,再将废旧透明玻璃瓶嵌入神兽的身体中间,既可以加高身体,又对头部起到支撑作用,而废旧玻璃瓶光滑透明的质感与陶泥的古拙质朴的质感在作品中并置,给观者带来强烈而独特的心理感受。同时,透明的、空荡荡的玻璃瓶也带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山海奇谭”一课中,学生以《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为主题,结合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创作,把陶泥制成的奇珍异兽的形象与废旧木料结合起来,通过观察与想象,找到废木料和“怪兽”之间的融合点,用出其不意的构图来突出“山海奇谭”主题中的“奇”,创造了一个新奇、有趣、神秘的神话世界,成功再现了《山海经》的世界观。
二、情景空间的建构:“千里·江山”课程实践
在陶瓷综合材料作品的展示形式上,教师引入了“空间场域”概念,帮助孩子们有意识地建构一个立体空间。创设这个空间时,需结合主题内涵、观者参与度等因素。
“千里·江山”一课中,孩子们通过“行走的学习”,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进行探究性学习,并通过立体空间形式进行创意表达,形成以“千里·江山”为主题的整个情境空间创设,由陶瓷综合材料作品与绘画作品共同构成。同时,这个情境空间也是孩子们自我观念和情感的一种实验性表达。
在情境空间中,六幅表现青绿山水的长卷悬挂展示,陶艺与废旧塑料则组合出一棵巨大的树。树根处,用色泽较深沉的紫砂泥捏塑出一条盘踞的中国龙,增加了作品的稳定性。龙作为中国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让整个作品更加神秘与庄重。作品中部运用灰泥制作树干。树冠的造型则运用了釉下彩,再现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形与色。烧制完成后,再运用废旧塑料来表现缥缈的山中云雾,承托起层层叠叠的千里江山,山中偶有一缕清泉从上而下,飘逸自在。这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孩子们用自己的观念赋予了这件陶艺装置作品新的灵魂,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一种新的诠释。在孩子们的手中,我们古老的文化经泥与火而再生。
三、超现实的自然:“与乐共舞”课程实践
学生使用的任何一种废旧材料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此外,由于观者的个体经验不同,对不同材料的感受也各异。在“与乐共舞”一课中,孩子们运用更多废旧材料,让作品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力,以唤起观者更丰富的感受。本课的主题是结合大自然的元素,体现音乐的律动。
本课学生作品中《蓝乐海鲸》和《自然之舞》是陶艺与废旧玩具相结合的作品。
在《蓝乐海鲸》中,鲸鱼的身体、音符均采用陶泥制作,原本这只鲸鱼在制作过程中断了尾巴,但孩子们没有放弃这个“报废品”,而是烧制后辅以废旧玩具进行装饰,反而让原本普通的鲸鱼富有了超现实的意趣。
在《自然之舞》中,植物在废旧玩具的周围疯狂生长,植物蓬勃向上的力量与废旧物形成鲜明对比,既能令观者体会到环境破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也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心。
《守护海洋》是陶艺结合废弃电脑键盘、塑料等材料创作的作品。孩子们发挥想象,把键盘的起伏看作是波涛汹涌的海浪,由陶艺制作而成的海豚母子从海面跃然而出,作品的内涵在于呼吁人们保护动物、保护海洋、维护生态平衡。
四、民间艺术的交融:“别样的绽放”课程实践
“别样的绽放”一课中,学生以“服饰”为主题,小组共同创作了一组陶艺与废旧布料融合的装置艺术作品。
整件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展开,最上方是一个巨大的陶艺手提袋,提袋的侧面像瀑布一样“顺流而下”,有节奏感地向四周散开,散落出各式各样的衣、帽、鞋。
在选取废旧布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和画草图,最终选择了一块以藏蓝色为主色调、以牡丹与仙鹤为主题的、极具民间艺术风格的棉布作为主要材料。陶艺与布料都十分质朴,使作品和谐温暖,不同材料的碰撞展现出全新的艺术能量。
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使陶艺综合材料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别具一格,能极具创意地表现出中国神话中独特的世界观、充满想象的空间环境与自然生灵,能较好地展现孩子们独有的思维和审美精神。
陶瓷综合材料创生设计,打破了传统陶艺教学的禁锢,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合理转化,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沟通、合作、想象、创造,最终实现文化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