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续奋进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 年财政工作部署

2024-03-31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24年4期
关键词:财政

●本刊编辑部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75 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系统谋划2024 年财政工作,要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既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全年财政工作的总基调和总体要求,又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落实各项重点工作。 2024 年财政工作整体如何推进?重点工作有哪些?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 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及重点工作部署, 为扎实做好新一年财政工作提供方向指引。

一、准确把握2024 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资金绩效,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增进民生福祉, 保持社会稳定,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 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

在“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 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保持适当支出强度, 释放积极信号。为满足各方面支出需求,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 年还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 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 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 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 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2024 年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 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近年来,中央财政千方百计保障地方财力, 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从2018 年的7 万亿元增长到2022 年的9.7万亿元,2023 年超过10 万亿元。 2024 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 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 省级要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用好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同时统筹自有资金,做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等工作,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 现行的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很多,效应会长期地、持续地释放。 要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同时,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在“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着力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 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功夫,既要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更要下大力气盘活、 调整存量。 在强化绩效管理上下功夫,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用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提高预算执行质量。 在严肃财经纪律上下功夫, 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一切按照制度和规矩办事。 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 在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上下功夫,使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同频共振,放大组合效应。

要深刻把握好积极财政政策的总基调,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的基础上,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创造性抓好工作落实。

二、聚焦2024 年财政工作八大重点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对标对表,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统筹推进落实。

部署一: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事关国家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难点堵点,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新产业新赛道。

——要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保障,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成为创新主体。

——要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 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 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专精特新之路。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在重要产业链中的龙头中枢作用。

部署二:支持扩大国内需求

我国内需潜力巨大,必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内需主动力。

——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坚持立破并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建立完善涉企优惠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扎实推进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工作,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新增长点。 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深入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等,提升消费服务保障水平。

——要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 各地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强化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把好项目融资收益平衡关,推动抓紧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确保债券资金到位、项目即可启动。 要穿透式监测专项债券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要继续用好增发国债资金。 财政部印发了增发国债资金管理办法, 地方财政部门要落实到位。 要加快国债资金预算下达。 要规范国债资金使用,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国债资金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实施跟踪,实现对项目分配、资金下达、使用进度等的全流程监控。 各地监管局要对属地增发国债项目现场核证全覆盖。 同时,积极支持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部署三: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切实保障到位,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要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各地也要加大投入,确保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 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继续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支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优质特色发展。 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生均拨款制度, 推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持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大对学生宿舍维修改造的支持。 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央财政在加大科技投入基础上, 进一步调整优化使用方向,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适应新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果。强化央地协调联动,引导地方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 做好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落地转化。

部署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将保障改善民生与激发内需潜力更好结合起来。

——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 大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继续支持实施“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等基层单位就业的, 落实好学费补偿等政策。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深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保障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

——要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巩固全民基本医保,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着力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支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推动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切实保障广大退休人员和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 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金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 完善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要支持加强文化建设。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力度, 更好赓续中华文脉。 完善文化领域基金、资金运行机制,引导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部署五:支持抓好“三农”工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做好耕地文章,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扩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范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继续支持种业振兴行动,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培育壮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合理制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 稳定稻谷补贴, 进一步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至全国。 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产得多、奖得多。

——要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央财政衔接资金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和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地区,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要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 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支持地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群众急需、眼下能办的事,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探索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部署六:支持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必须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更广阔、成色更足。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完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并安排一定规模奖励资金,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健全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东北全面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做好财税制度设计,稳妥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

部署七: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 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支持国家公园创建和设立。 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继续组织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油茶产业发展等竞争性评审和示范工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落实好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清洁能源支持力度, 出台财政支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意见,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密切跟踪全球碳定价趋势,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

——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 落实和完善环境税收政策。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 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许多成功实践,要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部署八:支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 必须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积极营造于我国有利的外部环境。

——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完善。 加大对全球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在宏观政策协调、主权债务、数字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更多中国方案。 深入参与G20、 金砖国家、APEC、10+3 等多边机制合作,继续发挥好中美、中法、中德等双边对话机制作用, 增强在对话中的引导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支持亚投行进一步完善机构治理、新开发银行后续扩员,积极向国际机构推送人才。

——要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与东盟3.0、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协定关税减让谈判。

——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落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引导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 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 推动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提高运营效能, 打造标杆项目,提升影响力。 同时,依托外事活动、多双边对话机制、国际机构等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三、深化内功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财政管理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内功”,既涉及财政自身全过程各方面, 又涉及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从更高站位、更广视野看,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职责、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财政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厉行节俭,习惯过紧日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要树牢过紧日子理念。财政部门要带头勤俭节约,财政干部要带头艰苦创业,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时刻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 要健全过紧日子制度。 将过紧日子的要求长期坚持下去。 要严格过紧日子执行。把严把紧预算关口,按照标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完善支出审核机制,不该开支、不必开支的一律不开支。要强化过紧日子监督。与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等结合起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管理。对突击花钱、大手大脚、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的,该追责的要追责。

——压实责任,筑牢兜实基层“三保”。 基层“三保”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基层正常运转,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要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 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优先使用稳定可靠的经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确保“三保”不出问题。 要健全和落实分级责任体系。 进一步压实部门和单位对本领域“三保”预算执行的责任,强化其“三保”政策落实的管理监督职责,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三保”工作机制。 要研究建立范围清晰、标准明确、动态调整的“三保”清单制度。 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三保”清单,明确“三保”保障项目和范围,对具备条件的“三保”事项制定基本保障标准。 要完善基层财政运行监控。 预警关口前移,动态监测“三保”支出、库款保障水平等关键指标,强化提醒提示。

——守住底线,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债务问题的背后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对财政部门来讲,促发展和保安全都是职责所系,两个职责都要履行好。 要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 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

——强化震慑,进一步加大财会监督力度。 财会监督是党中央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持续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要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各地监管局作用,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规范高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加强财政管理是财政部门的永恒课题,要在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上下大功夫,财政资金到哪里,财政管理就要跟进到哪里。要深入推进财政法治体系建设,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强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

——积极稳妥, 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财税体制改革要因时而谋、因势而动,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先立后破。 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

猜你喜欢

财政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长治财政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疫期财政的应对 疫后财政的支持
会计控制与财政运行关系考略*——以唐宋应在账为中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难点及对策探讨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