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重大理念创新的机理及其意义

2024-03-29李雪勤王冠

中国领导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李雪勤 王冠

2015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地揭示了“理念”之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被不断地输入一系列源自西方制度环境的理念。尽管这些外来理念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具有某种先进意义,可以参考和借鉴,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现象。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提出能够解决本土问题理念的时代之问。中国理念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理念创新引领中国发展的模式。这些理念是中国对自身深度审视后宝贵经验的凝练和对未来的深远洞见;这种模式是中国政治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一、理念的产生与类型

(一)理念的产生

“理念”通常是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1]本文研究的“理念”是指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关于治国理政各方面问题的认识、思想或见解的表述。这些表述既是构成政治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也对政治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理念。重大理念是党中央对某方面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重大决断。因此,重大的理念的发布通常会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重要场合,并以正式文本为载体(见表1)。

1.发布场合

重大理念的发布场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二是重大会议,主要包括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全国人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三是其他场合,主要包括视察、调研、参观、外事活动等。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法定会议,由中央委员会召集,每5年举行一次。[2]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党的重大问题,统一全党思想,进行重大决策,并将其上升为全党意志的。因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决策形成机制,也是提出(或确认)重大理念的主要场合。例如,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2)重大会议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是重要的决策机制。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大会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是法定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3]例如,2004 年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1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人民至上”。

此外,其他重大会议也是发布重大理念的平台和契机。例如,2001 年7 月1 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5 年1 月13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首次提出“政治规矩”。2017 年12 月18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首次明确“一个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理论框架。2020 年5 月14 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

(3)其他场合

党的主要领导人也会根据需要,在一些特定场合首先提出新的理念。例如,1979 年12月6 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以及在20 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2005 年4 月20 日,胡锦涛同志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2000 年2 月25 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2014 年12 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然,重大理念从提出到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些首次提出的重大理念,会在其后的重大会议和文本中被确认并完善。

2.主要载体

重大理念是某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思路的核心内容,在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地位。因而,重大理念必须以正式文本的形式记录并展现。考察表明,重大理念主要载体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党章,中央全会决定、决议,中央纪委全会工作报告以及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

(二)理念的类型

重大理念的表述通常高度凝练,浓缩了党中央对某方面问题的重要认识,指引工作的发展方向。这些重大理念可大致分为两类:基本理念和具体理念(见表2)。

表2 理念的类型

基本理念,是对中国根本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包括意识形态、使命任务和价值观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意识形态方面,接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邓小平理论(199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科学发展观(200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理念;在价值观方面,提出“八荣八耻”(20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等价值追求;在使命任务方面,以小康社会(197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1)、和谐社会(2004)、中国梦(2012)、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7)、中国式现代化(2021)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方向性的新理念引领中国。

具体理念,是对治国理政中具体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其内容指向包括治理与发展、科学教育、民主、法治、文化、民本、生态环保、国家安全、军事国防、国家统一、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治理与发展方面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9,1992),并推陈出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2015)、高质量发展(201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新发展阶段(2020)、国内国际双循环(2020)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理念;在科学教育方面,提出科教兴国(1995)、数字中国(2017);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2012)、全过程人民民主(2019、2021);在法治方面,提出了依法治国(1997)、社会公平正义(2006)、法治中国(2017);在文化方面,提出了文化自信(2014)、文化自信自强(2022);在民本民生方面,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2015)、健康中国(2017)、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在生态环保方面,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2)、绿色发展(2015)、美丽中国(2017);在国家安全方面,提出了平安中国(2017)、整体国家安全观(2022);在军事国防方面,提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国家统一方面,中央提出了“一国两制”(1983);在国际关系方面,提出了和平合作发展(1985)、和谐世界(2005)、人类命运共同体(2012)、“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全球发展倡议(2021)、全球安全倡议(2022)、全球文明倡议(2023);在党的建设方面,中央着力甚多,先后提出了从严治党(1992)、八个坚持八个反对(2001)、学习型政党(2004)、“四个自我”(2012)、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12)、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12)、政治生态(2013)、党内法规体系、全面从严治党(2014)、零容忍惩治腐败(2014)、依规治党(2015)、政治规矩(2015)、自我革命(2017)、“三个务必”(2022)等。

二、理念的创制与发展

(一)重大理念的创制情境

重大会议是发布重大理念的重要场合。各种重大会议是党中央提出(或确认)重大理念的主要场合。例如,一般情况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召开一次);两会(即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3 月召开);中央全会(下半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 月召开)和中央纪委全会(1 月召开)。这些属于中国基本会议制度,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都要参加。党的总书记参加的其他重大会议,如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等,一般五年召开一次。[4]在这些会议上,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报告或发表重要讲话。每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央全会决定决议,都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都反映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调整,都体现党取得的实践、理论、制度创新,都总结吸收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新鲜经验,从而在推进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重要公务活动是提出重大理念的重要时机。重大理念是关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凝练,具有重要的政治风向标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公务活动中首次提出,并在其后不断发展完善的。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往往会在相关公务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或谈话),为重大理念的提出吹吹风,释放出政治“气球”。这些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政治话语貌似领导人的有感而发,但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仔细研究和精心筹划的结果。由此,重要公务活动也构成了提出重大理念的一个重要时机。

正因如此,起草党代会报告,修改党章,起草中央全会决定、决议等会议文件,开展工作调研,以及为党的主要领导人起草重要讲话文稿,就成为重大理念创新的重要契机。

(二)重大理念的创制过程

重大理念创制经历“酝酿、提出、发展”的过程。重大理念创制是一个深思熟虑且与时俱进的过程。重大理念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通常要对已有理念进行评价和审视,发现其不足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发展和更新。重大理念提出后,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适应现实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例如,1979 年12 月6日,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5]概念时,大家对这个出自《诗经》的典故还非常陌生。此后,1982 年9 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将实现“小康”作为20 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例如,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大判断;1982 年9 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这两个重大理念的提出,一是明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定位和起点;二是回答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经过40 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现在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很多非常重要的理念都是通过酝酿、提出、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每个影响中国的重大理念都是有时代生命力的。

重大理念的创制工作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决策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决定决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重大决策的内容。重大会议文件起草过程就是重大理念的形成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等重大会议的文件起草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一年。通常,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起草组、党章修改小组、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组,并领导文件起草工作。文件起草过程中,党中央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文件起草组开展广泛且深入的调研;通过不同方式征求党内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反映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和诉求,吸收各方的不同思路和意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报告草案进行多轮、反复讨论,充分交换意见。

重大理念创制凝聚了党内理论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在起草过程中,起草者要对议题聚焦的领域进行深度调研,发现新问题凝练新经验。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每次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都会出现一些彰显时代风貌、令人耳目一新的重大理念和表述。这些重大理念是对发展规律和重大决策的高度凝练,对中国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因此,创制重大理念的文件起草工作远远超出了一般性文字服务工作范畴,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以文载道的情怀。这些重大理念是起草者们以“一字非工未肯休”的功夫,反复推敲凝练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成果。

重大理念创制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历史实践证明,以人民为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既是理论创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党始终能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6]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例如,农村改革是从安徽省小岗村18 位村民的“大包干”开始的,企业改革是从55 位福建厂长经理呼吁“松绑”开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则是从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个体私营经济开始的,等等。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很多重大决策和理念创新中,都彰显了来自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

(三)重大理念的完善发展

重大理念的创制、发展和落实,不但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调整深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时代的进步对重大理念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党的理论自觉是发展完善重大理念的内生动力。从发展理念、民本理念、文化理念、党建理念和国际关系理念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理念的发展的脉络。可以说,重大理念都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的。

1.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理念创新论述中占据核心位置,发挥关键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7]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 年11 月,邓小平同志借外事场合,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向全世界释放出中国要改革的重要信号,也由此掀开“发展理念”的新篇章。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为一个时期响亮的口号。1992 年1 月至2 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1992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在党章中予以确认。江泽民同志坚持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10]。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作出中国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内国际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路线就是在重大理念的指引下一步步趟出来的。

2.民本理念

党对人民的态度,本质上说是立场问题。民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贯穿党的全部历史和所有政策。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这一理念作为宗旨和使命,时至今日这一理念依然镌刻在新华门内,并在新时代进一步上升为“人民至上”。

2015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2020 年5 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1 年7 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2021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人民至上”[12]赫然醒目。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人民至上”[13],并写入党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三年中,全党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自指挥下开展的一系列行动和取得的重大胜利,正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可以说,新时代的“人民至上”是对“民为邦本”[14]和“为人民服务”的传承和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立场和底色。

3.文化理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面映射现实的镜子。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运兴文化兴,民族强文化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此后,中央还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提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标志着我们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通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共同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首次在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基础上纳入“文化自信”,创造性地拓展和完善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重大命题。2022年10 月,党的二十大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3 年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4.党建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核心逻辑,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不断向前推进。在各个时期,党中央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党建理念——在“从严治党”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15]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并提出“廉洁政治”,进一步具体化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高度重视“依规治党”,强调“政治规矩”,并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创造性地以“自我革命”回答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难题,以“三个务必”继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同时,并向全党发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号召。

5.国际关系理念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战略需要重大调整,国际形象需要重新定位,国际关系理念需要适时更新。中国崛起是一个主动适应、创造新理念,反过来影响国际社会的过程。[16]2005 年9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国际战略进行动态再调整。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2013 年1 月,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2015 年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021 年至202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系列具有普世价值,体现中国立场,彰显大国气派的重大理念,以“创造性介入”[17]的方式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打造出了崭新的形象。

三、党的重大理念创新的两重意蕴

(一)理念创新引领中国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8]。理念创新也是一个政党生命活力的体现。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任何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党都是理论建设充满活力,理念创造常演常新。

理念是指引方向的“北斗星”。以重大理念引领发展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具体表现。例如,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社会”的提出使刚刚走出混乱的中国有了希望,奋斗有了目标,并在此后几十年引领着人民一路向前。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对全面脱贫攻坚提出了标准,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提供了理念导引。这一个个高瞻远瞩又振奋人心的理念,就像是高悬空中的北斗星,为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指引前行方向。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极有可能在2025 年左右跨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万美元的门槛,成为高收入国家。如此,则中国将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200 个发展中经济体中,继韩国和中国台湾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到高收入跃迁的经济体。[19]历史证明,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相比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体量,14 亿多人口的中国完成的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其表现堪称人类奇迹。而这些成就充分体现出理念创新的引领力量。

理念是开展行动的指挥棒。重大理念和表述的提出与发展,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重大理念的指引。例如,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自身找准了定位,“小康社会”为前进指明了目标,“摸着石头过河”为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改革发展大局定调,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祖国统一伟大构想,确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保障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持续的政治理念创新,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理念能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和伟大实践,向全世界展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范本。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经验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20],也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目睹中国所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后,一些东南亚和南亚的驻华使节[21]、非盟官员[22]和高级研究人员[23]都发出应将中国成功经验运用到本国发展事业中的呼吁。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来华考察学习,并尝试将中国理念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以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2023 年12 月2 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 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图为大会开幕式。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二)理念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

在国际政治过程中,西方国家经常使用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为他们的行为辩护,甚至作为动用武力的口实。比如,西方用是否民主来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用是否自由来衡量新闻的价值,用是否符合人权来决定是否推翻一个合法政权。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漂亮”的理念来掩盖他们的国家利益,并且利用他们掌握的国际话语权进行垄断,以使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当前的政治话语体系中,一些常见的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权”等都源自西方。尽管我们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诉求也都是认可的,但这些理念的发明权毕竟不是我们的。这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新成就,建构中国新形象来说无疑是有很大不足的。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国家发展的一切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的原则是,凡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都不拒绝,而且要拿来为我所用,赋予其中国的精气神,并且去真正地实践它。

理念是党和国家的名片。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阶段。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一方面,物质层面要有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思想上也要有新风貌、新高度。一个国家的核心理念,既是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表述,为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共识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念——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贯通起来。现在,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国家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在不断提升。这些重大理念的价值内容,既包含了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普世意义,成为一张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以理念广交朋友,合志同方。近些年,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场合提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理念,例如“和谐世界”“以人为本”“美丽中国”“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国气派,又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的结晶,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拓展了新空间。2013 年9—10 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旨在建立一个包括欧亚大陆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蕴含的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国际合作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24],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相关国家积极响应,展现出中国理念的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同32 个国际组织和149 个国家签署200 多份共建合作文件[25],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些新理念发挥出构建国家新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今后,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将中国理念大力宣扬出去,在国际范围内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26]

结语

党的重大理念经过与时俱进的创新不断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集合,我们可以考虑将其称为“中国理念群”。中国理念群的形成和发展清楚地表明,中国在发展道路和理念构建上,已经摆脱了对西方世界的模仿和追随,代之以自信昂扬的姿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中国理念群首先是中国的,是对本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继承和创新;中国理念群也是世界的,是中国为全世界贡献出的中国智慧和经验。今后,我们党还会继续不断地创造发展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念;中国理念群还需要继续接受现实与历史的检验。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