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维三层解读理论的小说解读实践
——以《猫》为例

2024-03-29

中学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郑振铎小说家庭

季 钰

《猫》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学者把它当作散文来读。但作者郑振铎在收录本文的《家庭的故事》一书的《自序》中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因此,我们把它当作小说来读。如何对小说进行专业化解读?本文将从文本取向、对话取向、读者取向三个维度和形象层、主题层、艺术层三个层级作具体尝试。

一、形象层

小说形象层的解读,首先要梳理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这是形象层的核心内容。而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其实是一个从“场景”到“情节”再到“故事”的逐层概括抽象的过程。在《猫》这篇小说中,我们能够提取出这样几个场景:①从隔壁要来新生的有趣活泼的小猫相伴两月后病死;②第二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相伴数月后被人捉走;③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而亡失。这些相对独立的“场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连缀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情节”,“我”家先后养了三只猫但最终它们都因为不同的原因亡失了。而这些情节进一步提炼成“故事”:一个爱猫的家庭因为前两只猫的亡失好久不养猫,因为冤枉了第三只猫导致它的死亡,最终永不养猫。

形象层的辅助内容是小说人物生活或活动的背景。在《猫》一文中,所涉及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描写细微而琐碎——“廊前太阳光里”“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冬天的早晨……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笼板上都是血”……尽管篇幅不大,但我们依然能从这些细碎的环境描写中感受到伴随着景物和色调的不同,每一只猫所处的境遇的不同。再来看社会环境描写,在文末可以发现,《猫》创作于1925 年11 月7 日。结合史料我们知道,上个世纪20 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所以,在《猫》一文中,尽管贯穿作品全过程的人是“我”,但我们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猫是不可忽略的存在。文章中“我”一系列情感态度的变化,其实伴随着三只猫的命运齿轮的转动。而我们通过猫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又足以还原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的命运。

二、主题层

如果说小说形象层的解读是基于文本取向,那么主题层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对话取向,存在着多元性。对《猫》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有分歧的,该如何解读《猫》,如何基于对话取向进行文本的深度解读,是笔者在备课伊始就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在观摩了许多《猫》的课堂后,笔者发现,学生能快速地圈画出有关三只猫的内容,也能比较顺利地得出“平等、宽容、博爱”的主题,但是师生都围绕着低阶思维在频繁互动。于是,在讲授《猫》这篇文章前,笔者尝试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认真阅读《猫》,以《____之悲》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 字以上的文章赏析。要求他们不仅要写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还要学会关注“细节”,关注“深刻”,与文本对话,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两个班一共有90 位学生,上交了89 篇作业,有17 位学生联想到了文章以外的同类事件,写成了读后感;有36 位学生只围绕“三只猫的亡失”来写,显然这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悲剧。但是笔者欣喜地发现,还是有许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世态图。有10 位学生重点写了第三只猫的冤死,提到了“我”的懊悔,写了误会之悲、懊悔之悲、冤苦之悲;有11 位学生关注到了第二只猫的亡失是因为“周家丫头的冷漠”,写到了人性之悲、人心之悲;有11 位学生写到了张婶,写了人之悲。此外,还有不少一针见血的赏析为我们解开了悲剧的面纱。例如:“人总是这样,当失去了一样东西无法挽回的时候,往往会寻找一种相似的东西代替它,仿佛它还在。比如说第二只猫,或许,它就是第一只猫的替代品。”

《猫》作为郑振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与重在揭示旧秩序之罪恶的家庭小说不同,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只是呈现出家庭的日常小事和“我”置身其中的所感所思,从中可以看到隐于家庭琐事中的人性与阶级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细读察觉到三只猫的不幸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从而进一步理解弱小者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难以逃脱侮辱和损害的不幸命运。

三、艺术层

小说解读还需走向读者取向,小说的阅读是输入,是吸收,是储备,但最终目的指向吸收内化与迁移运用。《家庭的故事》虽名为小说,但其实不妨视之为散文,因为其妙处正在于文体介乎小说和散文之间。淡化小说情节,用片段进行缀合,以平淡无奇的题材表现独到深刻的见解,是郑振铎小说的显著特点。例如在“我”和三妹是否真心喜欢猫这一问题上,通过“我”和三妹对三只猫亡失情感的比较,可以读出字里行间“我”情绪的极大反差,由只是“一缕的酸辛”逐步上升到“至此,我家永不养猫”;而三妹的情绪由“很难过”变为“很不高兴”,到最后干脆揭发猫之所在,从而理顺“我”和三妹对猫的情感的错位交叉。这一问题,在课堂上生成了有价值的辩论资源,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给我们提供的艺术感受之一,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今后的小说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路径。

此外,郑振铎的小说在对现实生活有细致观察与真切感受的基础上,还在文学中发出“生的呼声”,以文章照见人世,照见人生。在小说中,第三只猫的遭遇与张婶的经历彼此映照,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为小说增添了一重隐喻意味,“猫”被赋予了更广阔的象征性,与以张婶为代表的下人,乃至广大社会上的一切弱势群体,产生了内涵上的交叠。此种隐喻使小说产生了更深广的意涵,也体现了作者对幽微人性的深刻洞悉和对现实人世的自觉反思。

以《猫》为代表的这一类小说,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世间百态与复杂人性,包含着个人对人生人世的积极关注、独特思考与真挚的情感。我们所要做的,正是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指向文本取向、对话取向、读者取向的小说解读三维三层体系实现对这些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看似一望而知的语文阅读世界里还有许多所未知的东西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培养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猜你喜欢

郑振铎小说家庭
十二点钟
郑振铎炒股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家庭“煮”夫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郑振铎与冯孟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