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系统推进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4-03-29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农场中心小学222063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课标革命课文

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农场中心小学(222063) 陈 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编语文教材编选的重点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课程育人的重要理念。统编语文教材编选的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感受革命文化、唤醒爱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教师要充分结合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单元整体的视角强化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系统推进。

一、融合关联,构建任务型推进方式

语文课程的育人效能需要依托于具体、可感的课程内容。统编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从不同的维度对革命文化类课文进行教学安排。纵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到三年级编选的革命文化类文本基本以单篇的形式呈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从单篇转化成为单元系列课文。这体现了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因此,教师应以整体、有序推进的方式展开教学,将革命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一)以教材为蓝本,整体解构革命文化单元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课程,这与统编语文教材本身自带的“群”之特点遥相呼应。教师要敏锐捕捉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准确把握单元课文内容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聚合、拓展和补充,凸显革命文化单元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编选了精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略读课文《清贫》,这三篇课文分别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刘伯承将军和方志敏烈士的感人事迹,从不同的维度和侧面展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如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刘伯承的刚强意志力以及方志敏的清正廉洁等。三篇课文都体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句名言彰显了革命前辈勇于担当的精神。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育人价值,充分彰显其所蕴藏的教学价值,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不仅从“编了什么”的角度解读了单元课文内容,更准确理解了文本的价值意蕴,把握了单元不同文本的具体指向,便于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彰显教材的育人价值。

(二)以课标为抓手,整体规划单元学习任务

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制作人物卡片”的统整性任务,并设计以下子任务:子任务一,自主阅读单元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毛主席、刘伯承、方志敏的优秀品质;子任务二,聚焦人物言行,感受细节描写对展现人物的价值,掌握紧扣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子任务三,进行红色人物的故事宣讲,将自己对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景仰之情融入故事宣讲中。

这样的学习任务,不仅有着明确的主题,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任务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导向,彰显了鲜明的层次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想情感体验和思维认知都浸润在浓郁的革命文化氛围和革命领袖的人格情怀之中,增强了内在的文化认同感。这有助于课程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定位重点,彰显任务群教学价值

作为统编语文教材中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单元,怎样建构行之有效的学练系统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引导学生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守正创新,从而彰显革命文化单元的育人价值。

(一)契合课程属性,转化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契合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定位。因此,课程育人不能仅局限于人文性层面,只有与语文要素和谐融合,才能落实革命文化类课文的育人价值。

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人文性的习得需要建立在工具性落实的基础上。从这个单元的具体情况来看,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不能依靠教师的机械灌输,而要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洞察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毛主席对秘书说的那段话时,不能停留在表层意思上,而要让学生洞察其所包含的伟人胸怀,感受毛主席人人平等、不搞特殊、严于律己、一视同仁的高贵精神。这样,不仅巧妙地转化并落实了语文要素,而且将人物的精神品质镌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让革命文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标签,而是学生能够切身体会的价值意趣。

(二)依托学习内容,设计实践活动

由于革命文化类课文所描写的事件以及刻画的人物,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只能从概念上把握人物性格,而无法形成应有的情感共鸣。这就决定了学生对人物的洞察、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停留在浅层。革命文化的内涵绝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并融入意识中。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为例,教师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课文中关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实现了学生与文中革命领袖的积极对话。而在毛主席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那个夜晚,作者并没有对毛主席的行为展开细致描写,只是用了“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个细节作为衬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处就是极具张力的学习内容,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个细节反向推理,那一晚毛主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又会展现出怎样的言行举动呢?”并要求学生以“那一晚……”作为开头,展开练笔实践,想象毛主席做出决定前的表现。这样,为学生设计随文练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逆向思维中感受人物言行细节与内心活动的关系,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内在本质,展开对比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中同一个单元的文章,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或主题相同,或写作方法相似,这为教师设置关联性、对比性阅读提供了必要条件。

首先,对比阅读可以从横向展开。在上文的子任务一中,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梳理,初步把握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后续教学就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着手,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站在统整的视角,以关联和对比的方式聚合三个语段中的内容。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毛主席得知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表现、《军神》一文中描写刘伯承动手术时的细节,以及《清贫》一文中方志敏面对两个国方兵士的言行举止,都凸显了人物言行对于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三个核心语段聚合起来,统整品味,积累相关的表达经验,为学生后续的读写转化提供认知基础。

其次,对比阅读可以借助教材拓展的资源展开。比如,在《军神》一文后,编者通过“阅读链接”,拓展补充了《丰碑》一文。这两篇文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联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两篇文本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这两篇文本除了重点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还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其他人物情感的变化,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军神》一文是借助沃克医生的视角,通过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来凸显刘伯承作为“军神”的强大意志力;《丰碑》一文是借助将军对军需处长从误解到认同,最后到景仰的情感发展轨迹,展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就是统编语文教材单元视域下“群”的价值体现。学生通过对比性、关联性的互读,不仅从多个视角把握了文本的情节、内容,而且感受到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人格力量,获得了思想的提升。

三、聚焦评价,推进过程性实践平台

评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评判优劣、甄别高下的选拔效能,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同时要扭转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权威”评价,强化学生自评和互评,从而实现以评促教、用评促学的目标。不难看出,语文新课标关注评价过程的导向性作用,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革命文化单元中践行语文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需要根据单元在教材中的定位,针对每一个学习子任务,精准设计评价量表,将评价的着力点和标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匹配,使评价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能全程观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目标、过程和成果成为有机整体,为构建教有目标、学有抓手、习有核心、评有定位的有效课堂奠基。

基于上述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确定评价标准。首先,针对子任务一制订评价标准:能够依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梳理故事情节;能够运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其次,针对子任务二制订评价标准:能够从具体的文字细节中体会人物内心的真实活动;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真实的想法。最后,针对子任务三制订评价标准:语言表达流畅合理,做到声情并茂;能够与听众形成互动,做到声音响亮、落落大方;能够配合动作、表情等元素,在宣讲时彰显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学习单位。单元视域下的系统学习,教师不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新授课上,而是要注重整个教学流程,要将一开始确定的教学目标以更加明确的方式呈现在教学的始终。这种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理念,既走出了传统教学理念下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主角的局限”,又规避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固有评价模式,将评价的范畴聚焦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调整相应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获得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革命文化类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教学资源,同时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文化自信”的内容,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准确把握和解构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编写特点,从单元入手,以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群,统整、聚合单元教学资源,在任务驱动下落实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标革命课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背课文的小偷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